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yoyoww

    文化人自古都窮困潦倒,其實只是大多數,不是每個都這樣,究其原因,頗有趣味!

    作為文化人,其精神層面上的要求較高,相對物質看得淡一些,所以大有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概,實際上他們不僅要五斗米,而且要別人給的讓自己面子十足,但對於權貴錢貴來說,他們習慣於施捨,而不是敬重,於是文化人:我瞧你不起,寧可不要這五斗米。

    文化人追求自由,崇尚天性灑脫,難與世俗為伍,常常這看不慣那看不爽,自然要口快心直嘮叨幾句,如此很容易得罪人,但得罪了又不會低頭求和,反正自己又沒錯,於是路越走越窄,生活愈加窮苦。

    他們本身的生活自理能力與理財能力很差,大多過著掙一個花幾個的日子,天下哪裡那麼多識金惜玉的人,不會因為你是文化人就少收你的錢,多照顧你幾分,反而認為你是書呆子,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腐儒。

    這也不是文化人的錯,這社會土壤的問題,現在有這麼好的人文環境,文化人的窮困潦倒已不再如古,縱觀歷朝歷代,對文化的珍重還比不上一個叫武曌的女人!

  • 2 # 弓長說事兒

    自古文化人受尊重。一、因為一部分文化人堅守道德底線,一般思想境界比較高。特別是有些清高的文人視金錢如糞土,置榮華富貴與不顧,寧肯窮困潦倒也不攀親富貴,阿諛奉承當權者。比如,古代的李白大詩人,唐玄宗和楊貴妃那麼寵愛他,但他並沒有以此丟掉文人的清高,盡顯文人自豪的風骨。你還可舉出許多令人自豪的文人,他們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至高無上。二、自古文化人的愛國情懷令人尊敬,比如,古代詩人陸游、杜甫、林升等 等,自古中華民族的凝聚力那麼強,與中華源遠流長的愛國文化密切相關。

    自古文人窮困潦倒是因為自古中國文人學而優則仕,榮華富貴。然而,清高的文人不與當權者同流合汙。隨著社會的發展,窮文人的現象會逐漸改變。

  • 3 # 張海軍書法

    文化人自律性很強,懂得審時度勢應急能力強,文化的高低不同,則體現的自覺行動也不同,從而在人際交往中和對人對事都面面俱到。更能獲得人們的認可與愛戴,文化人除了有處處為別人著想的精神,還有高智商,必須要有恥辱心、有一套約束自己的道德尺杆,有對社會的法律敬畏。文化人有獨到見識、見解,富含修為,能引領潮流成為社會的佼佼者,能幫人排憂解愁的人。文化人懂得尊重和關愛他人,所以更受人歡迎和尊重。文化人的窮困潦倒多少與自己的精神境界有關,多數文化人奉行心靈與境界無關富貴貧賤的理念;為了追求某個領域的前衛,堅持不懈,把所有財力精力傾注在上面,也有很多文化人把所有財富視為糞土,把慈善事業作為自己一生的追求。為蒼生為他人謀取利益,而很少考慮自己的得失,這也許就是文化人的精神富足,也是文化人窮困潦倒的重要原因……

  • 4 # 中部人文地理

    文化人自古都受尊重,但文化人自古以來都窮困潦倒,為什麼?

    “文化人”這個概念是漢語言中同義多表的現象之一,是對知識分子的總稱。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把具有學識、懂藝術、從事藝術創作和研究的人都稱為“文化人”,它和“知識分子”是近似詞。文化人主指文化藝術方面的從業者以及受過高等教育,有知識者;知識分子的概念更加寬廣,它包括所有有知識、有思想的各界人士,其中也包括“文化人”。

    自古以來“文化人”受到尊重至少有兩層原因。

    一是文化人首先是“知道分子”,比一般人知道的多,所謂“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在資訊傳播受限的農耕時代,“知道”是明顯優勢。其次是建立於知識結構之上的見識,文化人要超越一般人,分析、判斷、總結、歸納、闡釋,更趨於條理性,具有啟蒙性和方向感,容易讓人信服。第三是文化人具有某些特長和技藝,或教書育人,或寫字繪畫,或表演,或設計,或工程,或其它技術,等等,都是創造性勞動,有的是純腦力勞動。“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是“上等人”的象徵,因而被人仰視。

    二是“學而優則仕”,不是每個文化人都能進入統治階層,但遴選官員必須從文化人中而來。

    這就是階層優勢,也是其受到尊重的根源所在。一個窮困潦倒的書生,一朝金榜題名,那何止是鹹魚翻身,甚至會雞犬升天。這樣的案例不勝列舉。

    由此可見,文化人自古就受人尊敬,而且還可能做官,衣食無憂。

    但是,文化人成也是社會的功利性,敗也是社會的功利性。

    由於社會上升通道狹窄,變現渠道單薄,文化人的價值實現受到巨大制約,窮經皓首卻困頓一生的比比皆是。即便在朝為官的文化人,一旦摘掉烏紗帽,瞬間“回到解放前”。如《儒林外史》中的范進,《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不僅窮,而且癲,或說是窮得瘋癲了。這是文化人的悲哀,更是社會和時代的悲哀。

    真正把文化當成精神必需品時,文化和文化人才會受到真正的尊重。那是建立在經濟相對發達的社會。“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 5 # 文化壹壹

    這首先要區分兩個概念:文化人和學者。

    確實,自古以來,讀書人因博覽群書,瞭解的知識比普通百姓要多一些,受到了人們的愛戴和尊重。但不排除一部分讀書人即文化人,雖然飽讀詩書,但由於自我意識強烈,不屑與人為伍,從而造成了貧困潦倒的局面。一部分學者自身的素質要高一些,依靠自我就能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生活品質在某個層面上就能得到保證。

    原因有二:

    1、古來聖賢皆寂寞。有人自恃清高,不願意融入到社會大集體中,自然就沒有養活自己的能力。

    2、有些人,依靠德高望重的自身修養,在得到人們尊重的同時,自己的生活依然能做到衣食無憂。

    總之,作者提出的這個問題,也是存在的案例,但也不應該作為普遍現象去看待。

  • 6 # 涵涵佳佳之外婆寧群

    回答這個問題,使我想起了我早年的一個男同事,蓄著長髮。他多才多藝,琴棋書畫,無所不精。

    他最擅長於人物肖象,畫的就跟真人一樣,曾多次在地區參賽並獲獎。

    在寫作方面也有過人的天賦,吟詩作對信口拈來。一篇千把字的文章根本不用打草稿,他的文章曾多次發表在當年省一級的刊物上。也算是個文化人了。

    我們車間的業務,客戶材料,表冊,課夲都要透過他的修改,核對才能交給我們排版。

    有一次,他不在,我擅作主張將客戶材料稍作修正後就直接排版了,他回來看到後,頓時火冒三丈,將我排的一塊40X27的鉛版狠狠地摔在地上,還踩上兩腳並大聲的訓斥我:"寧群妹子,就你這水平,就想越過我嗎?也不知道自己肚裡有多少墨水,一個文革前的初中生,大字都不認得幾個-----"。罵罵咧咧的講了一大堆,引來包括客戶在內的好多人觀看,使我顏面掃地。實際事後他又跟人說,他還是認可我在某方面的能力的。就是不給我面子,這也是他作為文化人的刻板吧!

    這位老兄當年三十多歲也不考慮婚姻,他說廠裡這些女人他一個都看不上。

    生活方面真是貧困潦倒啊,自己沒有房子,住在廠裡一個廢棄的角落裡,傍邊就是狗窩,冷暖都是一床黑得發亮的被褥。夏天一件對襟衫,雖有點文人風範,但因幾天不洗上面總是劣跡斑斑,冬天一件棉衣從冷要穿倒熱。

    吃的方面也是飽一餐,餓一餐,有時作畫作文靈感來了可以兩天不吃東西。

    一發工資就買紙,買筆,買顏料,不到月底就沒有錢吃飯了。他有肺結核病,經常大口大囗的吐血,真是貧困潦倒啊。

    哎,這位老兄在一九八0年,三十九歲的年紀就英年早逝了。

    他一生的貧困潦倒,也許是他的不會生活和為人的木納所導致的吧!

    如果這位老兄今年健在,也是七十八歲高齡了。

  • 7 # 閒言碎語不逾矩

    從傳統“士農工商”的簡單排序可隱約看出來,古代“文化人”(即知識分子,屬於“士”這個階層)的社會地位是靠前的,是普遍受社會“尊重”的。

    在科舉時代,“文化人”大致分兩大類:一類是做官的,未必一定都要“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為宰相或皇帝秘書;即使初仕時官階低微,是八品九品,至少可以不農不工不商(不做“庶民”),由“士”而“仕”,就有俸祿(即陶淵明所說的“五斗米”)可領;另一類就是科舉失利者,像蒲松齡等人。古代“文化人”(知識分子)如孔子,極端瞧不起農民,瞧不起菜農。孔子當然不會主動種糧食、種菜,他“遊手好閒”,被譏諷為“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者。那麼,他不做官,沒有“厚祿”可領,又憑什麼手段生存呢?孔子的生存手段是“做教師”,幾十年不斷靠收“弟子三千”的“束脩”生活。後來祭祀孔子多用冷豬頭肉就是模仿其“生前史實”。蒲松齡大半生科舉不第,是一介寒儒,為了生存,也只能步孔子後塵,在私塾裡講學苟且偷生;更有科舉失敗“做西賓”在富人家裡“課徒”打文化短工或拉文化長工者。同是“文化人”,命運卻有貴、賤、貧、富的霄壤之別。孟子說“富,人之所欲”,“貴,人之所欲”。有強烈富貴的慾望,卻沒有得償所願的“命運”,“有些文化人”“貧困潦倒”的奧妙就在於此。

    幾十年來,中國政府始終倡導全社會“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其目的就是要形成“尊重”“文化人”的濃厚的良性社會風氣。現在的“文化人”,因職業與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其經濟收入也不是絕對均等的,也有貧富差別。

  • 8 # 我是唐僧呀

    古代文人貧困也有多重因素。可以從國家的方面,也可以從詩人本身的方面

    中國有句話“國家不興詩家興”,它的意思其實就是在國家發生動亂不太平的時候反而這個國家的詩文會發展更好。像杜甫,杜甫所處已經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時候,那個時候已經不是像李白那時的大唐盛世,國家發展也不好,安史之亂之後唐朝計程車氣大不如前,百姓生活困苦,貴族上層社會生活腐敗這時杜甫的大量名作也應運而生——三吏三別等。還有南唐後主李煜,他的詩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真正用自己的血淚寫出了國破家亡的悽慘,而我們現在大多熟的李煜的詩文也都是李煜被囚禁之後所創作的。

  • 9 # 知雪聞竹

    我認為,題主的問題本身不太正確啊,文化人從古至今從來沒有被真正重視過,怎麼可能不窮困潦倒?

    首先,在古代,文化人都是作為政客們的玩物的,戰國時期的所謂文化人,急急奔走於諸侯之間,聲嘶力竭得叫賣自己的文化,或有幸被哪個政治家看重,頃刻之間飛黃騰達,又某一天為政治家所厭惡,腰斬五馬分屍於市井之間,這樣的文化人比比皆是啊!何曾被重視過?

    其次,於現代,各種文化人在網上坊間都是人們聲討筆伐的物件,教師醫生算文化人吧,現在彷彿是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了!著書立說的算大文化人吧,收人哪裡比得上歌星明星抖音直播星的十萬分之一?整個跟文化粘的上邊的都是剛過工資平均線吧?

    究其原因,還是社會上對文化人不重視或者是不夠重視,有人說那麼多人對孩子文化教育投資可真不小啊!我覺得,他們投資的不是文化,投資的是孩子的未來,是把教育當成“敲門磚”了!沒有幾個家長讓孩子長大以後成為“純”文化人的!

    一家之言,望大家指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發動機水箱水滿但上坡時水溫超高是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