-
1 # 一心心理
-
2 # 嘻哈媽媽理想國
這種情況我也經歷過,現在回想起來,就是自己自尊心不足的表現。
其實,我從小都屬於表現比較好,不用父母操心那種人。在學校成績也不錯,甚至還敢上臺表演節目,有過主持經歷。
可是在我高中的時候,有很長一段時間,不敢與別人對視,不敢跟別人交談,總覺得害怕別人不願意接受自己。每遇到必須跟人講話的時候,話還沒有說出口,整個臉就紅的像番茄一樣。
現在回想起來,這應該就是自信心不足,自尊體系沒有很好的建立起來。自尊在很大的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看待自己的方式,和他與世界的相處方式。沒有建立起良好的自尊體系,一個人也很難自信起來,自我閱納的能力就會特別差。
自尊感不足的孩子,背後總有一個愛責難的家長一個人的自尊感的建立,和小時候的家庭教育環境是密切相關的。
尤其是剛開始發展自我認知能力的小孩,他們在不斷的試錯中,學習如何與自己相處,如何與世界相處。如果一個孩子的所有行為不能換來正面的引導,而是不斷的接受來自父母的否定,那麼孩子很可能就會形成一種自我批判思維——一種近乎於病態的自我批評。
就拿我自己舉例吧。我小時候明明是旁人眼中別人家的孩子,老師喜歡,成績也好。
可是偏偏我自己的母親從來不會誇獎我半句。她對我說的話永遠是:“你怎麼又跑出去玩了?”、“你怎麼搞的,掃個地也掃不乾淨?”。
甚至在所有人都認同我唱歌好聽的時候,她仍然固執的說我跟她一樣,天生一副鴨嗓子,唱歌不好聽。
所以,我後來嫉妒的自我懷疑。遇到任何事情,我首先會覺得一定是我自己錯了,是我不夠好。最後,我就思維固化了,一遇到 挫折不是第一時間想辦法解決,而是覺得就是我自己不行,馬上會選擇逃避現實。
我花了很多年的時間,看了各種心理學的書籍,不斷地調整自己的狀態,好不容易讓自己狀態好起來。
怎樣提高自己的自尊水平,接納自己閱納自己,是我最初想要改變時,聽得最多的詞語。可是怎樣做才能閱納自己?對於已經陷入習慣性病態自我批評的人來說,顯然很難辦到。
認識到自己的認知扭曲
僅僅靠自己的力量,其實很難看到真實的自己。這個時候,我們需要一個真誠的朋友,讓他們發現我們身上的優點,並且不斷的讓自己聽到,意識到自己並不是如自己想象中那樣糟糕。
拒絕貼標籤
很多時候,我們習慣於給自己貼標籤。最近幾年有幾個心理學概念很火,拖延症、社交恐懼症,很多人喜歡自己給自己貼標籤。
於是我們看到明明有一些行動力很足的人說自己是拖延症,有些朋友特別多的人高呼自己社交恐懼症。事實上,大部分的人還沒有達到用“症”來描述自己的狀態。
認識到自己的自我評價並不準確
自我反思很重要,尤其是遇到問題時,腦海裡跳出來說“我不行”的那個聲音,一定要時刻提醒自己,那可能是病態自我批評。
學會對自己的自我評價進行反思,學會反駁自己的負面想法。多用好的形容詞形容自己,把我不行換成我或許可以。多思考怎麼做才能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的打壓自己。
正確的處理總是批評你的那個人之間的關係那個總是批評你的聲音,最初可能是你的父母,或者是某一個撫養你、對你有特殊意義的監護人。其次就是你自己,因為習慣了被批評而內化為病態的自我批評。
當我們學會正確的處理和給你帶來困擾的那個人之間的關係之後,再來處理自己的事情往往就變得簡單起來。
依舊拿我自己來舉例子,我的婚姻是我對父母的第一次反抗。雖然現在看來,也許父母反對的理由很成立,但是我依然並不後悔。那一次的反抗對我來說具有里程碑一樣的意義,堅持到底之後,我發現我終於找到了最真實的自己。
我終於敢於跟父母說“不”,也終於和那個在內心裡跟自己較勁兒的小人和解。我開始選擇過自己的生活,開始面對自己最真實的一面。我不再一邊努力的試圖證明自己不是母親講的那個一事無成的人,一邊又在內心裡極度的否定自己。
回覆列表
這種性格中的軟弱,是沒有安全感的表現。
帶過孩子的都知道,孩子雖然害怕陌生人,但是他還是會躲在媽媽身後探出腦袋,睜大眼睛看著對方,對對方充滿了好奇。
若是失去了這道保護傘,才會出現迴避的狀態。
若是一個人連別人的眼神都需要回避,要麼是對方氣勢太過逼人,任誰都得退讓三分,要麼就是這個人沒有和對方對視的底氣。
那麼這種底氣從何而來呢?
個人覺得有兩個方面可以獲得:一方面是從外界獲得,有強有力的後盾,自然不怕事;另一方面是從自己的內心獲得,自己足夠強大了,自然也不害怕。
一個人沒有任何的脾氣,那是現在,過去是否也這樣?是不是過去的某件事情導致了他這樣?
找到了造成他這樣結果的因,也就容易幫助他重新找回有血有肉的自己。
最後說一句跟主題不太相關的,最近在看李玫瑾的《幽微的人性》,真的希望每一個人都被別人善待,也善待別人,才會真的從中得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