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是燕山運動斷陷所形成,第四 紀至今,均處於振盪式的負向運動中,形成外圍高、中 部低平的碟形盆地。盆緣有桃花山、太陽山、太浮山等 500米左右的島狀山地突起,環湖丘陵海拔在250米以下, 濱湖崗地低於120米者為侵蝕階地,低於60米者為基座和 堆積階地;中部由湖積、河湖沖積、河口三角洲和外湖 組成的堆積平原,大多在25~45米,呈現水網平原景觀。 分為西、南、東洞庭湖。湖底地面自西北向東南微傾。 氣候與水文 湖區年均溫 16.4~17℃,1月3.8~ 4.5℃,絕對最低溫-18.1℃(臨湘 1969年 1月31日)。 7月29℃左右,絕對最高溫43.6℃(益陽)。無霜期258~ 275天。年降水量1100~1400毫米,由外圍山丘向內部平 原減少。4~6月降雨佔年總降水量50%以上,多為大雨 和暴雨;若遇各水洪峰齊集,易成洪、澇、漬災。 洞庭湖北有分洩長江水流的松滋、太平、藕池、調絃(1958年堵口)四口;東、南、西三面有湘、資、沅、 澧等水直接灌注入湖,形成不對稱的向心水系,水量充 沛,年徑流變幅大,年內徑流分配不均,汛期長而洪澇 頻繁。城陵磯多年平均徑流量3126億立方米,最大年徑 流量(1945)5268億立方米,最小年徑流量(1978)1990億 立方米。 汛期(5~10月)徑流量佔年均徑流量的75%; 其中四口1164億立方米,佔汛期徑流總量48.5%。洞庭 湖水位始漲於4月,7~8月最高,11月~翌年3月為枯水 期。多年最大水位變幅,岳陽達17.76米。素有“洪水一 大片,枯水幾條線”,“霜落洞庭幹”之說。 1954年長江中游出現特大洪水,洞庭湖尚能削減洪 峰,顯示湖泊調蓄功能。然而,眾水匯聚湖中,僅有城 陵磯一口流出,洪水停蓄時間長,泥沙大量沉積,多年 平均入湖泥沙1.335億立方米,其中來自長江的達1.18億 立方米,佔82.0%,來自四水的0.241億立方米,佔18%, 而城陵磯輸出量只佔入湖泥沙量的25.1%,淤積在洞庭 湖的泥沙佔入湖泥沙總量的73.4%,達0.984億立方米。 年均淤積量較鄱陽湖大十幾倍。70年代以來,三口口門 淤高,入湖水量減少,但沅、澧洪道自然洲土增長殊巨, 目平、七里湖淤高各達2~4米,南洞庭湖北部淤高 2米, 東洞庭湖注滋河口東伸,飄尾廷伸至君山。因此,西洞 庭湖蓄洪能力基本消失,南洞庭湖南移,東洞庭湖東蝕, 調蓄功能趨向衰減。
洞庭湖是燕山運動斷陷所形成,第四 紀至今,均處於振盪式的負向運動中,形成外圍高、中 部低平的碟形盆地。盆緣有桃花山、太陽山、太浮山等 500米左右的島狀山地突起,環湖丘陵海拔在250米以下, 濱湖崗地低於120米者為侵蝕階地,低於60米者為基座和 堆積階地;中部由湖積、河湖沖積、河口三角洲和外湖 組成的堆積平原,大多在25~45米,呈現水網平原景觀。 分為西、南、東洞庭湖。湖底地面自西北向東南微傾。 氣候與水文 湖區年均溫 16.4~17℃,1月3.8~ 4.5℃,絕對最低溫-18.1℃(臨湘 1969年 1月31日)。 7月29℃左右,絕對最高溫43.6℃(益陽)。無霜期258~ 275天。年降水量1100~1400毫米,由外圍山丘向內部平 原減少。4~6月降雨佔年總降水量50%以上,多為大雨 和暴雨;若遇各水洪峰齊集,易成洪、澇、漬災。 洞庭湖北有分洩長江水流的松滋、太平、藕池、調絃(1958年堵口)四口;東、南、西三面有湘、資、沅、 澧等水直接灌注入湖,形成不對稱的向心水系,水量充 沛,年徑流變幅大,年內徑流分配不均,汛期長而洪澇 頻繁。城陵磯多年平均徑流量3126億立方米,最大年徑 流量(1945)5268億立方米,最小年徑流量(1978)1990億 立方米。 汛期(5~10月)徑流量佔年均徑流量的75%; 其中四口1164億立方米,佔汛期徑流總量48.5%。洞庭 湖水位始漲於4月,7~8月最高,11月~翌年3月為枯水 期。多年最大水位變幅,岳陽達17.76米。素有“洪水一 大片,枯水幾條線”,“霜落洞庭幹”之說。 1954年長江中游出現特大洪水,洞庭湖尚能削減洪 峰,顯示湖泊調蓄功能。然而,眾水匯聚湖中,僅有城 陵磯一口流出,洪水停蓄時間長,泥沙大量沉積,多年 平均入湖泥沙1.335億立方米,其中來自長江的達1.18億 立方米,佔82.0%,來自四水的0.241億立方米,佔18%, 而城陵磯輸出量只佔入湖泥沙量的25.1%,淤積在洞庭 湖的泥沙佔入湖泥沙總量的73.4%,達0.984億立方米。 年均淤積量較鄱陽湖大十幾倍。70年代以來,三口口門 淤高,入湖水量減少,但沅、澧洪道自然洲土增長殊巨, 目平、七里湖淤高各達2~4米,南洞庭湖北部淤高 2米, 東洞庭湖注滋河口東伸,飄尾廷伸至君山。因此,西洞 庭湖蓄洪能力基本消失,南洞庭湖南移,東洞庭湖東蝕, 調蓄功能趨向衰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