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門立雪”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比喻尊敬老師,誠懇求學。說起這個成語,還有個小故事呢:程顥、程頤兄弟倆都是宋代極有學問的人。進士楊時,為了豐富自已的學問,毅然放棄了高官厚祿,跑到河南潁昌拜程顥為師,虛心求教。後來程顥死了,他自己也有40多歲,但仍然立志求學,刻苦鑽研,又跑到洛陽去拜程顥的弟弟程頤為師。
於是,他便和他的朋友遊酢一塊兒到程家去拜見程頤,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這時候,外面開始下雪。這兩人求師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動。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頤才慢慢睜開眼睛,見楊時、遊酢還站在面前,吃了一驚,說道:“啊,啊!你們兩位還在這兒沒走呀?”
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厚了,而楊時和遊酢並沒有一絲疲倦和不耐煩的神情。
《禮記》:從於先生,不越路而與人言;遭先生於道,趨而進,正立拱手,先生與之言,則對;不之與言,則趨而退。
這是多麼敦厚的一道人世風景。你看,跟著老師一起走路,即使遇見了熟人,也不可與熟人一起聊天而冷落了老師。在路上遇見了老師,就恭敬地和老師打招呼,然後端端正正地站著給老師讓路。如果老師跟你說話,你就禮貌地回答;如果他不跟你說話,就恭敬地用眼光送著他走遠。這是君子的風範。
尊師重教,我們中華民族千年不衰。國家要復興,民族要昌盛,就一定要尊師重教。
苦學好學的例子:
一、頭懸樑
孫敬是漢朝信都(今冀州市)人。他年少好學,博聞強記,而且視書如命.晚上看書學習常常通宵達旦。鄰里們都稱他為“閉戶先生”。
孫敬讀書時,隨時記筆記,常常一直看到後半夜,時間長了,有時不免打起瞌睡來。一覺醒來,又懊悔不已。有一天,他抬頭苦思的時候,目光停在房樑上,頓時眼睛一亮。隨即找來一根繩子,繩子的一頭拴在房粱上,下邊這頭就跟自己的頭髮拴在一起。這樣,每當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時,只要頭一低,繩子就會猛地拽一下他的頭髮,一疼就會驚醒而趕走睡意。從這以後,他每天晚上讀書時,都用這種辦法,發憤苦讀。
二、錐刺股
戰國七雄中,秦國仗著強盛不斷髮兵進攻鄰國,佔領不少地方。其它六國都很害怕,想方設法去對付它。當時有一個人,叫蘇秦,他提出“合縱”抗秦,意思是六國聯合起來共同抗秦。因為六國位置是縱貫南北,南北為縱,所以稱為“合縱”。
蘇秦是洛陽人。洛陽是當時周天子的都城。他很想有所作為,曾求見周天子,卻沒有引見之路,一氣之下,變賣了家產到別的國家找出路去了。但是他東奔西跑了好幾年,也沒做成官。後來錢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家裡人看到他趿拉著草鞋,挑副破擔子,一付狼狽樣。他父母狠狠地罵了他一頓;他妻子坐在織機上織帛,連看也沒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給他做飯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開了。蘇秦受了很大刺激,決心爭一口氣。從此以後,他發憤讀書,鑽研兵法,天天到深夜。有時候讀書讀到半夜,又累又困,他就用錐子扎自己的大腿,雖然很疼,有時候都刺出血了,但是這樣精神卻來了,他就接著讀下去。就這樣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的知識比以前豐富多了。
公元前334年開始,他到六國去遊說,宣傳“合縱”的主張,結果他成功了。第二年(公元前333年),六國諸侯訂立了合縱的聯盟。蘇秦掛了六國的相印,成了顯赫的人物。
三、 鑿壁借光
匡衡年輕時十分好學。他家裡很窮,買不起蠟燭,匡衡晚上想讀書的時候,常因沒有亮光而發愁。後來,他想了一個辦法,就在牆壁上悄悄地鑿了一個小孔。讓隔壁人家的燭光透過來。就這樣,他經常學到深夜,後來成了西漢著名的學者,曾做過漢元帝的丞相。從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環境和條件)並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透過自己的努力學習和堅強毅力,終於一舉成員。這就說明內因才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和第一位的原因,外頭因只是影響事物變化的條件,它必須透過內因才能起作用。
四、以荻畫地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程門立雪”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比喻尊敬老師,誠懇求學。說起這個成語,還有個小故事呢:程顥、程頤兄弟倆都是宋代極有學問的人。進士楊時,為了豐富自已的學問,毅然放棄了高官厚祿,跑到河南潁昌拜程顥為師,虛心求教。後來程顥死了,他自己也有40多歲,但仍然立志求學,刻苦鑽研,又跑到洛陽去拜程顥的弟弟程頤為師。
於是,他便和他的朋友遊酢一塊兒到程家去拜見程頤,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這時候,外面開始下雪。這兩人求師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動。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頤才慢慢睜開眼睛,見楊時、遊酢還站在面前,吃了一驚,說道:“啊,啊!你們兩位還在這兒沒走呀?”
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厚了,而楊時和遊酢並沒有一絲疲倦和不耐煩的神情。
《禮記》:從於先生,不越路而與人言;遭先生於道,趨而進,正立拱手,先生與之言,則對;不之與言,則趨而退。
這是多麼敦厚的一道人世風景。你看,跟著老師一起走路,即使遇見了熟人,也不可與熟人一起聊天而冷落了老師。在路上遇見了老師,就恭敬地和老師打招呼,然後端端正正地站著給老師讓路。如果老師跟你說話,你就禮貌地回答;如果他不跟你說話,就恭敬地用眼光送著他走遠。這是君子的風範。
尊師重教,我們中華民族千年不衰。國家要復興,民族要昌盛,就一定要尊師重教。
苦學好學的例子:
一、頭懸樑
孫敬是漢朝信都(今冀州市)人。他年少好學,博聞強記,而且視書如命.晚上看書學習常常通宵達旦。鄰里們都稱他為“閉戶先生”。
孫敬讀書時,隨時記筆記,常常一直看到後半夜,時間長了,有時不免打起瞌睡來。一覺醒來,又懊悔不已。有一天,他抬頭苦思的時候,目光停在房樑上,頓時眼睛一亮。隨即找來一根繩子,繩子的一頭拴在房粱上,下邊這頭就跟自己的頭髮拴在一起。這樣,每當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時,只要頭一低,繩子就會猛地拽一下他的頭髮,一疼就會驚醒而趕走睡意。從這以後,他每天晚上讀書時,都用這種辦法,發憤苦讀。
二、錐刺股
戰國七雄中,秦國仗著強盛不斷髮兵進攻鄰國,佔領不少地方。其它六國都很害怕,想方設法去對付它。當時有一個人,叫蘇秦,他提出“合縱”抗秦,意思是六國聯合起來共同抗秦。因為六國位置是縱貫南北,南北為縱,所以稱為“合縱”。
蘇秦是洛陽人。洛陽是當時周天子的都城。他很想有所作為,曾求見周天子,卻沒有引見之路,一氣之下,變賣了家產到別的國家找出路去了。但是他東奔西跑了好幾年,也沒做成官。後來錢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家裡人看到他趿拉著草鞋,挑副破擔子,一付狼狽樣。他父母狠狠地罵了他一頓;他妻子坐在織機上織帛,連看也沒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給他做飯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開了。蘇秦受了很大刺激,決心爭一口氣。從此以後,他發憤讀書,鑽研兵法,天天到深夜。有時候讀書讀到半夜,又累又困,他就用錐子扎自己的大腿,雖然很疼,有時候都刺出血了,但是這樣精神卻來了,他就接著讀下去。就這樣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的知識比以前豐富多了。
公元前334年開始,他到六國去遊說,宣傳“合縱”的主張,結果他成功了。第二年(公元前333年),六國諸侯訂立了合縱的聯盟。蘇秦掛了六國的相印,成了顯赫的人物。
三、 鑿壁借光
匡衡年輕時十分好學。他家裡很窮,買不起蠟燭,匡衡晚上想讀書的時候,常因沒有亮光而發愁。後來,他想了一個辦法,就在牆壁上悄悄地鑿了一個小孔。讓隔壁人家的燭光透過來。就這樣,他經常學到深夜,後來成了西漢著名的學者,曾做過漢元帝的丞相。從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環境和條件)並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透過自己的努力學習和堅強毅力,終於一舉成員。這就說明內因才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和第一位的原因,外頭因只是影響事物變化的條件,它必須透過內因才能起作用。
四、以荻畫地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