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907387717188

    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中說:……以宇宙人生的具體為物件,玩賞他的色相、秩序、節奏、和諧,藉以窺見自我的最深心靈的反映,化實景而為虛境……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這就是藝術境界。……主觀的生命情調與客觀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滲,成就一個飛魚躍、活潑玲瓏、淵然而深的靈境,這靈境就是構成藝術之所以為藝術的意境。”

    中國音樂藝術精神,受傳統世界觀的影響,追求“天人合一”:既崇仰創造萬物的大自然,又重視人的心靈體驗——在音樂中感悟人生。“從直觀感相的摹寫,活躍生命的傳達,到最高靈境的啟示”,體現中國傳統哲學與美學推崇的最高審美境界,“物我合一”,“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

    任光先生在1935年夏秋間創作了一首民族器樂合奏《彩雲追月》。樂曲小巧精緻,雖不似一些名曲那般具深奧的玄機、哲理,但用心感悟,那詩意的標題、悠閒的曲風、情景相諧的意境,倒也別有一番意趣。

    在詩意的標題中感悟音樂的空靈意境

    中國傳統樂曲大都帶有文學性標題,寫意性作品的標題常以簡潔的、充滿詩意的文字點明樂曲一定的情緒範圍或某種意境,啟發聯想,引導聽者領略其中意趣。

    《彩雲追月》預示了一幅夜空的畫面,“彩”代表顏色,能看得見顏色的夜晚,一定不會很黑,有一些月的光輝,月光如水,清澈透明。“追”字賦予畫面以動感,朦朧中帶有一些生氣。幽淡的夜幕背景下,雲月相逐,相映成趣。

    中國的藝術創作一“月”為題材的作品很多,像《花好月圓》、《良宵》,“月亮象徵著和諧、寧靜、嫵媚、超脫,代表了中華文化崇尚柔情的一面”。“月亮有光,但不明亮,能分辨物體,但不清晰,皎潔迷朦的月色能使你微醉而決不會發狂……”,“朦朧中讓你超脫世俗,遠離塵世,任思緒自由馳騁”。“心無掛礙,和事務暫時絕緣”。宗白華說,“藝術心靈的誕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剎那”。這迷朦的月也,大概就有一種“不站不滯,孤立絕緣”的空靈境界吧。

    在平和、悠閒的曲風中感悟從容的愉悅

    《彩雲追月》的旋律,採用中國的五聲音階寫成,簡單、質樸,線條流暢,優美抒情。在第一段中,由笛、簫、琵琶、二胡、中胡齊奏,弦管合鳴,悠然自得,從容不迫。秦琴、揚琴、阮彈撥出輕盈的襯腔,節奏張弛有度,使音樂在平和中透露出不動聲色的活力。間雜的木魚、吊鈸的敲擊更襯托出夜的開闊曠遠,平添神秘。第二部分,沒有明顯的對比色彩,旋律分明是第一部分抒情的延展,沒有衝突,有的只是和諧、圓融。樂思正象聽者此時的思緒一樣,自由發展,渾然天成。最富有動感的應該是第三部分,樂器間應答式的對話彷彿是雲月的嬉戲,忽上忽下,忽進忽退,請太逼真、意趣盎然。平和、溫婉當中流露的生氣,猶如活潑的禪心,悠然自得。

    在情與景的交融中感悟人生

    中國傳統藝術最擅長借景抒情,情與景交融互滲,挖掘出境中最深的情。最晶瑩的景、最深入的情,營造了中國藝術的最高境界。如繪畫中“以大自然生動的山川草木表象胸襟裡蓬勃的靈感氣韻”。文學中一句“斷腸人在天涯”在寫景之末點化出一片“哀輩寂寞、宇宙荒寒”的詩境,表現在音樂上,即思緒不再音響之中,而在音響之外。弦外之音,彈動心靈。

    《彩雲追月》中瀰漫的沒有太多深奧的玄機,他也不是表現高深人生哲理的代表。純樸的旋律、舒緩的節奏、自由發展的樂思,在悠閒從容的情緒中流露些許活潑的生機,猶如“拈花微笑”領悟的微妙禪意,聽之全無沉重之感,輕鬆、愉悅,忘卻現實。沉浸在樂聲裡,放鬆你的身心,隨餘音嫋嫋,任思緒飄搖,享受音樂之美,享受生活之美。

    也許正是曲中自始至終表現出的悠然自得,使樂曲呈現出較多的親切感,富有活躍的生命氣息。遊走在雅俗之間,既古典又通俗,因此深受聽者的喜愛,不論是專業人士還是普通大眾。

    美在心有所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貿易術語FCA CPT CIP FOB CFR CIF的主要區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