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冷雨故鄉
-
2 # 2019東方春曉
本人以為,評價歷史人物或事件,應該以當時的歷史現實和文化思潮為依據,當時沒有道德綁架一說吧!大唐偉大現實主義詩人杜甫,他關注的領域和獨特的情懷,就是同情悲憫底層掙扎求生的貧苦人民,揭露鞭撻貧富不均的社會和奢侈不仁的達官貴人,這是盛唐另一種客觀存在的可悲現實,一切源於不公則並無道德綁架!
-
3 # 老荷666
詩人看到真真切切社會狀況,把實際情況寫了出來,怎麼會跟道德綁架連上關係?
所謂道德綁架,就是被動的做好事被動的幫助別人。深一點講,就是鼓動他人說服他人,以接受某種觀點,相信某種事情,同現在“洗腦”的意識差不多。
某人在公交車上,言自己上了年紀,叫年青人讓座,否則就是不懂禮貌,不知老少。這是道德綁架。社會上存在各種信仰,例如基督教;有信徒用很多方法說服不信教的人信教,用“信吧,主保佑你平安幸福,死了後就能上天堂”的話引誘。這也是道德綁架。
一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詩句,一個潦倒詩人,一個一心盼望百姓幸福“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老人,能道德綁架,扇動百姓造反嗎?
-
4 # 24氪金讀書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出自杜甫長詩《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杜甫作為偉大現實主義詩人,其詩所抒懷詠發絕非來自於亭臺樓閣,無故強說愁之流。
讀罷其代表作長篇敘事詩“三吏”,“三別”,能夠強烈感受到詩人濃郁的家國情懷:詩人的時代正是大唐由盛開始轉衰的折點上,詩人“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理想周遭曲折破滅,自身又雖身處天子腳下長安城,卻“朝叩富兒門,暮隨肥嗎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杯辛”,自身生活艱辛破落,
身處在社會上層與下層夾縫之中,向上踐行抱負無門,向下卻又窺盡底層人間疾苦,詩人作品中夾雜著理性寫實與感性抒懷的交融。
所以,結合那個社會時代背景,在詩人作品中,我們彷彿進行了穿越,到了那個時代,“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奢靡生活的上層,社會危機已經到來,卻全然不知不顧;更是下層最先遭殃的民眾,戰爭,動亂,無論多有理,最先遭罪的是人民民眾,更何況是無理。
社會動亂已露端倪,可謂是山雨欲來風滿樓。
所以這裡不涉及到道德綁架,沒有仇富,沒有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是詩人從更高層面對整個社會矛盾的如實看待,
每個時代都有貧富差距,只是存在於封建時代更多的是不正常的“變態”:下層民怨鼎沸,民眾疾苦連天,上層卻持續搜刮民脂民膏,享受揮霍。這種矛盾的存在一旦達到質變,必然預示著朝代的滅亡,直至最後整個封建時代走向終結。
現在社會雖然些許人也仇富,或者有些“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類似抱怨:別人家整天吃香的喝辣的,憑啥我天天吃糠咽菜?為啥人家的錢花不完,我的卻不夠花?
但是我們的身旁包括我們更多的是實幹,是奮鬥,因為深知明白,人人起點不同,想透過勤奮實幹去圓各種樣的夢。“人民安居樂業”,是這個時代最好的稱呼描述,由上至下,國家復興,家庭幸福夢,個人小康夢等,這一切的一切都在有序合理熱火朝天進行著,中國的中產階級正在崛起,這本身就是一種合理的進步,就像一個臺階的出現,讓貧富差距正在更進一步縮小,讓各種所謂階層壁壘正在頹然倒塌…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沒有道德綁架的意味兒,它是詩人那個時代那個社會的現實主義書寫,是詩人悲天憫人家國情懷的情感抒發與責任擔當。
-
5 # 颶風1968
杜甫著名詩篇《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最有名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指的是貴族人家裡飄出酒肉的香味,窮人們卻在街頭因凍餓而死。形容社會財富分配不均,貧富差距大,平民生活缺少保障的現象。
杜甫懷抱“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崇高理想來到長安,渴望“立登要路津”。但屢受挫折,連生活也難於維持,親身體驗、並廣泛接觸了下層人民的苦難,洞察了“朱門務傾奪,赤族迭罹殃”的社會矛盾。
這種貧困並不是因為,農民自己懶惰有地不種導致的貧困,而是生產資料被地主壟斷導致的結構性的貧困。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萬里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這兩首詩已經形象的說明了,當時底層農民的悽慘生活。
什麼是道德綁架?道德綁架是指“逼迫xx去承擔他不必承擔的道德義務”。通俗點兒說,關我屁事,非要賴上我,這叫道德綁架。
萬里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很明顯,農民餓死的根本原因在於,農民的權利遠遠小於自己承擔的義務。那麼農民的財富都流到了誰的腰包?很明顯是地主階級啊!
路有凍死骨,真的與酒肉朱門無關嗎?
地主階級享受了巨大權利,卻只承擔微乎其微的義務,結果導致好逸惡勞,五穀都分不清楚的地主階級吃香喝辣,而累死累活當牛做馬的農民階級,卻吃糠咽菜,甚至喝西北風。
這種情況的朱門酒肉難道很香?
這種凍死的路邊屍骨難道很賤?
萬里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原因在誰身上?
原因就在於地主階級,不肯放棄巨大的權利,又不肯履行對應的義務,而導致底層的農民飢寒交迫。
這是道德綁架嗎?
我認為這與道德綁架沒有關係。是社會分配的嚴重不公平造成的。社會的公平正義,正是底層人民內心的呼聲。
-
6 # 人傑山嶺
1.從作者主觀來說,沒有去進行道德綁架。
2.作者只不過是反映了當時一定的社會財富不平等的現象,為此鳴不平。
3.後人在理解上,尤其是現代人,往往用階級分析的方法,從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去看待它,於是會用道德綁架的眼光去看待當時的朱門――所代表的統治階級。
4.還有讓人容易誤會的一點是,若誤讀作“酒肉臭(chou)”,會增加人們對“朱門”的道德綁架;實際上應讀作“酒肉臭(xiu)”,會減少一定的道德綁架。你想肉都奢侈浪費到大量腐臭,而老百姓卻水深火熱、凍斃路旁,現代讀者能不產生一定的道德綁架嗎?
接下來看一下這句詩的出處與寫作背景。
它出自唐朝詩人杜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寫於安史之亂前後,當時的統治階級內部積累了尖銳的矛盾,最底層老百姓的生活困苦不堪。作者目睹這一切,更加憂國憂民,作為現實主義詩人的杜甫,便於詩中進行了赤裸裸的描寫,鞭笞現實。
如果杜甫對統治階級進行廣泛的道德綁架,那麼他不會有立錐之地,無法立足生存。
-
7 # 博而化易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否涉及道德綁架?
道德綁架,是指人們以道德的名義,利用過高的甚至不切實際的標準要求、脅迫或攻擊別人並左右其行為的一種現象。所謂的“道德綁架”,可能是在用聖人或超人的標準要求普通人(補充內容:其實不是聖人的標準,聖人也不一定掏錢救助所有有困難的人,應該說用是超乎人類和說話人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別人,如果做不到,就算是他眼中不道德的行為),用美德來要求道德義務,主要是源於群體思想覺悟低,資源分配不均勻所產生的不平衡心理。 比如,要求一個軍人捨身救人,否則就要譴責,這就是道德綁架;要求一個富人掏錢支援希望工程,這儘管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一個人不掏就要譴責,這也是道德綁架,因為這並非他的道德義務;要求一個人代表團體去隨機抽獎,如果抽不到就是損害了團體利益就要受譴責,這同樣是道德綁架。“道德綁架”之所以發生,除去人的精神結構不談,根源就是道德判斷的邏輯混亂。
觀點一(保守主義):但是,如果一個人連道德底線都沒達到,連道德義務都沒盡到,用道德底線的標準、盡道德義務的要求對他進行道德判斷就不僅不是道德綁架,相反是在捍衛作為一種“公共善”的道德。那些把什麼都稱之為“道德綁架”的人,等於連這樣的道德底線和道德義務都要取消。
觀點二(自由主義):“道德”一詞的存在,目的在於個人的修身養性與精神發展,並進而形成群體性的“寬容”、“理解”、以及“尊重”。其存在不同於並高於法律,沒有任何強制性和規範性,是一種對模糊的“善”與“美”的渴望與追求,紮根於人的本性之中。且不論社會對“道德底線”和“道德臨界點”的所在並沒有一個很好的定性——“道德底線” 一詞本身概念極其模糊,哪怕一個人跨越了“道德底線”,但凡他的行為還在法律範疇允許之內,其行為就可以被接納和理解。僅有對逾越法律底線的行為,社會才能夠比較客觀地評價其行為為“錯誤”。但在一般情況下用“個人道德標準”或是毫無明確定性的所謂的“社會道德標準(公共善)”,即“道德底線論”對沒有違背法律法規的行為進行的道德批判(例如對“不給老弱病殘讓座”進行批判),從根本上即是“道德綁架”。所以,正因為“道德”本身並不存在“義務”屬性,“道德義務”一詞犯了邏輯上的錯誤,本身不應存在。
觀點三(以偏概全):在一些涉及到道德問題的事件中難免有人會以自己的經歷見聞去否定他人的所作所為,不在觀點問題上切入矯正,而是以一種偏激的態度去責問乃至諷刺或辱罵,人和人的經歷不同會導致對同一個問題產生不同看法,有部分人會認為自己經歷的優先度高於他人,做不到換位思考便先去諷刺批判一番,比如:某人家庭破裂迫使其子尚未成年便自己在外生存,在這期間父母並未教育和管理,而成年後其子只對在外照顧他的人往來,不履行對父母的“贍養義務”。這種情況部分人不會對其子進行教育而是責罵或諷刺,儘管知道做的不對卻不用正確方式引導,比起“道德”來說更願逞一時口舌之快,用道德的正面來否定別人的經歷見聞至使其更加偏激。
偽道德主義由於把政治義務與道德義務、不同的道德標準混在一起,難以在國家與社會間劃出一條邊界。而道德虛無主義則拒斥公民社會的道德基礎。在當下中國,它們實際上可以推杯換盞,稱兄道弟。
杜甫當時具體的時代背景是什麼樣子?杜甫描寫的是否含有道德綁架?歷史告訴我們唐玄宗晚年昏庸腐敗,奢侈浮華。終於爆發了安史之亂,民不聊生,在馬嵬坡將士兵變,要求處死楊國忠和楊玉環。
當初唐玄宗寵幸楊玉環和其姐妹時,馬隊路過長安的街道掉落的珠寶首飾都能鋪滿一路,老百姓會在車馬過後搶奪這些珠寶,來改善生活。
我們要看楊家姐妹的榮華富貴是她們憑藉自己的能力獲得的嗎?這個不言而喻,唐玄宗生活的太過奢華,最後導致天下大亂,難道說那些將士和老百姓都是道德綁架嗎?
用民間最俗的話說,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杜甫不是一個奸邪小人,杜甫憂國憂民,深知老百姓的疾苦,才寫出了這樣發自靈魂深處的詩句,他知道老百姓太苦了。
-
8 # 寂語堂齋
我看應該是道德邦架。
杜甫是出生在一個世代為官的家庭,曾祖父杜依藝做過縣令,祖父杜審言是初唐名人,父親杜閒當過兗州司馬和奉天縣令。杜甫有這樣一個家族史,他不可能有反叛當時制度的思想。
杜甫的一生正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程序,經過安史之亂,民不聊生,杜甫也只是表示同情而已。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下一句是,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他也只是惆悵罷了。再加上他一生動盪不安的生活,所接觸的都是社會底層的百姓,這就影響了他的詩風。
古代文人都有安綁濟世的思想,這是通病。象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杜甫年輕時也是豪情滿懷,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又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在杜甫他老人家身上表現的淋漓盡致。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他家的茅屋都被秋風刮破了,嬌兒蓋的被子都裂了,生活何等淒涼,可杜甫還在賣弄,濟世思想死不改悔。這不是道德綁架,那這是什麼?
回覆列表
這句話出自杜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原詩五百字,可分為三大段。“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本詩中最為出名的一句,揭露了封建社會中懸殊的貧富差距,土豪們富得流油,貧民百姓卻上頓不接下頓,批判了不知民間的貪官汙吏。
杜甫一生困苦,飽受窮困的折磨,你能想像嗎?他終日吃不上飯,餓死了幼子,是飢不可耐的撕心裂肺。你能說這是道德綁架,這是杜甫無奈的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