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44465804192

    為了理解3D地繪的原理,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人腦是如何產生深度知覺的。外部世界是三維立體的,但是它在我們的視網膜上留下的投影卻是二維的。我們最終仍能感知到立體的世界,這是因為大腦會自動利用視覺資訊中的各種深度線索,“重建”出立體的感知。

    一般來講,深度知覺的線索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單眼線索(monocular cues),這類線索透過一隻眼睛的視覺資訊就可獲得,而另一類則需要雙眼的配合。

    最常見的單眼線索就是線條透視以及物體的相對大小。學過美術的同學對這種透視一定不會陌生:本身平行的線條,由於視角的緣故,會呈現出近寬遠窄的樣子,最終交匯於遠方的某一點。原本大小相近的物體(例如兩個一樣的杯子,或者身高相仿的人),在視野中看起來大的那一個就會被感知為離我們較近,較小的那個則會被認為離我們較遠。當一個物體遮住另一個物體時,我們也會認為前面的那一個離我們更近,被遮住的那一個則離我們更遠。

    此外,色調和光影也會帶來重要的空間資訊。一般來講,高光的部分會被知覺為離我們較近,陰影的部分則會被認為為離我們較遠。陰影也可以幫助我們感知物體的形狀、體積、紋理等特徵。另外,由於空氣散射的存在,當物體離我們較遠的時候,它的對比度和色彩飽和度都會下降,呈現出一種“霧濛濛”的樣子。在很多3D電子遊戲中,也會設定這樣的“遠距霧”(distance fog),以此來營造遠景的感覺。

    除了靜態的資訊之外,運動也會產生立體感。當我們處於運動狀態時,較近的物體在視野中移動得較快,較遠的物體則移動得較慢。例如,在坐車的時候,窗外的電線杆會一根根地快速閃過,遠處的大樓則會慢慢挪動。

    除了上面列舉的這些,還有許多其它種類的單眼線索。這些線索的存在,使得我們即使閉上一隻眼睛,也依然能感知到三維的世界。

    除此之外,大腦在感知深度時,還會整合來自兩隻眼睛的資訊,這類線索被稱為雙眼線索(binocular cues)。成年人兩隻眼睛之間約有6釐米的間隔,即使是來自同一光源的光線,它們在兩眼視網膜上留下的投影也會存在細微差別。而大腦就會自動監測這樣的差別,並據此做出深度判斷。在觀看較近的物體時,眼外肌也會幫助調整雙眼,讓視線匯聚到物體上,這時候,這種肌肉運動的資訊也可以作為深度判斷的依據。 也許是由於深度感知的重要性,大腦對於各種線索的加工已經非常熟練,透過上面所說的種種線索,幾乎一瞬間就可以建立起深度的感知。正是因為如此,大腦在立體感方面也很容易“受騙”,只要營造出恰好帶有深度線索的視覺刺激,在平面上也可以產生種種逼真的3D效果。在各種視覺藝術中,都可以看到很多“欺騙”大腦產生立體感的技術,比如3D電影就藉助偏光鏡片人為地製造出了雙眼視差,進而誘匯出立體感。而繪畫類的藝術作品則主要依賴單眼線索,透過各種技法表現和強化透視、光影等空間線索。

    在這一點上,地繪和傳統的繪畫作品本質上其實是一樣的。它的獨特之處在於,作品不是正面懸掛於觀賞者的眼前,而是“躺”在地面上,與觀察者的視線存在一個角度。地繪藝術家會預先設計好一個位置,使得觀察者站在這裡觀看時,影象恰好能在他們眼中形成理想的投影。此外,地繪作品還往往會與周圍的環境相結合,這也進一步強化了現實感,產生藝術與現實交融的奇妙體驗。不過,一旦改變了觀測角度,就不會有這樣完美的立體效果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關美人蕉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