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yfccvvbhg

    講的是孔子拜師項橐的事,仲尼就是孔子。一日孔子乘著一輛馬車周遊列國。來到一個地方,見有一孩子用土圍成了一座“城”,坐在裡面。孔子就問:“你看見馬車為什麼不躲開呀?”那孩子回答:“人們說您孔老先生上曉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見您卻並不怎麼樣。因為自古到今,只聽說車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車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問:“你叫什麼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項橐。”孔子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連串問題來難項橐,但是都被項橐巧妙的化解。孔子覺得這孩子知識淵博,連自己也辯不過他,只得長嘆一聲,俯下身子對項橐和藹地說:“後生可畏,我當拜你為師。”回頭對弟子們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矣。要不恥下問。”經孔子這一褒獎,項橐便名揚九州,震動朝野。擴充套件資料:孔子在魯國設壇講學,門下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嘗聞莒國之東南海邊有紀障城,周圍百姓淳厚且皆博學。一日孔子與弟子計議東遊,博其民情,悟其智慧。待數乘車馬風塵僕僕來到今碑廓地境,但見山川秀麗,地坦禾豐,這紀障地方果是富庶之邦。孔子盡興觀賞。正當與弟子縱興談笑,策馬東行,見前邊大道上幾個戲耍的玩童躲於路邊,唯有一玩童立於路中不動。此童正是項橐。子路見狀,停車呵斥,但項橐還是不動。孔子在車上探身問道:“無知頑童阻車於路中,是為何意?”項橐見老者出言不遜,心生不快,決計要戲弄一下這些人,就說:“城池在此,車馬安能過去。”孔子道:“城在何處?”“築於足下。”孔子見這孩童不亢不卑,氣質非凡,便屈尊下車觀看,果見小兒立於石子擺成的“城”中,孔子笑道:“此城何用?”“御車馬軍兵。”“小兒戲言,車馬從此過,又待如何?”“城固門關,焉能過乎?”孔子上下打量孩童,思忖道:這紀障地方的人果真聰慧,連小兒都如此伶俐,只不過有些恃才傲慢,待吾詳察。於是孔子問道:“卻又如何?”“城躲車馬,車馬躲城?”孔子無言以對,隨繞“城”而過。孔子與弟子受此戲弄,怏怏不快。見路邊一農夫鋤地,子路便蓄意戲問道:“農家做何?”農夫答道:“鋤地。”“看你忙忙碌碌,不知手中之物日抬幾度?”見農夫答不出,師徒正欲竊喜,項橐從後趕來答道:“我父年年鋤地,自知手中之物日抬幾度,先生行必乘車馬,想必知馬蹄日抬幾度?”子路啞然。孔子見小兒聰穎機敏,列國少見,非神童莫屬,便下車細察 。“觀你孩童才智過人,今你我各出一題,互為應對,勝者為師,如何?”項橐道:“不可戲我。”“童叟無欺。”孔子接著說:“人生於世,皆託日月星辰之光,地生五穀,方養眾多生靈,且問小兒,天有多少星辰,地上多少五穀?”項橐答道:“天高不可丈量,地廣不能尺度,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穀。”稍一頓,項橐問:“人之體比地小,目之眉比天低,二眉生於目上,天天可見,人人皆知,夫子可知二眉有多少根?”孔子無對,依適才君子之約,正要問如何拜師,項橐已縱身跳入旁邊水塘中,孔子不知何故,項橐浮出水面道:“沐浴後方可行禮,夫子也來沐浴。”孔子道:“吾不曾學遊,恐沉而不浮。”項橐道:“不然,鴨子不曾學遊,反而浮而無沉。”“鴨有離水之毛故而不沉。”“葫蘆無離水之毛,也浮而不沉。”“葫蘆圓而且內空,故而不沉。”“鍾圓且內空,何又沉而不浮。”孔子面赤語塞。項橐沐浴畢,孔子設案行禮,拜項橐為師,打道回曲阜,從此不再東遊。後來便有了“項橐三難孔夫子”、“昔仲尼,師項橐”的傳說,“君子之約、童叟無欺”等詞語均出於此。後世尊孔子為聖人,這小項橐也便因之被尊為“聖公”。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 項橐三難孔子 的故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十三筆畫的字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