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在宋代前期指的是太尉、司徒和司空,到了政和二年之後,指的就是太師、太傅和太保。政和已經是宋徽宗的第三個年號啦。
宋徽宗
以太尉、司空、司徒為三公,是從東漢建武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51年開始的,到了宋代,仍然還保持著這個三公的設定。到了政和年間,蔡京想要改革官職來繼承元豐改制,於是大改官制,在三公這一塊,皇帝在政和二年九月下詔說,現在的三師也就是太師太傅太保是古代的三公,古代並沒有把這三公稱為三師的,應該改回來。於是從那以後,就把三師改成了三公,那太師太傅太保自然也就是三公了。具體可查《宋詔令》卷163《新定三公輔弼御筆手詔》。
蔡京
太尉這個官名始於秦朝。作為三公,始於東漢;宋朝前期是三公之一,政和二年之後,太尉不再是三公,而是改為武官階官的首階。太尉一職,在宋朝前期是親王、使相的加官,並沒有實際的功用;元豐改制之後,三公的官職起一個寄祿官的作用,還是不參預政事,只是顯示優寵;在政和二年九月之後,太尉為武官階官的首階。
太尉的官職,原本在三師(即太師太傅太保)之下,但是從唐朝以來,特別看重太尉這個官職,在遷轉次序之中,司徒是不能遷轉太尉的,而要遷了太保、太傅之後,由太傅才准許遷太尉,太尉再遷太師,所以這個官職在宋朝前期在僅僅只在太師之下,正一品。在政和二年九月,它作為武官階官的首階,仍然是正一品。到了政和二年十月三日之後,就降為正二品了。
高太尉
太師的官名,起源於西周,作為三師,起源於後魏;作為三公,起源於北周。宋朝前期它是三師之一,初期正一品,前期一品。政和二年就是三公之一。它在宋代前期是虛銜,作為宰相、使相、親王等人的加官。元豐改制之後,作為寄祿官,正一品。政和二年九月之後,如果被授予太師的官銜,那就是宰相。宣和七年之後,太師仍然是階官。
太傅的官名,最早可考的是在春秋晉國,再次是漢朝高後元年設立了太傅,是上公。作為三師,首見後魏;作為三公,始於晉初。宋朝前期太傅為三師,也是親王宰相和使相的加官,元豐改制之後是寄祿官;到了政和二年太傅改為三公之一,凡擔任此職的必是宰相,領三省事;宣和七年恢復元豐新制,太傅又成為了階官。
太保這個官職,早在西周初年便已經有了,作為三公,始於晉代;作為三師,始於後魏。宋朝前期為三師之一,政和二年改為三公之一。它的職掌和品級除了次於太師和太保之外,其餘的都一樣。
三公在宋代前期指的是太尉、司徒和司空,到了政和二年之後,指的就是太師、太傅和太保。政和已經是宋徽宗的第三個年號啦。
宋徽宗
以太尉、司空、司徒為三公,是從東漢建武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51年開始的,到了宋代,仍然還保持著這個三公的設定。到了政和年間,蔡京想要改革官職來繼承元豐改制,於是大改官制,在三公這一塊,皇帝在政和二年九月下詔說,現在的三師也就是太師太傅太保是古代的三公,古代並沒有把這三公稱為三師的,應該改回來。於是從那以後,就把三師改成了三公,那太師太傅太保自然也就是三公了。具體可查《宋詔令》卷163《新定三公輔弼御筆手詔》。
蔡京
太尉這個官名始於秦朝。作為三公,始於東漢;宋朝前期是三公之一,政和二年之後,太尉不再是三公,而是改為武官階官的首階。太尉一職,在宋朝前期是親王、使相的加官,並沒有實際的功用;元豐改制之後,三公的官職起一個寄祿官的作用,還是不參預政事,只是顯示優寵;在政和二年九月之後,太尉為武官階官的首階。
太尉的官職,原本在三師(即太師太傅太保)之下,但是從唐朝以來,特別看重太尉這個官職,在遷轉次序之中,司徒是不能遷轉太尉的,而要遷了太保、太傅之後,由太傅才准許遷太尉,太尉再遷太師,所以這個官職在宋朝前期在僅僅只在太師之下,正一品。在政和二年九月,它作為武官階官的首階,仍然是正一品。到了政和二年十月三日之後,就降為正二品了。
高太尉
太師的官名,起源於西周,作為三師,起源於後魏;作為三公,起源於北周。宋朝前期它是三師之一,初期正一品,前期一品。政和二年就是三公之一。它在宋代前期是虛銜,作為宰相、使相、親王等人的加官。元豐改制之後,作為寄祿官,正一品。政和二年九月之後,如果被授予太師的官銜,那就是宰相。宣和七年之後,太師仍然是階官。
太傅的官名,最早可考的是在春秋晉國,再次是漢朝高後元年設立了太傅,是上公。作為三師,首見後魏;作為三公,始於晉初。宋朝前期太傅為三師,也是親王宰相和使相的加官,元豐改制之後是寄祿官;到了政和二年太傅改為三公之一,凡擔任此職的必是宰相,領三省事;宣和七年恢復元豐新制,太傅又成為了階官。
太保這個官職,早在西周初年便已經有了,作為三公,始於晉代;作為三師,始於後魏。宋朝前期為三師之一,政和二年改為三公之一。它的職掌和品級除了次於太師和太保之外,其餘的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