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丶丿檸檬不酸

    1、孟母三遷

    孟子的母親為了他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

    這句成語出自於《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戰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麼不同的。”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的廚房裡有的是肥肉,馬廄裡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飢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麼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麼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說過,首先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後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根據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後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始人。

    3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戰國時代,諸侯王國都採取合縱連橫之計,遠交近攻。

    戰爭連年不斷,可苦了各國的老百姓.孟子看了,決定周遊列國,去勸說那些好戰的君主。孟子來到梁國,去見了好戰的梁惠王。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一場廝殺.廝殺結果,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

    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梁惠王立即說:“當然不對!”孟子說:“你雖然愛百姓,可你喜歡打仗,百姓就要遭殃.這與五十步同樣道理。”

    成語比喻那些以小敗嘲笑大敗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來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質相同的做法。

    4、孟子和莊子的故事

    孟子和莊子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他們分別是儒家和道家的代表人物。儒家的要求積極入世的,所以孟子不辭辛苦、疲於奔命地宣揚自己的“仁政”,但是總是不能被接受,孟子不惜在朝堂之上與人發生激烈的辯論。

    道家是消極出世的,莊子說“聖人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把世間萬事都看的虛無縹緲的,都認為那不是真實的,因為萬事都會消亡的,所以與其積極要求做官,實現所謂的理想抱負,不如把自己隱藏起來,做一個內心自由自在的人。

    所以當楚國的大王派人來請莊子做楚國的丞相的時候,面對這個多少人夢寐以求的機會,莊子卻輕易放棄了,而且是再三推辭,因為他認為這樣就會讓他失去身心自由,凡是不能讓他自由自在活著的東西,哪怕是高官厚祿也是不算什麼的。

    孟子強調仁義,強調要提高自身修養,要實施“仁政”,要與人為善,緩和社會關係,但是這一套在莊子看來根本就是偽命題,道家是講究虛無的,他們巴不得社會回到原始社會小國寡民的狀態,是老實不相往來,這樣就不會有矛盾了,社會上也就不會有戰爭了。

    但是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儒家和道家,或者說孟子與莊子走的是兩個極端,一個是積極的“進”,另一個是消極的“退”,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和處事方式,不過他們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是在當時社會是無法實現的主張,他們都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投入比較小的創業專案可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