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6354188383803
-
2 # 使用者6354188383803
此詩表面上看似一首寫景詩,描繪了春日美好的景緻;實際上是一首哲理詩,表達了詩人於亂世中追求聖人之道的美好願望。
首句“勝日尋芳泗水濱”:“勝日”,點明天時;“泗水濱”點明地點;“尋芳”,點明主題。“尋”字不僅寫出作者逸興,也給詩歌添了不少情趣。
次句“無邊光景一時新”,描寫觀賞春景中獲得的初步印象。“無邊光景”逆承首句“勝日尋芳”,說尋芳的結果。用“無邊”形容視線所及的全部風光景物。“一時新”,既寫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煥然一新,也寫出了作者郊遊時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覺。
後兩句用形象的語言,具體描繪了光景之新,抒寫了尋芳所得。“等閒識得東風面”,句中的“識”字承首句中的“尋”字。“東風面”,把春氣、春景形象化了,擬人化了,把“識”字落到實處。
末句“萬紫千紅總是春”,是說這萬紫千紅的景象全是由春光點染而成的,人們從這萬紫千紅中認識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這就具體解答了為什麼能“等閒識得東風面”。而此句的“萬紫千紅”近承“東風面”,遠承“無邊光景”,對偶修辭,意象色彩強烈。
《春日》是宋代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創作的一首詩。
原文如下: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譯文如下:
風和日麗之時遊覽在泗水之濱,無邊無際的風光讓人耳目一新。
誰都可以看出春的面貌,萬紫千紅,到處都是百花開放的春景。
擴充套件資料:
這首詩從字面意思看來,是作者春天郊遊時所寫的遊春觀感,王相注《千家詩》,就認為這是遊春踏青之作。而根據作者生活年代可知這首詩所寫的泗水遊春不是實事,而是一種虛擬。宋高宗紹興十一年(1141),宋金簽訂了《紹興和議》,一頂宋金領土以淮水為界。
隆興元年(1163),張浚北伐,又敗於符離。從此,主和派得勢,抗戰派銷聲。宋孝宗以還,南宋朝廷稍稍安穩,偏安於東南,而金人亦得暫時息兵於淮北。終朱熹一生,南宋沒有很大的邊防軍隊,而朱熹本人更無從渡淮而至魯境,不可能北上到達泗水之地。
作者從未到過泗水之地,而此詩卻寫到泗水,其原因是朱熹潛心理學,心儀孔聖,嚮往於當年孔子居洙泗之上,絃歌講誦,傳道授業的勝事,於是託意於神遊尋芳。因此此詩其實是借泗水這個孔門聖地來說理的。
回覆列表
此詩表面上看似一首寫景詩,描繪了春日美好的景緻;實際上是一首哲理詩,表達了詩人於亂世中追求聖人之道的美好願望。
首句“勝日尋芳泗水濱”:“勝日”,點明天時;“泗水濱”點明地點;“尋芳”,點明主題。“尋”字不僅寫出作者逸興,也給詩歌添了不少情趣。
次句“無邊光景一時新”,描寫觀賞春景中獲得的初步印象。“無邊光景”逆承首句“勝日尋芳”,說尋芳的結果。用“無邊”形容視線所及的全部風光景物。“一時新”,既寫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煥然一新,也寫出了作者郊遊時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覺。
後兩句用形象的語言,具體描繪了光景之新,抒寫了尋芳所得。“等閒識得東風面”,句中的“識”字承首句中的“尋”字。“東風面”,把春氣、春景形象化了,擬人化了,把“識”字落到實處。
末句“萬紫千紅總是春”,是說這萬紫千紅的景象全是由春光點染而成的,人們從這萬紫千紅中認識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這就具體解答了為什麼能“等閒識得東風面”。而此句的“萬紫千紅”近承“東風面”,遠承“無邊光景”,對偶修辭,意象色彩強烈。
《春日》是宋代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創作的一首詩。
原文如下: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譯文如下:
風和日麗之時遊覽在泗水之濱,無邊無際的風光讓人耳目一新。
誰都可以看出春的面貌,萬紫千紅,到處都是百花開放的春景。
擴充套件資料:
這首詩從字面意思看來,是作者春天郊遊時所寫的遊春觀感,王相注《千家詩》,就認為這是遊春踏青之作。而根據作者生活年代可知這首詩所寫的泗水遊春不是實事,而是一種虛擬。宋高宗紹興十一年(1141),宋金簽訂了《紹興和議》,一頂宋金領土以淮水為界。
隆興元年(1163),張浚北伐,又敗於符離。從此,主和派得勢,抗戰派銷聲。宋孝宗以還,南宋朝廷稍稍安穩,偏安於東南,而金人亦得暫時息兵於淮北。終朱熹一生,南宋沒有很大的邊防軍隊,而朱熹本人更無從渡淮而至魯境,不可能北上到達泗水之地。
作者從未到過泗水之地,而此詩卻寫到泗水,其原因是朱熹潛心理學,心儀孔聖,嚮往於當年孔子居洙泗之上,絃歌講誦,傳道授業的勝事,於是託意於神遊尋芳。因此此詩其實是借泗水這個孔門聖地來說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