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86731033151

    故賢曰:板凳要坐十年老,文章不寫半句空。這便是一種精神,一種做學問精神。只有懷有這種精神,並踏踏實實堅持下去,才能成為真正的學問家。

    之前,中國的科學、思想界有兩位泰山北斗相繼離我們而去:錢學森,季羨林。這兩位,無一不具有做學問的精神,而他們的逝去,無異於中國乃至世界文化界的一場地震。有人驚呼:“中國再無大師級學問家!”原因正在於當代缺少像他們一樣為鑽研學問的學者。

    做學問的精神首先在於‘坐的住’。只有做的住,將冷板凳坐熱,才能靜下心,杜絕浮躁,深入學問的鑽研中。正是因為坐的住,才成就了“何妨一下樓主人”聞一多,成就了《唐詩雜論》《楚辭校補》。達摩面壁,靜坐九年,影嵌入壁,終悟得大道,開少林寺一脈,傳之千年而不衰。太史公司馬遷,隱忍而活,一坐十年,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史記》之言。若沒有這坐的住的品格,又怎會這流傳至今的精神學問。

    做學問的精神還在於有吃“苦”的品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做學問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范仲淹少時求學,居破廟之中,啖粥而食,可謂苦極矣;餘秋雨行遍中國,鑄成《文化苦旅》,亦是苦中味道;古有讀書人,頭懸樑,錐刺股,亦有螢囊映雪,鑿壁偷光,苦之至也。若沒有吃苦的品質,又如何做學問?當然,物質條件的“苦”中還有精神上的“甘”,那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居陋巷而不改其樂的顏回,不正是從學問中收穫快樂嗎?做學問時的痛苦只是暫時的,收穫到的快樂卻是永恆的。

    做學問的精神少不了“禪”,即淡泊名利的品質。故賢曰:“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沒有淡泊人事,不慕功利的品格,終究一事無成。方仲永,神童矣,四處拜謁,不事學問,終泯然眾人。做學問必需耐得住寂寞,功名,不譁眾取寵,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不如此,則心不定,學問難成。

    做學問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只有發揚,踐行這種精神,人人即可成為學問家,則吾中華必能自立自強於世界強國之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特別討厭數學老師,看到他就煩,不想聽的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