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川達州人

    中唐之後,中樞衰落,各地藩鎮大肆興起,唐王朝需要一個戰神坐鎮。

    郭子儀本身沒有政治野心,已經丟棄兵權在家過安生日子,皇帝沒有必要再殺一個名聲不錯的郡王。

    郭子儀兒子毆打公主並說的那話,是小夫妻之間的吵架,上升到政治高度沒有意義。那句話實際也是在提醒皇帝,郭子儀不僅有安唐的功績,還有與對唐的忠誠。

  • 2 # 老衲侃春秋

    公元758年九月,朝廷彙集了九個節度的兵力共計步騎20萬眾,號稱60萬,北上進擊安慶緒的老巢鄴城。此次出兵,彙集了唐朝全部堪戰軍隊,堪稱押上了所有家底。這九個節度使分別是:郭子儀、李光弼、王 思禮、魯靈、李奧、許叔冀、李嗣業、季廣探、崔光遠。

    朝廷如此大規模的集結軍隊,然而有一個很奇怪現象,居然沒有設定統領元帥,而是派了一個從來沒有帶過兵的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監督各軍行動。

    為何做這樣的決定?“上以子儀、光弼皆元勳,難相統屬,故不置元帥,但以宦官開府儀同三司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觀軍容之名自此始。”(《舊唐書》、《資治通鑑》)

    現在想來這個理論似乎站不住腳,深層的原因主要是唐肅宗經過對安史之亂的痛定思痛,對軍事將領已經非常猜忌,害怕把兵權交給他們,他們再走安祿山的老路。到那時,前門驅虎,後門進狼。朝廷就再也沒有了制衡的力量。畢竟這是朝廷最後的家底了。

    如果不設統帥呢?各路節度使之間互不相屬,相互牽制。而大太監魚朝恩是皇家信得過的人,故安排此人總攬全域性,監視各軍。唐肅宗這個想法在政治上來說還是值得肯定的。但在軍事上來說,純粹就是一個弱智的決定!所以,為大軍的決戰失敗,埋下了伏筆。

    雙方開戰前,名將李光弼正確分析了形勢,給魚朝恩獻計道:“史思明攻佔魏州後卻按兵不動,是想鬆懈我們的意志,然後用精兵突然襲擊我們。請讓我與朔方軍聯兵進逼魏州城,向史思明挑戰,他必定不敢輕易出戰。這樣曠日持久,我們就能夠收復鄴城。”

    應該說李光弼的建議非常有戰略眼光,他的分析也符合戰場實際。安慶緒連續失敗,已是驚弓之鳥,他現在唯一的希望就是史思明的援軍。但是躊躇滿志的魚朝恩豈能聽一個手下人瞎“逼逼”?斷然拒絕了李光弼的建議。

    於是戰鬥按照魚朝恩的思路進行,官軍拉出全部的二十萬兵力,在安陽河北岸開擺陣勢。而史思明這邊,他只親率五萬精兵前來交戰。官軍遠遠望去,以為是流動部隊,沒有太在意。

    誰知天有不測風雲,剛布完陣,戰鬥還沒有打響,陣地上突然颳起一陣“妖風”,大風起處,飛沙走石,天地間一片昏暗,咫尺之間,人馬不辨。

    此時官軍和叛軍都頓做鳥獸散,所丟棄的武器盔甲等軍用物資滿路都是。

    郭子儀命令自己所帶領的朔方軍切斷了河陽橋,以確保東京的安全。一萬匹戰馬僅剩下三千,十萬盔甲兵器差不多全部喪失。

    而叛軍那邊由於參戰人數少,反而損失最小。

    戰後,魚朝恩怕擔戰敗的責任,在唐肅宗面前使勁讒言,別看這些宦官們打仗不怎麼樣,找起替罪羊來,還是很有一些手段的。最後把自己抖摟得一乾二淨,郭子儀則當了替罪羊,被罷免兵權。

    公元763年七月, 吐蕃向唐朝發起大規模進攻, 攻陷蘭州、廓州、河州、州、洮州、岷州、秦州、成州、渭州等地,河西、隴右地區均為吐蕃佔領。

    此時,驃騎大將軍兼內侍監, 首席宦官的程元振對此卻置若罔聞,只將其視為一般性襲擾,接到邊關的急報,既不上奏代宗,也不發兵禦敵。使得吐蕃幾乎沒遇像樣的抵抗,大兵長驅直入。十月,吐蕃的軍隊開進到涇州,涇州刺史高暉舉城投降。於是,在高暉的帶領下,吐蕃軍隊開始深入內地。

    直到吐蕃軍隊跨過便橋,到達長安近郊時,朝廷上下頓時驚慌失措,唐代宗李豫匆忙中在禁軍和宦官的簇擁下逃往陝州。皇上一跑,京師頓時大亂。滿朝文武都像無頭蒼蠅似的各自逃命,禁軍部隊也一鬨而散。

    從皇上逃到陝州並向四方發出勤王詔書後,在長達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各道節度使因痛恨宦官專權而對朝廷心生不滿,居然按兵不動,沒有人向關中派出一兵一卒!這其中,就包括當時駐守在徐州的平叛功臣李光弼。

    這正應了一句古話,“君子聽鼓鼙之聲,而思將帥之臣。”(《禮記·樂記》)社稷有難了,當皇帝的才想起昔日血戰沙場的良將來。

    急忙下詔任命雍王李適為關內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抵禦吐蕃軍隊。

    此時的郭子儀因鄴城之戰背了黑鍋,閒居在家。他眼下可以直接調動的兵馬只有麾下的二十名親兵。但軍情緊急,來不及等朝廷募兵,就即刻帶著他的親兵開赴前線。

    到達咸陽後立刻派人前去打探訊息。很快,準確的情報回來了,吐蕃率領吐谷渾、党項、氐、羌等各族軍隊二十多萬人,漫山遍野,前後達數十里,已經從司竹園渡過渭河,順著山脈向東湧來,兵鋒直指都城長安!

    吐蕃的軍隊就這樣兵不血刃、浩浩蕩蕩地開進到長安。進入長安,迫不及待地立李承宏為皇帝,更改年號,設定百官,任命前翰林學士於可封等人為宰相,組織搭建朝廷班子。

    傀儡政府成立後,吐蕃鬆了一口氣。他們很清楚此行的目的,那就是府庫內的財物和漢家的美女。於是軍隊開始在長安城內大肆劫掠,殺人放火,無惡不作。長安城內一時是慘呼連連,大火不斷。經過一番洗劫,長安城中最後是一片蕭條。(“剽掠府庫市裡,焚閭舍,長安中蕭然一空”。《資治通鑑》卷二二三)

    郭子儀經過蘭田時,收羅到近千名散逃計程車兵。到商州後,又收容到大批的散兵遊勇,與武關守軍合起來共達四千人,這時軍隊的力量稍有振作。於是集結了部隊,給大家打氣。勉勵他們要共雪國恥,攻取長安,將士們頗受感動,都表示願意到郭子儀的麾下同心協力、共擊吐蕃軍隊。

    可是,郭子儀費盡心機,只湊到區區四千人。這麼點人手如何與吐蕃的二十餘萬大軍對抗呢?強攻肯定不行,唯一的辦法就是智取。後來用疑兵之計迷惑吐蕃人,迫使其主動撤離長安。

    左羽林大將軍長孫全緒兵住藍田,白天大張旗鼓,晚上燃起無數篝火,讓吐蕃人以為唐朝大軍已至。另外,又派人潛入長安,暗中聯絡了一批江湖豪傑,天天在朱雀大街上擊鼓大呼,製造混亂,同時又在百姓中散佈訊息,給他們說:“郭令公已經從商州率領大軍來了!軍隊多得數不清!”

    吐蕃人一則被此疑兵之計搞得人心惶惶,二來長安的美女財帛已被他們劫掠一空,再沒有什麼油水可榨了。在他們看來,此刻實在不值得為了這座空城再付出血的代價。於是匆匆帶上他們的戰利品,當天就全部撤出了長安。

    吐蕃大兵撤走了,都城“光復了”。經歷了這麼大的劫難,應該反思遭遇這場劫難的原因了。此時,朝廷上下對宦官程元振是一片喊殺聲。但代宗因為程元振曾經有保駕之功,僅削去程元振的官爵,放歸田裡。直讓文武大臣大跌眼鏡。

    在唐朝中興的三大名將中,李光弼戰功排第一;僕固懷恩家族46人為國捐軀,可謂滿門忠烈,應該說犧牲最大。但就忠誠度來說,他們倆人都比不過郭子儀。

    李光弼因為朝廷猜忌,宦官陷害,最後不敢入朝,抑鬱而終;僕固懷恩在宦官陷害下,被迫造反,聯絡吐蕃、回紇等國,聚集三十萬軍隊,擄掠涇州、邠州、鳳翔,進犯醴泉、奉天。

    面對這種危難局面,此時的皇家也沒了平日裡的那些臭架子,又想起被冷落了多年的郭子儀,只好厚著臉皮宣詔,讓一個年近七十歲的古稀老人重披戰袍。

    當敵軍圍城時,郭子儀親自上陣。並且為了表現誠意,僅率幾十名騎兵出城,摘掉頭盔拜見回紇的大首領。來到回紇的營帳,郭子儀和他們一起喝酒敘舊,並送綢緞結交,發誓要和以前一樣的友好:“同各位共患難時間很長了,怎麼忽然忘了交情到這地步了呢?”

    在他的力勸下,回紇兵馬和朝廷軍隊兩家兵合一處,在靈臺的西原,終於追上了吐蕃的十萬大軍,一場激烈遭遇戰,共斬首五萬,活捉一萬人,繳獲被掠走的男子婦女和牛、羊、馬、駱駝難以數計。

    一場一觸即發的戰亂,就這樣在老將軍的真誠和膽識之中,消弭於無形了。

    那邊前方的將士們正積極組織力量抵禦吐蕃;這邊後方的宦官也沒有閒著,魚朝恩嫉妒郭子儀的功勞,指使人挖掘其父墳墓,後來唐代宗都知道了這件事,大家都擔心他舉兵造反。所以郭子儀班師回朝後,代宗特意將此事告訴他,並略表歉意。郭子儀聽後淚流滿面,回奏道:“我長期帶兵,不能禁止士兵損壞百姓的墳墓,別人挖我父親的墳墓,這是上天懲罰,不是有人和我過不去。”

    郭曖曾和昇平公主發生了口角,罵道:“你仗著父親是皇帝嗎?我父親不稀罕當皇帝!”

    公主大怒,回宮告訴父親。代宗道:“他說的沒有錯,郭令公要是想當皇帝的話,天下就不是我們家的了。”

    並命公主回家。郭子儀得知後,將郭曖關起來,自己去向皇帝請罪。代宗道:“俗話說‘不痴不聾,不做阿家阿翁’,子女夫妻間的事,不用理他。”郭子儀回來後,將郭曖杖打數十。

    結語:郭子儀的確戰功赫赫,前期確實有功高震主的能力。但後來他用自己的忠誠贏得了皇上的信任。是一個扶大廈於將傾的功臣。

    還有他的大度,居然化解了和宦官之間的矛盾,更是讓人欽佩。

    當然,從兒女親家唐代宗的一席話中,也可以看出,唐代宗對郭子儀後來是充分的信任的。

    最後一點也很關鍵,郭子儀晚年在家,大門敞開,不怕有任何秘密暴露,讓皇上隨時瞭解自己情況,也就是說,一切都是Sunny下的活動,也多少減去了皇上的猜忌心,同時也讓讒言者無法抓住把柄。最後才得以善終,也真是一個奇蹟了。

    參考資料:

    《舊唐書》後晉·劉昫等

    《新唐書》宋·歐陽修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夫妻倆個誰都不想做飯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