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永世的靈魂

    趙括紙上談兵無論歷史再多的解讀都是蓋棺定論的事實,畢竟他敗了,而且敗的極其慘烈。雖然歷史的真相對於趙括來說是不太公平,但趙括畢竟沒有找到合適的辦法來擊敗秦軍,從這一點來說,定義趙括紙上談兵一點不為過。

    現在替趙括打抱不平的大多建立在趙國後勤補給跟不上了,廉頗空耗趙國國力,但實際秦國的後勤也快跟不上了,這個時候誰先出站誰就要有超強的軍事能力,趙括恰恰沒有出站後解決出站後會有的戰事變化匹配的能力,結果陷入圍攻致使四十萬人陪他送了性命,說他紙上談兵一點也不冤枉。

  • 2 # 金洲91437526

    不管怎樣,趙括葬送了趙國四十萬大軍,就難辭紙上談兵之咎!還有趙括喜談兵,沒人辯得過他。乃父初次領兵就大敗秦軍;而趙括也是初次統兵,差點亡國滅種。所以,趙括沒有證明自己的能力,只能授人以柄,做紙上談兵的談資!

  • 3 # 喀吱丶咯吱丶翠

    簡單談下自己的看法

    個人感覺趙括並非紙上談兵這麼無能,首先,趙括父親是趙國馬服君趙奢,閼與一戰大破秦軍換來了秦趙兩國八年的戰略平衡,趙括就算沒上過戰場也會在軍營裡歷練過,而且“紙上談兵”一詞也是出自司馬遷,前後經歷上百年,他也是聽人口傳的,並非親身經歷,

    再者從戰績來看,先不說面對的是久經沙場的白起,雖然趙括戰敗,但是也換來了秦軍二十萬的陣亡,自身損失不到十萬,能在斷糧的情況下維持六十多天控制軍隊沒有產生動亂,已經非常不易。

    第三,趙括並非主動請戰,而是被趙王趕鴨子上架,當時兩國對質三年,趙國國內已經接近崩潰,已經到了耗不動的時候,有野史記載,趙王也是想主動出擊贏一場為和談爭取點資本,再者廉頗人品也不怎麼樣,如果是出了名的紙上談兵,趙王傻了把他排上去拿軍隊開玩笑嗎?

    個人認為趙括雖然戰敗,但並非平庸無能,至少沒有出現特別明顯的戰略性失誤,但是也是大局已定,國力崩潰支撐不了戰爭了,並非戰場指揮上帶來的戰局崩潰。

  • 4 # 西有大秦

    公元前262年,白起率軍攻克了野王,把南韓領土一分為二,迫不得已韓王只能把上黨郡割讓給秦國。當文書傳達到上黨郡守馮停時,他並沒有交接給秦國,而是把此地獻給了趙國,希望以此把趙國與南韓捆綁起來,一起對付秦國。趙國派廉頗帶兵二十萬前往上黨郡駐守,以防禦秦國來犯。

    訊息傳到秦王耳中,頓時勃然大怒你趙國不出一分力,竟然獨吞併了上郡,立馬派王齕帶領三十萬秦軍直奔上黨而來。好戲就要開始了,趙軍偵探兵與秦軍斥兵相遇,裨將茄被秦軍斬殺。王齕率領秦軍奪走了趙軍二壘,追使趙軍退守丹河一線。廉頗深感秦軍戰鬥力強大,於是下令修築壁壘,堅守不戰,這樣兩軍於陣前相持了兩年。

    兩國陳兵百萬於長平相持不下,這對於趙國來說那是致命的,趙王急得寢食難安,向齊國借糧更借不到。秦昭王親自到河內郡,賜爵一級,征伐當地十五歲以上男子從軍。秦國又派人前往趙國散佈謠言,說秦軍最怕的是馬復君的兒子趙括,訊息傳到趙王耳中,加之廉頗堅守不戰,戰事久拖不止,讓趙王決意換將。於是便讓趙括接替廉頗任趙軍主帥,趙括又帶領二十萬士兵前往長平。秦王聞之,乃密換白起為秦軍主帥,並且下令有洩漏武安君行蹤者斬。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趙軍四十萬人被坑殺於長平。

    趙括年輕氣盛,且理論上談兵佈陣滔滔不絕,一下子率領趙軍全軍出動,想一舉打敗秦軍,從這一點上看,趙括的謀略太差,打仗要有進有退,如果沒有退路,被人切斷後路,那就置全軍於危難之中。可趙括不考慮這些,想的是一舉打敗秦軍,扭轉戰場局面。如果秦軍如此好打,廉頗還用得著堅守三年嗎?趙括一時趁能讓趙軍全軍覆沒,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現在有好多人為趙括洗白,說秦趙國力差距太大,失敗是必然。話說回來,即便是趙軍失敗,也不至於讓四十萬軍隊全部葬送於長平。這就是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 5 # 卷舒風雲潤天地

    “紙上談兵”要分兩個方面來說,先來說理論方面,趙括在這方面做得很好,在應用軍事理論分析戰局頭頭是道,就連他的父親名將趙奢都難不住他。但這不是主要的,是否空談理論要看實際戰例,趙括指揮的長平之戰後期,恰恰是後世評價他“紙上談兵”的依據。但這是歷史真實嗎?其實不一定。

    趙括是可能的轉機

    根據《史記》記載,長平之戰前期,趙國派的是老將廉頗,秦國用的是左庶長王齕而非白起。廉頗退守最後一道防線堅守不出,趙國國力實在難以支撐了,趙王就多次要求廉頗速戰速決,但廉頗依然堅守不出。秦國也想速戰速決,應侯范雎就使反間計,讓人散佈謠言,說秦軍不怕廉頗就怕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這正合趙王心意,於是換上了趙括。雖然趙括受到很多人的稱讚,但也有不少人說他不行,這就包括趙括的父親、母親,其母還對趙王說真讓他上,出了事別連累自己,再有就是藺相如,這些人說趙括不行是有各自不同的考量的,而趙王此時已別無他法,還是讓趙括上了。也許有人說換上李牧就好了,可是根據李牧對抗匈奴的戰例,換李牧上依然會是堅守,趙國國力依然無以為繼,所以只能換上願意出戰的趙括,拼命做一次抗爭。廉頗堅守是無奈,趙王要求出戰也是無奈,只有趙括或許有轉機。

    速戰速決是除固守之外的最好選擇

    趙王換趙括就是要速戰速決,那要速戰速決一般情況下會怎麼辦?閃電戰可能最為奏效,看蘇德戰場前期就可以知道,攻其不備,在敵人反應過來組織有效抵抗之前,攻擊方得到的利益是最大的。所以趙括選擇全力、快速出擊不失為正確的選擇。

    鼓舞士氣很有必要

    有些人會說,渡河沒有留人防守渡口陣地是趙括的失誤,或許是,但或許也不是,因為“破釜沉舟”不是項羽首創,姜子牙就幹過,也許趙括想絕了趙軍後退的路,逼在之前兩年多里被打的毫無鬥志的趙軍能拼死一搏。為了鼓舞士氣,趙括一上任還換掉了很多和廉頗一起堅守很久的將領。後來趙軍被困後的殊死搏鬥也證明了當時趙軍計程車氣並不低,突圍戰中秦軍也損失很大,長平之後很長時間無法東進。而且趙軍是在趙括帶頭突圍中箭陣亡後才投降的,足見趙括在軍隊中的威信是很高的,趙括沒什麼實戰經驗,為什麼部下服他呢?唯有主帥身先士卒,才能贏得部下的尊重。而在兵力優於敵人的情況下,快速追擊,不留後路,並不是肯定不行的,相反在高昂計程車氣下是有相對高的勝算的。

    情報工作沒跟上

    趙軍被圍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情報工作沒跟上,趙國用趙括換廉頗有很大程度是因為秦國的反間計,所以換上趙括對秦國是意料中事。而秦國用白起換王齕卻是暗中進行的,白起也是抄小道到的戰場,這一切很快,進行的很順利,秦國應該是策劃這場戰鬥很久了,但這一切趙括不知道,自然也無法從這一點入手來部署。試想,趙括要知道對面是白起,有可能不顧一切猛攻過去嗎?

    趙括在最新情報缺失的情況下看到的是秦軍援軍未到,而己方兵力有優勢,速戰速決,全力猛攻,敵人逃也緊追,在秦國援軍到來前殲滅現有之敵,這個想法有些冒進,但卻是人之常情。趙括以為王齕逃進死路,選擇了追而不是圍,一切都是在速戰速決的指導思想下進行的。

    趙括在戰場上的決策受很多因素影響,國君的壓力、情報的缺失下他做出的選擇符合正常思維,這和三國時馬謖的情況不同。

    綜上所訴,我認為趙括並不是現場解決問題能力不行,才能尚可,還不至於差到成語“紙上談兵”說的程度。只是因為對手是早就精心策劃過這場戰鬥的白起,趙括一開始就輸了先機。

  • 6 # 歪史

    為什麼這樣認為?

    趙括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國公室遠支。趙奢原來是一個稅務官,因為平原君趙勝家人有偷稅問題,所以抓起來直接給砍了,這件事因起趙勝的注意,把趙奢推薦給了趙王,理由是趙奢不怕權貴,剛正不阿。

    沒多久秦國進攻趙國,包圍閼與,隨即引發閼與之戰,戰前,趙王問諸將廉頗、樂乘都說路遠道路崎嶇不可救。唯獨趙奢認為可以,兩軍相遇勇者勝。於是,趙王派趙奢率軍狙擊秦軍。趙奢這一次證明了這一點,他充分的發揮趙軍騎兵善於長途奔襲的優勢,利用秦軍暴露驕傲輕敵的劣勢,一鼓作氣大敗秦軍。

    這一年,公元前269年,周赧王四十六年。離長平之戰,隔著七年,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距離趙滅中山不到30年,滅中山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成果的檢驗,此後趙軍騎兵獨步天下。成為秦國勁敵也是因為胡服騎射的原因。

    說這一些有什麼用?當然有用!因為只是隔了簡短的幾年,離趙軍的巔峰時代並沒有多久,也就是說長平之戰的時候趙軍戰鬥力仍然毋庸置疑,趙軍的勝敗完全取決於指揮者的能力。

    等到長平之戰時候,對於趙國和秦國來說,都屬於遭遇戰,起初沒有這樣的規劃,但是,形勢比人強,當上黨降趙以後,秦軍與趙軍無可避免的遭遇,起初,趙王以及高層都有這樣的判斷,選定廉頗前去增援,一切都如所料。

    在攻擊南韓的秦國大軍轉而攻擊上黨以後,趙軍起初失敗,隨後廉頗堅壁清野,一味的固守,放棄了進行戰略調整的可能,他忽略了這一點,趙國綜合實力不如秦國,尤其後秦糧草方面,幾十萬大軍拖下去最終是會耗死趙國的。從這一點看,廉頗不知道趙國國家實力,趙國耗不起。

    剩下的就是秦趙高層了。在長平長達兩年的對峙時期,秦國一如既往的堅持,一直積極的調整戰略,增兵,離間,全國總動員。趙國則搖擺不定,期望和談又寄期望於其他國家的合縱幫助。由於秦國的堅持,其他國家不敢支援趙國,由於趙國搖擺不定,其他國家更加的不敢支援趙國。

    秦國總動員之後秘密換上了白起為將而且保密工作非常好。趙國則是因為反間計已經實在耗不下去了換上了趙括。但是這個時候天下諸侯都認為趙秦交好,趙國國內青黃不接,沒有吃的了。換上誰都沒有用了。趙括挽救了廉頗。

    趙括,趙奢之子,曾經和他父親討論兵法,落下一個紙上談兵的成語。但是,顯然的看出來這位趙括軍事兵法理論很多,就是沒有實踐。也沒有辦法證明。但是機會來了,陰差陽錯的成了前線大將,到任後就主動進攻,最終被分割包圍全殲。不管咋樣,他是失敗者,沒有辦法洗白,但是這場戰役給秦軍造成的打擊用白起的話說就是:“死傷過半!”

    趙括作為主帥,當場陣亡,初出茅廬就只會大集團軍作戰,雖然失敗告終,此後他再也沒有機會翻身。但是不可忽視對秦國造成的衝擊也不小,這個並不是全部的趙括的能力,主要還是趙軍強勁的軍事素養。

  • 7 # 西府趙王爺

    先講個笑話,戰國時並沒有紙,最原始的紙誕生於西漢,所以“紙上談兵”這一成語,真是不知道從何說起!

    當然了,我不是要當槓精,紙不紙的不重要,重要的是長平之戰之敗,趙國四十五萬大軍這口大鍋,該不該趙括來背!

    答案是肯定的!趙括作為長平之戰趙國一方的主帥,趙軍慘敗,全軍覆沒,他必須得要負責!這是身為主帥所必須要承擔的責任!

    不過,我們並不能以此來斷定,趙括是一位眼高手低,好高騖遠,紙上談兵的無能之輩!

    為什麼這麼說呢?咱不妨先來理一理長平之戰!

    話說戰國後期,秦趙兩國爭於上黨,爆發軍事衝突。這場軍事對峙,表面上是爭地盤,實際上秦趙這兩個戰國後期實力最強大國家的霸主之爭!

    這是一次國力的比拼,趙國處於下風!當時秦國擁有關中、四川、江漢和河東四大糧食產地。而趙國呢,無非太原盆地,再加上邯鄲,從後勤的角度來講,趙國拼不過秦國!

    一般面對這樣的情況,劣勢一方如果想要取勝,最應該做的就是主動出擊,尋求決戰!而且趙軍擅野戰,那就更應該打架了。但誰能想到秦人那麼猛?在上黨打的趙軍節節敗退!

    由於打不過,趙國只能採取被動防禦的措施,依靠城池來阻擋秦軍的腳步!但是呢,趙國又沒有人家秦國家底殷實,長久下去也不是辦法!

    這可就麻煩了,打架打不過,耗又耗不贏!

    關鍵是趙王的外交可以說是搞得非常爛,當時竟然沒有一個幫手,首先三晉之中魏、韓二國都被秦國打怕了,而楚國一直是坐山觀虎鬥,喜聞樂見。至於最大的助力齊國,則是恨趙曾參與樂毅伐齊,同時齊王又胸無大志,不想惹麻煩。所以趙國當時找齊國借糧食,齊國沒給,與此同時燕國也與秦國交好。

    面對如此內外交困的境地,擺在趙王面前的只有兩條路,要麼投,要麼打,上黨之爭已經到了非出結果不可的時候了。

    對於趙王來說,投降是不可能的,好歹也是東方最強,三晉老大,怎麼也得打一架才行!

    但是派誰去打呢?廉頗顯然是不行,之前屢戰屢敗的就是他,得找個打贏過秦軍的人!而他們趙國曾經面對秦軍取勝的將軍就一個,那就是馬服君趙奢,但是當時趙奢已經死了。

    不過人家有兒子啊,正所謂虎父無犬子,馬服君的兒子從小熟讀兵法,成就頗高(司馬遷《史記》:“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

    而且當時到處都在傳秦人畏懼趙括!再加上這孩子姓趙,乃是自家人,放心!

    於是趙王用趙括換下了廉頗!

    臨陣換帥乃兵家大忌,更何況是用年輕的趙括換下名將廉頗,且不說軍心是否會因此動盪,趙括連能否服眾都是個問題。

    趙括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出場的!他很清楚,趙王是讓自己來幹嘛的,他需要主動出擊,擊敗左庶長王齕,速戰速決!

    但是,趙括沒想到,他的對手不是左庶長王齕,而是殺神白起。自己一開始就被下了套,秦軍早就設下埋伏,等著他往裡面鑽!

    果不其然,趙括大軍被白起包圍,最終全軍覆沒!

    這就是長平之戰的大致過程!值得一提的是,趙括雖然敗了,成為趙國的罪人。但作為一名將領,在面對一代戰神白起,且己方軍隊處於相對劣勢的情況下,趙括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

    史載趙軍是在斷糧四十六天,多次突圍無果,且主帥趙括戰死的情況下才選擇投降的。可想而知,趙括在軍中的威望還是不低的!這對於一名新上任的年輕主帥來說,更加難得!

    而他能帶領軍隊在斷糧四十六天情況下堅持戰鬥,這說明他的意志以及組織管理軍隊的能力都是不錯的。

    再者,長平之戰中趙軍固全軍覆沒,秦亦死傷近二十萬(有說三十萬),即雙方傷亡超過六十萬。

    所以,趙括縱然不是什麼軍事天才,但也絕對不是大部分人所認為的那般無能。能成為數十萬大軍的統帥,並和白起鏖戰月餘,這本身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管接頭是如何分類的,如什麼3分,4分等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