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司徒小雄

    這個問題,我有高見。

    吳三桂造反不止一兩次了,很大程度上給天下造成動亂,讓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民間文人給他編排一下,自然響應者少。

    其次,在長達八年的造反軍事鬥爭中又最終落敗,自然成為了痛打落水狗的物件。

    最後漢人是農耕文明,最重要的過好日子,不願意顛沛流離。

    所以我認為,吳三桂在軍事生涯中落敗是最主要的因素,雖然吳三桂不得人心,但是不得人心的皇帝多了去了,吳三桂大軍在軍事生涯中徹底落敗,讓他徹底成為反面人物。

    那麼吳三桂有沒有取勝的可能?很顯然是有的,即便不能統一全國,關起門來搞割據,也能延續更長時間,但是不知道怎麼搞的,幾十萬大軍最終消失。

    所以,漢人不支援他,是因為他打了敗仗。

  • 2 # 北疆同心聊歷史

    清朝初期的"三藩之亂"中,以吳三桂的實力最強,戰鬥力在三藩之中當居首位!可是位居人臣之首,且又有王爵高位,風光無限的平西王吳三桂又為何反了呢?難道他真的是要"驅逐滿清,恢復中華″嗎?當然不是!淺析原因如下!

    1,吳三桂反清並非出於為天下百姓謀利益的"公心″,而是出於擁兵自重兼以自保的私慾!假如不是清廷對其步步進逼,強令撤藩,那麼以吳三桂“趨利避害"的人品,是絕不會作出起兵反清這一孤注一擲的決斷的!

    2,吳三桂反清為何天下的前明遺民無人晌應?那是因為自從吳三桂投降滿清,開山海關迎多爾袞進入北京之時起,他的"漢奸″″叛徒″的帽子就戴定了!後來他又誅殺了明未帝永曆,更坐實了其所謂"民族敗類″的名頭!明朝遺民避之唯恐不及!這就造成了吳三桂起兵反清後,除與其利益相連的舊部及左右搖擺的耿、尚兩藩外,基本上無人響應!而得不到民心支援,吳三桂的造反也就成了無根之水,勢必無法長久。

    3,吳三桂反清時,未能及時樹起前明的旗號,立前明後裔為皇帝,並以其為號召!這就令許多想借助吳三桂反清去恢復明朝的志士,為之裹足不前。後期吳三桂更是自己建號稱帝(周)這就更令其反清舉動失去了正當理由!從而成為天下人眼中的為一己之私的造反行動。此舉堪稱敗筆,它令更多想要加入反清陣營的前明遺民,開始坐壁上觀!因此吳三桂的反清之戰才會越戰越弱,八年後即全面失敗。

    4,吳三桂以數省之力對抗清朝的舉國之力,利在速戰!而遷延不決必會失去戰略主動。吳三桂不敢渡長江與清軍決戰,而只想坐擁江南半壁。這就使人們看到了他並非是為了恢復明朝的統治而戰,而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戰。人們又怎麼會去支援他呢?

    5,吳三桂造反之時,清朝在全國己經建立起了一整套統治制度,也整合了統治秩序。基本上穩定了統治基礎。清廷又大力籠絡社會精英為其效力,又對百姓給予恩惠,以求籠絡人心!而經過明末戰亂、清軍入關及南下的佂伐後,創傷方復,民心思安!這也是三藩造反時得不到百姓支援的另一個原因。

    綜合上述,吳三桂反清是因為:旗號不明,戰略失策,行動遷延,人心難附等原因而失敗的!

  • 3 # 在下古麒

    1673年,吳三桂上書朝廷,請求削藩,本想著給朝廷能夠看到他的誠意而慰留於他,誰知道康熙來了一個順水推舟,批准了吳三桂的削藩請求。康熙與吳三桂之間的對立由來已久,康熙很明白,吳三桂就如同清朝的一個隱患,遲早都會有所爆發,不僅如此,光是朝廷所需要滿足吳三桂的兵響糧草就是滿清的一個沉甸甸的負擔,長痛不如短痛,康熙欲求來一個快刀斬亂麻。

    吳三桂的上書僅僅只是惺惺作態,在他看來,削不削藩並不是由康熙說了算,而是看他自己答不答應。在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吳三桂誅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起兵造反。

    吳三桂聯合廣東尚可喜,福建耿精忠發動三番之亂,一同對抗北方的朝廷軍。此時的清朝岌岌可危,一時之間,各地風生水起,不可開交,康熙也是顧此失彼,總是陷入被動的境地。按理來說,吳三桂的贏面非常之大,極有可能由此推翻滿清,建立起新的漢人政權,可是,天不遂願,吳三桂最終還是被朝廷的軍隊所打敗,三番之亂就此而定。

    那麼,為什麼本來贏面極大的吳三桂會失敗呢?

    我們知道,吳三桂造反的口號就是恢復漢人統治。宣稱滿清“竊我先朝神器,變我中國冠裳”,而自己的目的就是“共舉大明之文物,悉還中夏之乾坤”。但是,他卻忘了一點,他自己就是逼滅大明的急先鋒。

    雖然,在表面上看大明王朝是由李自成所滅,和吳三桂並沒有什麼關係。可是在清軍入關之後,吳三桂急著消滅自己的仇敵李自成,便稱“復君父之仇”南下,進擊李自成部隊,可是,當李自成被消滅之後,吳三桂看著滿清如日中天,也深知朱明王朝大勢已去,便望風轉舵,矢忠新朝。斬斷與朱明勢力的聯絡,並在順治十四年終結了桂王永曆政權。

    所以,在一定意義上開講,吳三桂在漢人老百姓心中也被貼上了首鼠兩端的標籤。對於這樣一個有前科的人物,自然是得不到大多數漢人的支援的。所以,雖然說三番之亂是漢人與滿人之間的戰爭,但是實際上在滿清的隊伍當中,有著相當一部分的人是漢人,周培公就是其中的一員。

    周培公最大的功勞就是勸降王輔臣。王輔臣原是吳三桂的部下,但是受到朝廷重用,任陝西總督,節制平涼地區。而正當朝廷軍與吳三桂形成對峙的時候,王輔臣就成為一個非常關鍵的人物。這個時候的王輔臣就像是一個砝碼,左右著天平的走向。所以,對於這樣一個關鍵人物,吳三桂和康熙都盡力的爭取。

    康熙十五年,康熙令圖海率軍盯住王輔臣,防止王輔臣反叛,而周培公也一同前往。到達平涼後,周培公主動請纓,進城勸降王輔臣,周培公對王輔臣恩威並施,曉之以理,最終勸服王輔臣,將其拉到朝廷一方陣營。歷史的天平逐漸朝著康熙傾斜。

    康熙十七年,吳三桂彈盡糧絕,自知無力再與朝廷一爭雌雄。八月酷暑,吳三桂焦慮不安,肝火過盛,于衡陽勢窮病故。吳三桂一死,朝廷軍一掃雲貴,最終解決三番之亂。

  • 4 # 坊間五千年

    這事的關鍵是吳三桂二次造反的成與敗!

    我們都知道他因年紀大最後失敗了,但假如成功了的話,他可以恢復漢人江山,再對外痛陳當初如何在滿清的巨大壓力下殺死了永曆帝……

    勝利者是很容易造勢的,文人們也很容易就一邊倒,那時的吳三桂必會是漢人心中“臥薪嚐膽”式的偉大英雄!

    至於他當初放清軍入關,那就更容易被人諒解了,畢竟當時的情況,他除非不顧山海關百姓及關寧鐵騎的死活自殺或戰死,此外怎麼做都一樣被人罵的!

  • 5 # 大秦鐵鷹劍士

    天下興亡,苦的都是老百姓;明清朝代更換隻是上層建築的改變,百姓最實在的要求是吃飽穿暖,誰願意冒著全家被殺的風險去造反呢?吳三桂率領關寧鐵騎一路南下,所過之處生靈塗炭,殺伐酷烈;吳三桂在雲南捕獲永曆皇帝,執意將其絞殺;吳三桂坐鎮雲南,橫行霸道也不得民心。因此吳三桂造反沒有得到百姓的支援,在廣大百姓看來,清朝入關已經是第二代皇帝了,國家承平之際百姓已可解決溫飽,何必跟著吳三桂再去造反呢?

    明朝並不是清朝滅的,闖王李自成完成了滅明這一壯舉;清朝始終是打著為明朝崇禎皇帝復仇的旗號入主中原的,他們一路上擊潰了李自成的部隊,還最終讓李自成命喪九宮山。清朝與李自成激鬥之時,南明政權內部卻打得不可開交,幾個皇帝相互攻伐,文臣內鬥不休,武將擁兵自重,百姓苦不堪言。當清朝滅了李自成後,一路南下攻掠南明,除了少數地方頑強抵抗外,大部分地區都是望風而降。吳三桂更是萬里追擊永曆皇帝,最終將其從緬甸羈押回國,並在路上將其絞殺。明朝早就喪失了人心,吳三桂更是不得民心;相比較而言,民眾更信服強大的清朝,至少在他們治下可以吃飽穿暖,不受戰爭之禍。

    吳三桂起兵造反並不是為了漢人謀福利,只是因為康熙皇帝要削蕃;作為一方大權在握的諸侯吳三桂不願意自己的權勢一朝覆滅,故起兵反清。尚可喜、耿精忠兩位諸侯也追隨吳三桂起兵造反,因為他們的處境跟吳三桂一樣。康熙皇帝發動的平定三藩之亂戰爭可以看作是清朝的統一戰爭,三藩則是割據勢力。普通百姓不願參與戰爭,因此兩不相幫;士大夫階層已經投靠清朝,故他們全力協助康熙擊敗吳三桂。前期吳三桂攻下了大片領土,幾乎飲馬長江了;後期清軍反擊,吳三桂節節敗退,更得不到百姓的支援,最終兵敗而死。康熙平定三藩之亂的戰爭跟朱棣的靖難之役一樣,都屬於統治階級的鬥爭,百姓們開始兩不相幫,後來就幫打得贏的一方!

  • 6 # 有得觀史

    吳三桂造反是康熙要削藩,他的平西王稱號要被取消,他得回家養老,既得利益要失去,所以才造反。吳三桂造反時提出“興明討虜”的口號,這完全是騙人的鬼話,沒有多大號召力。

    吳三桂投降清朝,引清兵入關,說是滅李自成,為崇禎報仇。可是滅了李自成,他卻繼續率兵向南進發,攻城略地,把大明的地方政府變成了大清的州縣,為大清賣命,一直打到雲南。

    崇禎死後,漢人反清復明相繼擁立朱家後代在南方建立幾個政權,叫南明政權,這其中就有永曆皇帝朱由榔。朱由榔被吳三桂打得到處跑,最後跑到緬甸。吳三桂帶兵到緬甸把朱由榔抓回來殺了。吳三桂要造反,提出“興明討虜”的口號,這簡直是天大的諷刺,一個出賣明朝,扼殺朱家後人的吳三桂要興明,誰會信呢!

    吳三桂要造反,要恢復漢人江山,此漢人非彼漢人,他的漢人江山是吳三桂自己的江山,不是朱家的江山。如果要恢復朱家的江山,他應該立一個朱家後代當個傀儡皇帝,擺擺樣子也行,可他連樣子都不願擺。

    吳三桂造反的目的很快就暴露出來,康熙十七年(公元1687年),他在衡州稱帝,建國號大周。

    吳三桂的所作所為表現出十足的漢奸嘴臉,他說要恢復漢人江山不會有人相信,他要造反也得不到漢人支援。

    當然,吳三桂造反聲勢浩大,大有併吞全國之勢,沒人響應,沒人支援也是做不到的。首先有其他兩藩支援,尚可喜和耿精忠同病相憐,他們會支援他;其次,吳三桂的部下,他們打了一輩子仗,無非是想過好日子,現在康熙要削藩,要奪取他們的好日子,他們當然不幹,願意支援吳三桂造反。

    吳三桂造反純粹是為了個人利益,根本不是為了恢復漢人江山。吳三桂是漢奸,和滿清沆瀣一氣,他們誰掌握國家政權沒有區別。所以,在漢人看來,吳三桂造反是狗咬狗一嘴毛,誰勝誰負沒關係,沒必要支援他。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 7 # 庭州行者

    吳三桂沒這麼高尚,什麼“恢復華夏正統”,不過是吳三桂打出來的幌子而已,實際上漢族的知識分子階級已經沒幾個人相信他了。吳三桂說,要”興明討虜“,但是這位清朝分封的平西王可能忘了,就是他,用弓弦結束了南明最後一任皇帝朱由榔的性命,當時他可是毫不手軟。

    關於吳三桂這個人,筆者對他的評價就是:政治投機者。李自成攻入北京城之後,吳三桂在很短的時間內“審時度勢”,開啟山海關放清軍入關。雖說以清軍的實力完全可以突破山海關進入內地,但吳三桂當時的行為,無疑為清軍減少了不少阻礙。當然,吳三桂為了不讓自己落下“叛國者”的罪名,聲稱自己是向多爾袞借兵,為崇禎皇帝報仇。然而,面對長江以南的明朝宗室,吳三桂可以說是毫不手軟,恨不得將這些人趕盡殺絕以向清朝邀功,來表自己的忠心。

    從吳三桂將屠刀揮向南明政權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經和“明朝”站在了對立面。

    當然,吳三桂得不到漢人的相應,不僅僅是因為他自己是個無恥的投機者,同時也因為當時在清朝統治者的治理之下,社會已經漸漸從明末的戰亂,饑荒等混亂中恢復過來,老百姓已經過上了安穩的日子。吳三桂挑起戰爭,破壞了剛剛恢復的秩序,對老百姓的生活造成了消極的影響,自然,老百姓不會去支援他。

    最後,對於古代王朝的百姓而言,無論皇帝姓朱,還是姓愛新覺羅,對其生活都沒有影響,更何況,愛新覺羅治下的社會,比朱姓皇帝治下的社會更安穩,既然如此,為何要去恢復朱姓皇帝的江山?這對於普通百姓而言,沒有任何意義

  • 8 # 沉墨I方之城

    吳三桂做不了文天祥,更做不了諸葛亮,他無非是個貪圖個人私慾的反覆小人而已,天下百姓誰又會支援他呢!

    吳三桂自鎮守山海關,到引清兵入關,到鎮守雲南並起兵反清,至少反了三任主子了,這都是天下皆知的事情。

    先是放了李自成的水,本來說好的事兒,李自成還沒逼死崇禎皇帝的時候,吳三桂都與李自成達成了口頭協議要投降,結果劉宗敏把陳圓圓霸了,吳三桂說好的投降不幹了。

    李自成親領大軍前來收拾吳三桂,他沒有辦法,只好用借兵為崇禎復仇的藉口開關引滿清多爾袞入關,這不但背叛了明朝,更是背叛了祖宗。

    吳三桂投降了滿清後,為大清王朝可是建立了不世的功勳的,連南明的最後一任皇帝朱由榔都是被他從緬甸捉回來殺了的,這算是徹底跟大明王朝決裂了。

    平西王吳三桂鎮守雲南,擁兵自重,康熙拆撤三藩,他又反了,這算是第三反了。不過,他雖然前期打著光復大明的旗幟,但響應他號召的的確不多,這就不是政治問題的,純粹是他的人品問題。

    從吳三桂的三反來看,沒有哪一次不是因為個人的原因而造反的,至於大局利益根本就沒有在他心上,所以他的幾次反叛都不得人心,這也是他得不到民眾支援的原因。

  • 9 # 鐵馬冰河wu

    說吳三桂發動“三藩之亂”、起兵造反的目的,是為恢復漢人江山社稷,純屬對歷史一知半解的無稽之談。吳三桂本是前明叛將,生性反覆的小人,後來他起兵反叛清廷實為形勢所逼,也是為保自己的身家性命,和恢復漢人江山沒一文錢關係 ,既然如此,早已失信於天下的他肯定得不到廣大漢人的幫助和擁戴,其最終敗亡的結局是註定的。

    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四月初七,滿洲權臣、睿親王多爾袞誓師攻明。初九,被順治帝授予奉命大將軍印,掌管八旗全部賞罰大事的多爾袞親率滿、蒙、漢軍兵約十四萬人,鳴炮出征,浩浩蕩蕩南進征伐明朝。

    十一日,清軍抵達遼河。十四日,進抵翁後(今遼寧北寧)。十五日,鎮守山海關的明遼東總兵、平西伯吳三桂突然遣人前來洽降,這起突發事件為清軍入關提供了意想不到的便利。原來,李自成率大順軍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煤山,明朝覆亡。本欲率部歸降李自成的吳三桂因父親吳襄被農民軍拘禁拷虐、追贓助餉,以及愛妾陳圓圓被大順權將軍劉宗敏奸佔,衝冠一怒,變節投清。二十三日,當吳三桂率“關寧鐵騎”和前來討伐的李自成數萬精銳激戰於關外一片石時,早已埋伏在四周的清軍突然衝殺出來,李自成軍猝不及防,被打的大敗虧輸,基本全軍覆沒。

    隨後,僥倖逃回北京的李自成在武英殿匆匆登基稱帝,接受朝賀後立即率軍撤出北京,輾轉往西北方向而去。他在北京只待了短短四十二天。擊走李自成後,吳三桂做嚮導,帶領清軍越關搗入中原,對逃跑的農民軍緊追不捨。五月初二,攝政王多爾袞率數萬八旗兵得意洋洋的進入京城,從此開始了清朝對中國近三百年的統治。

    李自成九死一生摧垮大明,勝利果實卻被多爾袞輕易地摘得。

    勾引清軍入關後,吳三桂剃髮易服,率部為滿清新主子效力。他率軍東征西討,為剿滅李自成、平南明(親手絞死永曆帝)立下了汗馬功勞。後來,屢建功勳的他被清廷賜爵平西王,鎮守雲南、貴州兩省。這段時間是吳三桂的人生巔峰,位高權重,炙手可熱。

    康熙十二年(1673年)初,親政的康熙帝玄燁下令撤藩,將平西王吳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三藩撤除。三藩手握的軍權、財政權、人事任免權均由清廷收回,以結束其擁兵自重、獨霸封地、尾大不掉的割據局面。

    清廷撤藩令下達後,吳三桂又驚又怒,便陽奉陰違,密謀叛清。史載,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他將朝廷派來監視他的雲南巡撫朱國治殺死,正式起兵反叛,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率領所擁大軍出雲南向北殺去。

    原鎮守山海關明朝總兵官,再次蓄髮易衣冠,豎起白色大旗,聲稱奉明崇禎三太子于軍中,起兵為明覆仇,恢復漢家江山,併發布檄文,昭示天下,率先扯旗造反。

    吳三桂舉兵反叛,尚之信、耿精忠等相繼響應,這場戰事綿延了九年。吳三桂剛出雲南時,因佔得主動,進展十分順利,其部將王屏藩由貴州攻四川,另一路由貴州攻湖南,均勢如破竹,接連攻克了許多重鎮。吳軍戰力兇悍,清軍畏之如虎,將領們有棄城逃跑的,有畏懼不敢迎戰的,只半年時間,吳軍就相繼佔領了雲、貴、川、湘、桂五省,而廣東、福建也先後叛清,起兵響應,三藩之亂正式拉開了大幕。

    吳三桂兵強勢大,給清廷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但早已飲馬長江的吳三桂鼠目寸光,沒有乘勝追擊,直搗中原,乃至貽誤了大好戰機,給了康熙以及清廷一個難得的喘息之機。

    十三年(1674年),康熙聽說吳三桂在取得節節勝利後的大好情況下將重兵全部部署在湖南嶽州,既不渡江北上,也不乘勢東進,似有佔據雲、貴、川、湘、贛等省和朝廷議和的意思。少年天子康熙果然了得,判明瞭吳三桂的企圖後,為表平叛決心,他下令將關押在獄中的吳三桂之子吳應熊處決,一同伏誅的還有三桂之孫吳世霖。

    吳三桂得知後,連連哀嘆,這才下決心與清廷徹底決裂。由此可見,他扯旗造反絕非為恢復漢人江山,否則何以解釋在形勢一片大好時不乘勢渡江直搗中原?反而畏首畏尾、投鼠忌器,在岳陽一帶逗留了那麼長時間,想和清廷討價還價,給清軍捲土重來的機會?看來,吳三桂最大的志向就是割據雲、貴,做個富甲天下、逍遙自在、無拘無束的的平西王。

    而此時,清軍已從最初的手忙腳亂中恢復了過來,漠北察哈爾部叛亂已被平息,北方局勢已大體平靜,康熙終於可以全力對付吳三桂了。戰局已經開始發生轉折。戰機稍縱即逝,吳三桂優柔寡斷,身邊又無高人輔佐,已經失去了決勝機會,最終再也沒有獲得過這樣的絕好時機了。

    康熙也在調整策略。他開始重用漢人為將,他運籌帷幄,排程有方,清軍接連收復瀏陽、平江醴陵等重鎮,並在湘潭收降了吳三桂的水師。

    彼時的吳三桂年已六十七歲,又患病在身,身體一日衰似一日,他自料來日無多,又見軍隊在前方連遭敗績,遂匆匆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于衡州(衡陽)登基稱帝,定國號為周,改年號昭武,自稱大周昭武皇帝,並大封文武百官 。登基典禮草草完畢後,已經病入膏肓的吳三桂身穿龍袍,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 隨後頒旨取消“反清復明”的口號,還宣佈在雲、貴、川、湘四省舉行鄉試。

    吳三桂的本性和野心暴露無遺,更加不得人心了。他建立的國家叫“大周”而非“大明”,什麼“恢復漢人江山”、“為明覆仇”不過是他起兵造反的幌子,如今都被其棄如敝履,他的反覆無常和狼子野心已被天下漢人特別是知識分子看透,頓時成了千夫所指、萬眾唾罵的物件,這樣一個不忠不孝、屢叛屢降、朝三暮四的“三姓家奴”,誰還信他?更不要說對其鼎力相助了。

    見吳大勢已去,康熙從容排兵佈陣,發起反攻,他任命圖海、傑書(康親王)、賴塔、嶽樂、趙良棟、蔡毓榮等滿漢大將,統率數十萬大軍,奮勇廝殺,連挫吳軍,相繼收復了陝、閩、粵三省的全部以及湘、贛兩省的大半,隨後川、桂的部分州縣也被清軍收復。周“昭武帝”吳三桂管轄的國土面積只有雲、貴二省和湘、川、桂三省的一小部分了。同年八月,失道寡助的吳三桂病死於衡州,只過了五個月的皇帝癮。其孫吳世蹯繼位。康熙二十年(1681)十月,清軍攻入昆明,三桂孫吳世蹯服毒自盡,三桂遭掘墳開棺戮屍,吳氏滿門被誅滅,“三藩之亂”終告平定。

    吳三桂畫像

    【插圖源自網路】

    【寫作辛苦 請勿搬運】

  • 10 # 雍親王府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吳三桂以“興明討虜”為口號,起兵反清。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吳三桂誅殺雲南巡撫朱國治,釋出討伐滿清檄文,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以“興明討虜”為口號,起兵造反。

    原鎮寧山海關總兵官,今奉旨總統天下水陸大師興明討虜大將軍吳,檄告天下文武官吏軍民等知悉:。。。 。。。本鎮仰觀俯察,正當伐暴救民,順天應人之日也。爰率文武臣工,共襄義舉,卜取甲寅年正月元旦寅刻,推封三太子,郊天祭地,恭登大寶,建元周啟,檄示布間,告廟興師,剋期進發。移會總統兵馬上將耿(精忠),招討大將軍總統使世子鄭(經),調集水陸官兵三百六十萬員,直搗燕山。。。。 。。。

    起兵之初,吳三桂聯合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以及盤踞在臺灣的鄭氏集團,佔據了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但是隨後,清廷組織力量進行平叛,局勢逐漸發生了逆轉。

    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衡州稱帝,立國號周,建元昭武,不久之後吳三桂病逝,其孫吳世璠繼位。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軍攻入昆明,吳世璠自殺,至此,歷時8年的三藩之亂被平定。

    儘管吳三桂打出了“興明討虜”的口號,號召恢復漢人山河,然而戰爭始終是不得民心的。

    吳三桂發動叛亂的時候,清兵已經入關近三十年,天下一統的狀態也已經是維持了十多年了,清朝的大一統統治逐漸穩固,百姓也逐漸接受了滿清政權的統治和治理,這個時候天下百姓包括漢族人、滿族人、蒙古人等,都在想著是維持和平穩定的局面,恢復社會生產,誰也不願意在經歷戰爭。

    而就在這個時候,吳三桂起兵造反,發動了“三藩之亂”,又將南方各地的百姓拉入到了戰爭的泥潭之中,這本就是與民心所向背道而馳的舉動。

    早在吳三桂在發動叛亂之前,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任人唯親,雲貴地方的官場是昏暗一片,再加上他為了叛亂不斷充軍擴營,極大的增加了百姓負擔。不僅如此吳三桂還縱容部下將吏為非作歹,魚肉百姓,“殺人越貨,毫無畏忌,訟牒、命盜兩案,甲兵居其大半”。這些都使得吳三桂本就非常的不得人心。再加上吳三桂起兵之後,一路上也是燒殺擄掠,造成了非常惡劣的影響。

    結合這些因素來看,吳三桂得不到百姓的認可,得不到漢族人的支援也就成為了必然。

    吳三桂堪稱明末清初的“三姓家奴”,早背上了“漢奸”的罵名,特別是他為了權勢擅殺永曆皇帝朱由榔,讓他不可能在獲得漢族人士的支援。

    將吳三桂說成是明末清初的“三姓家奴”是一點都不為過,甚至他的背叛次數比真正的“三姓家奴”呂布還要多。

    李自成大軍逼近北京,吳三桂緩慢行軍,致使崇禎皇帝沒有等到吳三桂的援兵,北京城就被攻破,崇禎自縊,明朝滅亡,而在這之後吳三桂同意了李自成的招降,此為“一判”;

    吳三桂見自己父親被拷掠,愛妾又被霸佔,“衝冠一發為紅顏”隨後投降清朝,引清兵入關,大敗李自成,此為“二判”;

    吳三桂本是借清兵儘管平叛,但是自己隨後領兵南下,攻滅南明,橫掃西南半壁,此為“三判”;

    身為清朝的平西王,又聯合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反叛清朝,此為“四判”;

    最後,吳三桂又再一次放棄對於明朝的擁立,在衡州自立為帝,此為“五判”。

    天下人都知道吳三桂是反覆無常,背主求榮之人,必然不會再相信吳三桂,支援吳三桂。

    特別是吳三桂打出的“興明討虜”的口號,這個口號由吳三桂提出反而是一種莫大的諷刺。

    當年清兵南下攻滅南明,吳三桂是絕對的主力和先鋒,是攻佔南明城池、攻滅南明軍隊最多的將領。特別是在順治十八年(1661年),吳三桂攻入緬甸,逼緬甸國王交出永曆皇帝朱由榔,使得最後一個南明政權被滅,不僅如此,吳三桂更是親手將永曆皇帝勒死,而吳三桂也憑藉此獲封親王爵位。

    可以說在明朝的遺老遺少和漢族士大夫階層看來,吳三桂是大明王朝和南明朝廷滅亡的頭號罪臣,也更加無法輕易忘卻對於吳三桂的仇恨,所以即使吳三桂打出了“興明討虜”的口號,也因為他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只會讓人覺得是一種諷刺和嘲笑,而無法贏得漢族人特別是漢族士大夫階層的廣泛支援,因而吳三桂最終失敗的命運也就變得無法避免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聯:笨嘴拙舌難處世,下聯怎麼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