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619919944303

    推薦美國外科醫師陳葆琳的《最後的期末考》。

    在《最後的期末考》中,作者陳褒琳指出了醫學領域所存在的一個本質上的悖論:

    “這個行業以照顧患者為前提,卻又從機制上否認臨終患者的感受。”

    陳葆琳祖籍臺灣,是美國著名的外科醫師,畢業於哈佛大學,在耶魯大學、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完成外科訓練,後任職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在1999年榮獲該校最傑出醫師獎。她所寫的《最後的期末考》一書,記錄了自己在15年臨床工作過程中對醫學教育和臨終關懷等諸多問題的反思。

    陳葆琳在書中提出,對醫生來說,照顧生命最後階段的臨終患者,是醫生的最後一場考試,也是最難的一場考試,很少有醫生能獲得令人滿意的答案。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於醫學領域的訓練、成規和責任。這些訓練、成規和責任,讓醫生達到了職業要求的冷靜和理性,卻也抑制住了他們的本能反應和自然情感,在對待死亡這場期末考試中,陷入了困惑與不安。

    一、訓練的原因

    從醫學院的解剖訓練開始,學生們就要學習去壓抑自己的自然感受,將屍體看成一件物品,就像工人面對著流水線上的電子元件。

    在第一次人體解剖之前,學生們必須要依靠死記硬背,去記住大量解剖構造術語,要學習“末端”和“近端”、“外展”和“內收”、“橫肌”和“矢狀”,要熟悉人體的每一塊肌肉、每一根血管、每一塊骨骼和每一根神經。

    解剖開始時,所有的屍體都面目朝下,從手臂和腿部開始,再逐步延伸至胸部、腹部,直到解剖的最後兩個星期,才會看到屍體的面部進行頭部解剖。這種循序漸進的引入方式,即有利於學生適應人體解剖,也有利於在心理上對屍體的物化過程。

    透過這樣的過程,學生最終能夠將屍體看做“他們中的一員”,而不是“我們中的一員”,學會到自我疏離的本領,剋制住源自本能的恐懼甚至反感,將兔死狐悲的生物本能排除出意識之外。

    除解剖訓練外,每個人成為合格的醫生還要經過大量訓練。陳葆琳在醫學院畢業後,整整花了九年的時間用於臨床外科訓練。這些訓練讓她不斷機械般地重複正確的做法,直到最後無法接受任何其他方式。而這些訓練,也進一步加強了醫生對人體的物化過程。

    據說,外科醫生有條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不給至親之人做手術,或許,這就是由於無法將至親之人也進行物化吧。

    二、成規的原因

    陳葆琳在手術前,有一套刷手程式:每面刷洗二十次,持續時間不得少於半分鐘;每側手指、手背、手掌、前臂的內外側均要刷洗一分鐘。她相信,只有透過這套程式,才能將手臂上的細菌刷洗乾淨,避免在手術中造成患者的感染,引發嚴重後果。這是外科手術準備工作中一項成規,在醫學領域還有著“程式”“計劃”“流程”等各種成規。

    有些程式非常簡單,比如宣告死亡這種生命消逝的偉大過程時,只需要核實三件事:沒有自主心跳;沒有自主呼吸,對疼痛刺激沒有反應。有些程式則複雜繁瑣,比如開啟病人的腹部、搶救血肉模糊的傷者或者移植肝臟,需要完成數十個獨立步驟。

    這些成規形成了標準化流程,包括了接診病人、詢問病情、進行檢查、與病人家屬溝通等各種情況,它們能確保醫生在診治的全過程中不加入個人情感,只按照客觀存在的各種資料,去制定方案,開展治療。

    成規的標準化,毫無疑問會減少醫生犯錯的機率,但也使醫生束縛住自己的思考,形成對成規的盲目性依賴,並忽略掉一些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患者和醫生之間的情感。

    三、責任的原因

    醫生的天職是治病救人。所有的人在從醫之前,都在夢想幫助他人,挽救生命,而不是面對絕症,一籌莫展。

    在面對絕症時,由於救死扶傷的責任無法實現,有些醫生會選擇逃避。陳葆琳學習病危護理時,醫院收治了一位多重器官衰竭的病人。病人產生抗藥性後,主治醫生便失去了興趣,任其自生自滅。數年之後,陳葆琳也學會了逃避。一位朋友身患肝癌,並已經轉移。在朋友的臨終階段,她儘管十分惦記,卻沒有勇氣與朋友聯絡,這其實也是她站在醫生角度的一種逃避。

    當然,更多的醫生在面對絕症時,所採取的往往是過度醫療。一方面是為了透過積極治療,維持臨終患者的最後希望;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避免遭受訴訟,如果不採取積極醫療,法院有可能認定瀆職。另外,在患者家屬的心理上,治療是愛和希望的象徵,將更多的治療等同於更多的關愛,沒有人願意成為負責叫停的人。

    這些愛和責任成為負擔,讓臨終患者在生命的最後階段飽受折磨。

    陳葆琳在《最後的期末考》中關於生死的追問讓人深思,如何透過死亡這個期末考試,不僅是醫學領域的命題,也是人類共同的思考。全書引用多個事例,都是陳葆琳的親身經歷,頗多淚點,戳中人心,可謂紀錄片《人間世》的文字版。正如心靈作家張德芬所說:這是一本生命之書,也是一本溫暖之書,解釋了生命的真相,也給現代人的心靈帶來巨大的撫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文入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