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匯雁1
-
2 # 天一生水548
秦始皇到底是否明君還是暴君?
這個問題其實不用說的太多,簡單點概括“明君”
“暴君”是儒家封的。
自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意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主張上下尊卑有別,三綱五常、君權神授等,被後世各個封建王朝奉為治國安民的良方妙藥,到了宋朝就更變態了,高官們為了他們利益,將“儒家”文化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產生了“存天理、滅人慾”的理學,女人裹腳(就是文人常說的三寸金蓮)就是那個時代開始興盛的,毒害中華婦女幾千年。
儒家,其實講的就是人治,提倡德政、仁政、德治,提倡君子治國,在此背景下,要愛民,君民均服從於禮的要求。這樣就造成國家的安定與發展、國民的民生與民祉都繫於國君個人的道德修養。
論語“以德報怨”原本的意思是指用道德公正的眼光看待與別人的仇恨。
而後世儒家們演化成,為了自己的私利,把“以德報怨”成了某些人朗朗上口的遮羞布,一但你提出質疑,他們引導輿論,說你不以大局為重,心胸氣量不足......沒有大國、大家之氣度!到了清朝就更可恨了,直接成了奴才,近300年血淚,中華蒙恥。
從本質上來講,儒學只是一種學說,一但政治化,那些封建權貴們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將儒學與政治緊密相連,推行儒家學說,固化人的想思,可謂是流毒至今。
秦始皇雄才偉略,一統中華,修長城北拒匈奴,內政制定統一的文字、律法、度量衡,為後的封建王朝基礎之體系。可惜由於當時的歷史環境等因素,統一六國後,不注重思想文化教育(春秋六國是思想文化大碰撞時代),以武統國的武皇帝的執政特性,長期戰亂,各國雖一統,但還是習武成風,民眾血性未泯,而朝政各個律令措施推行操之過急,各地官員沒有效的疏導民意(類似專做思想工作的人員),錯過了休養撫民的最佳時機。
贏政死後,社會各地矛盾空前高漲,衝突加劇,各地官府維穩措施、方法不當。最終導致大爆亂,一代王朝(15年)二世而亡。
-
3 # 笑看東籬
秦始皇:是明君還是暴君?二千多年來,史學家們褒貶不一,爭論不休;時而面紅耳赤,時而談笑風生。
評價他是“暴君”,與下列史實有關。
“焚書坑儒”: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陽宮設宴,群臣紛紛歌功頌德,儒生淳于越提出秦始皇應效法古代,恢復分封制。丞相李斯不同意他的意見,並借題發揮,認為儒生借古非今,惑亂百姓。他把這一切歸罪於讀書的緣故,建議秦始皇下令燒書。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規定除政府外,民間只允許留下有關醫藥、占卜、種植的書,其他書一律燒掉。
第二年,又有一批儒生批評秦始皇天性剛暴,貪於權勢,濫用刑罰。秦始皇大怒,認為這是謠言惑眾,下令大肆搜捕,把抓到的儒生460多人在咸陽活埋。這就是:“焚書坑儒”。
秦始皇為自已修建了豪華的“阿房宮”和巨大的驪山陵墓。再加上修長城,修馳道等,消耗了民力,社會生產受到嚴重破壞。
刑罰殘酷,單是死刑就有“車裂”等十多種,牽連家族和鄰里,人民怨聲載道,敢怒不敢言。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評價歷史人物,不可脫離時代。實事求是,一分為二;功是功,過是過,功過分明。
-
4 # 山林騰勝
秦始皇是一代明君雄主,是一個胸襟開闊的帝王,有用人和容人之量。始皇帝一生重視有才幹的人,善待功臣良將,重用有功之臣,從未誅殺過功臣良將,對戰敗的將領也沒有苛責過,對當面嘲笑他的博士官也沒有責難過,在朝中議事的大臣也都是直言進諫。現代出土的秦簡,秦律是嚴謹細緻並不是暴酷,與後世非秦說法不同。
回覆列表
按照傳統評價明君和暴君的史學覌點,歷史老師都會說,秦始皇的《焚書坑儒》,背上的罵名是鐵釘的暴君。
但在今天來看,秦始皇的作為,不能全盤否定,簡單的稱之為暴君,有失公允。
春秋戰果,大大小小的諸侯多達百餘人。秦始皇實現了大一統,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為防禦外敵入侵,修建的萬里長城,如此浩大的工程,可謂人類史上的奇蹟。萬里長城至今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秦始皇的功勞不應被他的暴行淹沒。
秦始皇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第一個實行變法等等社會重大變革,說明秦始皇的明智,具有大國政治家的風範。
誠然,秦始皇畢竟是一國之君,擁有至高無上的皇權。在他的專橫統治下,無視百姓的疾苦,無視百姓背負勞役的不堪,導致陳涉,吳廣揭竿而起造反,是不爭的罪過。更有興師動眾幾十萬,耗時幾十年,大規修建兵馬甬坑,秦始皇王陵,當時為勞民傷財,將百始推入苦難的深淵。
但是留下的這些珍貴的遺產,今天無疑又成為偉大的世界遺產,造福了現代人,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的創舉。而且華人常常以此為榮,聽到世界各國的廣泛讚譽,感到十分驕傲和自豪。
綜上所述,我們很難把秦始皇簡單的歸於暴君之列。他的功大於過,列入《明君》更適當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