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碧水青松隨筆
-
2 # 梧桐樹邊羽
律詩是中國傳統古詩中遵守平仄格律的近體詩中的一種八句詩體,分為五律,五八四十字;七律,七八五十六字。
相對於四句的絕句來說,律詩篇幅大,字數多,有充足的空間來進行鋪陳、描述,可以豐滿整首詩,並很好地完成“起承轉合”的文法結構,在古詩中屬於比較圓熟的體裁,多用於感情充沛,或內容豐富時的創作。
而律詩因為是格律詩,所以必須嚴格遵守平仄格律。
要寫好律詩,首先就是要在格式上了解清楚,否則的話寫出來的就是古體詩,不是律詩,就更談不上好律詩了。
而律詩的幾個格律要求是:平仄兩替、相對、相粘、押韻、對仗。
這其中前四點和絕句是一樣的,而絕句不需要對仗,律詩這一點和排律又是一樣的,除了首聯和尾聯之外,其他聯都需要對仗。對律詩來說,總共八句,分為四聯:首聯、頷聯、頸聯、尾聯。所以,律詩最開始的要求是頷聯、頸聯需要對仗。後來相對寬鬆一些,但是頸聯必須對仗,否則視為出律。
我們隨意選首律詩對照著看規則。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平仄兩替指詩句關鍵位置(二四六位置)的用字平仄必須是相反的,形成一種兩兩相替的律句結構。比如“王濬樓船下益州”,關鍵位置為“濬、船、益”,發音為“仄、平、仄”,這就是個合平仄的律句。否則的話稱為“失替”。
平仄相對指出句和對句關鍵位置平仄相反。如首聯出句為“王濬樓船下益州”,平仄“仄、平、仄”,那麼對句關鍵位置平仄必須是“平、仄、平”,所以“金陵王氣黯然收”,二四六位置為“陵、氣、然”,果然是相對的。否則的話稱為“失對”。
平仄相粘是指後一聯的出句平仄要和上一聯對句的平仄相同,人為地在語調上造成一種粘結感。“金陵王氣黯然收”,“平、仄、平”。我們看下一句:“千尋鐵鎖沉江底”,關鍵位置為“尋、鎖、江”,果然是相同的,這就是相粘。否則的話稱為“失粘”。
而一首律詩的平仄要求,是不允許出現“失替”、“失對”、“失粘”的。
格律詩的押韻要求是必須押平聲韻,而且必須一韻到底,不能轉韻。律詩同樣必須遵守。這首詩的韻腳“州、收、頭、流、秋”均屬於平水韻“十一尤”部,是符合格律詩押韻要求的。
對仗頷聯“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和頸聯“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是對仗的,符合律詩中二聯對仗要求。
所以從格式上來說,這就是一首合格的律詩。但是要寫好一首律詩,不光是遵守規則就夠了,更重要的是在內容、思想、境界上做出好的表達。不過必須是在規則之上。
內容律詩的普遍文法是“起承轉合”,前面有專門的問答回答過這個問題,這裡就不詳述了,我們直接和劉禹錫的這首七律來看看,他是怎麼做到,做好的。
“起”。首聯“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交代寫詩的事由和看到的景色。這是一首懷古詩,自然寫的是前朝舊事。西晉名將王濬的戰艦沿江東下離開益州,顯赫無比的金陵王氣驟然失色。
“承”。頷聯“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承接首聯戰事,詳寫過程。千丈長的鐵鏈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掛在石頭城頭。
“轉”。頸聯“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跳出歷史敘述,轉入作者看到當下景色的感嘆,點題“懷古”。東吳滅亡以後,在金陵建都的王朝都先後滅亡,如今的西塞山依舊緊靠長江。
“合”。尾聯“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不但上承頸聯,繼續寫當下,並且合回首聯,“金陵王氣黯然收”,為什麼收了?天下一統了,王氣去了長安。從今以後天下歸為一同,故壘蕭條長滿蘆荻秋風颯颯。
內容上氣象萬千,但是借古諷今,嘲弄的地方割據勢力、對唐王朝也算一種警醒。
總結綜上所敘,格律嚴謹保障音律清整,朗朗上口。對仗精巧,內容充實,完成一個好的“起承轉合”,表達出詩人內心感情和志向。這就是一首好的律詩。
-
3 # 南七緣
《無從說起》
人生如苦旅,
擦肩即別離,
無從說起,
亙古抒及……
楊柳岸的柳永傷離,
古道邊的叔同達意,
斷腸人的天涯惆鬱,
離人淚的輾轉可期,
離而不捨的執手相依,
別而復聚的欲語不語,
聚而離殤的身心告離,
蒼茫天地,
纏綿悱意,
心海泛溢,
古井波及,
無從說起……
-
4 # 使用者60397079085
如何寫好一首律詩?
這樣的問題,以前已經有不少的朋友們回答過。他們的回答都非常詳細,令我很佩服。我似乎已經沒有話說了。但是,為了完成任務,我還得找些話來說。
首先,我想分析一下“律詩”這兩個字的內容。
什麼是“律”呢?所謂律,就是定律、規律。規律,就是人們在實踐過程中發現的事物發生、發展、高潮、結束的運動過程。定律,則是人們發現事物的發展規律之後,把這種規律進行固化,並要求人們在以後的實踐中必須遵守它。
尊重規律定律,按照規律定律辦事,事情就能成功;不尊重規律定律,違反客觀規律去辦事,事情就會歸於失敗。
什麼是“詩”呢?詩這種東西,就是能夠運用比較短的篇幅、比較少的文字來反映作者的意志、情感的文學樣式。因為它非常短小,所以必須做到精悍。否則,就不能概括你要表達的內容。要想達到這樣的目的,沒有很多講究、很多規矩,是不可能做到的。
基於律詩的“律”和“詩”的道理,做一首律詩最基本的要求,要從兩個方面來說。也就是形式方面和內容方面的要求。這些要求就是做好一首律詩的規律性的東西。
本文主要想說的是形式方面的要求。
一是篇幅。律詩中的七律每句七字,共八句;五律每句五字,共八句;七律五律都可以寫成排律,排律的句數可以超過八句,能寫多少句都行,但總句數必須是雙數。
二是結構。律詩一般由四聯構成,也就是首頷頸尾。開頭兩句是首聯,三四兩句是頷聯,五六兩句是頸聯,七八兩句是尾聯。
三是對仗。什麼是對仗?你聯想到對偶、對聯,就應該可以理解了。對偶對聯就是要對仗的,不過對偶的要求沒有對仗對聯那麼嚴格。對仗就是一聯中上一句和下一句相對的位置上的文字詞性必須是一樣的。概括地說,名詞要對名詞,動詞要對動詞,形容詞要對形容詞,數量詞要對數量詞……實詞要對實詞,虛詞要對虛詞。再嚴格一點,比如天要對地,風要對雨,雪要對風之類,不可能一一道之。具體落實到作品中,一般情況是一首律詩四聯中,中間兩聯必須要用對仗,前後兩聯不須用對仗。但這只是一般情況,首尾兩聯也對仗也是可以的。這種情況雖然很少,在古人作品中也是存在的,而且被後人評為極品,比如杜甫的《登高》。
四是平仄。什麼是平仄?答曰:平聲字與仄聲字。現代漢語拼音方案把漢字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陰平和陽平這兩種聲調的字就歸於平聲,上聲和去聲這兩種聲調的字就歸於仄聲。瞭解平仄聲調之後,要把它運用到作詩的過程中去,就要按照律詩平仄的規矩來進行。規矩是什麼樣子呢?在一聯中,上句用平聲字的地方,下句就必須用仄聲字來對應。簡言之,就是平對仄,仄對平。舉一聯作例: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其平仄就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上聯用仄,下聯就用平來對;上聯用平,下聯就用仄來對。但是,這也不是非要如此不可。還有一個變通的規矩,就是在一句中可以“一三五不論 ,二四六分明”。一三五位置上要求平聲的,也可以用仄聲,要求仄聲的,也可以用平聲。所謂“不論”,就是可以馬虎一點;所謂“分明”,就是必須做到。這個變通的方法用到五律中,也就成了“一三不論,二四分明”了。
五是粘連。粘連正好與平仄相反。它解決的問題是在一首律詩中,上一幅聯與下一幅聯連線的地方的處理方法。也就是第二句與第三句、第四句與第五句,第六句與第七句這些連線的地方的處理方法問題。怎樣來“粘”呢?就是上一聯的下句與下一聯的上句相應位置平仄必須相同。再來舉杜甫《登高》中間四句為例: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
其平仄規定為: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不盡”和“萬里”都是仄聲,“長江”和“悲秋”都是平聲,“滾”和“作”都是仄聲,平聲靠著平聲,仄聲靠著仄聲,起著“粘連”的作用,這就是所謂粘連。
六是押韻。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都介紹了“平水韻”、“中華新韻”等等。我對這些都是一知半解的,甚至可以說是根本不懂。但不懂這些我也在做詩。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我使用的主要是現代漢語拼音方案規定的韻。律詩絕大多數都是押平聲韻,使用“陰平”和“陽平”兩種聲調就可以了。另外一個就是,在該押韻的地方用韻母相同的字就可以了。四種聲調和各個韻母就是為我們做詩準備的,因為寫論文、小說、散文、報告文學…………是不需要押韻的。我們是現代做詩的人,用現代漢語拼音方案規定的韻,我認為是可以的。另外要注意的是:一首律詩中,二四六八句的末尾必須押韻,第一句是可以押韻也可以一押韻,第三五七句不能押韻而且要用仄聲字。
七是邏輯。這是什麼意思呢?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符合邏輯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起承轉合”。一部小說是這樣,一部電視劇是這樣,現實中的各種大事小事無不是這樣。“起承轉合”就是事物發生、發展、高潮、結束的過程。律詩共有四聯,首聯為起,頷聯為承,頸聯為轉,尾聯為合。你做詩的時候,必須注意這個邏輯的發展變化過程。如果處理不好這一點,就會影響到這首詩的韻味,所以這也是很重要的。
以上七個方面,是作一首律詩在形式方面必須遵守的規矩。但是,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內容是什麼呢?就是你寫一首律詩的目的,比如歌頌新時代、新事物,鞭撻舊風俗、舊習慣等等。你如果沒有好的思想、情懷,就寫不出好詩來。所以,要寫好詩,就要愛黨愛國愛民,愛父母兄弟朋友…………
只要嚴格按照做詩的規矩辦事,自身又有高尚的思想和情感,就一定能夠寫出好詩來。
-
5 # 鶴舞蘭天逍遙客
如何寫好一首律詩?
想寫好一首律詩,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懂的律詩的平仄,還要有意境。但是我總認為不論是律詩,還是詞賦都要以心意為主。我們想要舒發的是胸懷是你的心意。我們不是以寫詩而寫詩,也不是以添詞而添詞。如只為寫詩而寫詩,決對能寫成,但已失去了寫詩的意義。寫詩也好,添詞也罷,都是因喜好而有感而發。如失去了感覺,沒有了心意,失去了靈魂。那就是一具殭屍,有其體其形而沒有靈魂沒有活力。這樣做的詩再規整也失去了寫詩和添詞的意義。
[七律,夢]
愰忽迷離進太虛,遐思異想夢幻奇。
嫦娥月宮聞桂香,王母聖殿設桃席。
玉帝受邀踏雲來,孫猴無緣筋斗去。
蟠桃馨誘食胃動,瓊漿入喉醉身迷。
[沁園春,草原]
藍天白雲,帳篷搭起,琴響人歡。
望草原遼闊,千里縱橫,萬里叢鬱,碧草連天。
莽莽田野,無望無跡,綠毯優美鋪天跡。.
牛羊歡,草豐水清甜,馬嘶長鳴,騰空躍蹄急奔,豈想到只管奔跑遠。
不考慮兇險,碰觸狼群,生死一線,唯有死戰!
頭拱蹄撩,驅敵狼竄,趕盡狼群凱奏旋。
帳遼闊,白雲浮綠草,優美無限。
回覆列表
體裁形式上,嚴格遵守“替、對、粘、韻”。這是格律詩區別於其他體裁形式的基本規則,是客觀標準,是寫好律詩的關鍵一環。
思想內容上,有真情實感,不作無病呻吟的“景語”堆砌。
章法結構上,儘可能套用“起承轉合”。
遣詞造句上,重視酌詞煉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