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ihdzm48155

    古代十二時辰分別是(1)子時:23點至凌晨1點。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2)丑時:凌晨1點至3點。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3)寅時:凌晨3點至5點。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4)卯時:凌晨5點至7點。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5)辰時:上午7點至9點。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6)巳時:上午9點至11點。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7)午時:中午11點至13點。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8)未時:下午13點至15點。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9)申時:下午15點至17點。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10)酉時:晚上17點至19點。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11)戌時:晚上19點至21點。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12)亥時:晚上21點至23點。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擴充套件資料時辰的由來觀天象的最佳時機應是夜深人靜、繁星滿天的時候。子夜時分,仰望天空良久,忽然聽得周圍有細碎的聲音,低頭一看,原來是老鼠在活動。天長日久,人們發現鼠類出沒頻繁的時刻是子時。於是,子時便與鼠聯絡在一起,成了“子鼠”,並按一天的起始,排在屬相的第一位。“馬無夜草不肥”,牛當然也是如此。農家以牛耕田,喂好牛是農家的大事。丑時,農家自會起身喂牛。牛與丑時聯絡在一起,便成了“丑牛”。凌晨三點至五點,晝伏夜行的虎最兇猛,農家常常會在此時聽到不遠處傳來虎嘯聲。於是,虎與寅時相聯絡,有了“寅虎”。五點至七點,天亮了,兔子跑出窩,去吃帶著露水的青草。於是,兔子與卯時相聯絡,便有了“卯兔”。七點至九點,是容易起霧的時刻。據說龍能騰雲駕霧,大霧之中才會“神龍見尾不見首”。不過龍是傳說中的動物,在現實中看不到,只有大霧濛濛之中,人們才會產生龍的幻象。如此,龍才會在辰時的霧中出現。龍和辰時相聯絡,便有了“辰龍”。九點至十一點,大霧散去,豔陽當空。體溫不恆定的蛇從洞穴中爬出來曬太陽。無論有毒還是沒有毒的蛇,都是可怕的,蛇最活躍的時刻,便是“巳時”。在造字時,“巳”被畫成了一條蛇的象形。“巳蛇”,是天然地聯絡在一起的。十一點至十三點,烈日當頭。這“烈”,使人想到了人類得力助手之一的馬。紅鬃烈馬是良駒,但它的性子就像午時的太陽一樣火烈。馬與午時相聯絡,就有了“午馬”。十三點至十五點,未時,驕陽已把草上的露珠曬乾,可別忘了這正是放羊的好時光。於是,“未羊”應運而生。十五點至十七點,申時,太陽偏西,或雨過天晴,天氣顯得清爽起來。這時候,猴子最喜歡在樹林裡玩耍啼叫,人們聽到了,記在心裡,便把這一時刻與猴子聯絡在一起,於是有了“申猴”。十七點至十九點,酉時,太陽快落山了,家養的雞該回窩了;再不回窩,天一黑就會找不見。農婦著急了,四處呼喚著,轟雞入窩。這吃飯喝酒的時刻,也與家雞入窩相連,於是就有了“酉雞”。十九點至二十一點,戌時,人們在臨睡之前要巡視一番;跟隨他們的,是人類的另一個助手——狗。巡視的時刻與狗聯絡起來成為“戌狗”,恰到好處。二十一點至二十三點,深夜可以聽到肥豬拱槽的聲音,主人很高興。不過要想豬長得肥壯,還得起身為它添食。亥時,自然與豬相連,於是有了“亥豬”。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把一晝夜劃分成十二個時段,每一個時段叫一個時辰。十二時辰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根據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天色的變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產活動、生活習慣而歸納總結、獨創於世的。十二時辰是漢民族對人類天文曆法的一大傑出貢獻,也是燦爛的漢文化瑰寶之一。勤勞勇敢的中華民族,不分海峽兩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粉蒸羊排怎麼做好吃,粉蒸羊排的家常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