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0
回覆列表
  • 1 # 大道禪意

     巜解析道德經》之<老子讚歌>中的讚歌的開篇說:

    宇宙精華造就人,人之為人真理尋。

    老子剖身至微塵,自古及今融一身。

    洞察自然常道理,道動即返因果真。

    利而不害順自然,為而不爭共生存。

    老子的《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其全經最後一句話,"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中的利而不害,為而不爭就是巜道德經》的精髓。這是老子在天道和人道中求證的人類應該共同信奉遵守的行為準則,應是全人類的道德觀,價值觀。唯有這樣,人類才能共生供存和諧與共榮,人類的生命生存和生活才能向健康和諧的方向發展。

    老子的《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經,共六十字。這六十字的經文,作者用一萬三千餘字解析。因為這章經文就是《道德經》的精髓和精華,這是老子和光同塵天人合一而探尋到的人間真理,應是人類的生命生存生活的指路明燈。

  • 2 # 旃檀香嚴

    第一,《道德經》認為,世界的本原、宇宙的規律是“道”,道也可以說成是“無”。

    道生成一切事物,是一切事物的本體。具體的事物有種種具體的屬性,如有白有黑,有高有下,有大有小,但是道不能有具體的屬性。

    因為具體的屬性是相對立的,如果道有大這種屬性,就不能生成小的事物,如果道有白這種屬性,就不能生成黑的事物。

    所以道沒有任何具體的屬性,老子形容道:“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只能是恍恍惚惚的一片混沌。

    所以道可以稱之為“無”,魏晉時期的天才哲學家王弼在註解《道德經》時,提出了以無為本的思想。王弼說:“天下之物,皆以有為生,有之所始,以無為本。將欲全有,必反於無也。”

    第二,《道德經》認為,人也必須學習“無”的道理。

    道是萬物的規律,所以人也應該順應道的規律,才能成功。《道德經》特別重視“無”的作用,老子說:“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道德經》提倡“無為而治”,認為君主應該做到不妄為,這樣就可以天下大治。

    《道德經》還說:“常使民無知無慾”,要去除民眾的機巧之心與慾望之心,才會消滅種種紛爭。

  • 3 # 行在路上8

    《道德經》的精髓是什麼?為什麼?答:老子的《道德經》的精髓就是崇尚自然,萬事不可強求。開篇就提到道的概念,這個道實際上是指宇宙萬物的本源和其運動規律。道能同化萬物,演化萬物。雖然人們看不到和摸不到它,但它️處不在,並且只能意會,而不能言表。這也是世界上公認的最古老的哲學經典。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個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道徳和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的方法。老子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徳是基礎,道是徳的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事、治家、治國,很可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才說,福兮禍所伏 ,禍兮福所倚。世上萬物是可以轉化的,這就是早期的辯論對立統一思想。行在路上。

  • 4 # 雲說414

    老子《道德經》的思想內涵,準確地講是闡述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論。老子的《道德經》共有八十一章,其全經文的最後一句話,“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中的利而不害,為而不爭就是《道德經》之精髓。

    老子《道德經》分“道經”和“德經”兩個部分,就是在分別地對“道”和“德”進行闡釋和論述的基礎上,《道德經》的經文中,其所闡述的“道”與“德”,既有相互聯絡,又相互貫通的,“尊道而貴德”與“崇德而重道”是一致的、又是一體的,因此二者也是統一的。從《道德經》的思想理論內容來看,先從《德經》開始讀,然後是《道經》……

    《道德經》開篇就這樣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說“道”是很抽象的,無法確定,也無法命名,但是“道”又是宇宙間的至尊教理,是自然存在的最高規律,是天下萬物莫不依存之法則……從對世界的認識,再到一些具體的現實中例子,最後歸納總結出來一個方法論……老子取名為“道”……

    從中國哲學思想來說,《道德經》中具有廣泛的辨證法思想。如《道德經》中,“大象無形,大音若希,大器晚成”、曲、直、強、弱、剛、柔等等,處處皆閃現出了辨證法之光輝。《道德經》裡面有樸素的哲學思想理論,但是沒有形成嚴密的哲學(思想)邏輯理論體系,跟康德、黑格爾、馬克思思想相比較來說,總的來說,還是有點欠缺的……但是,要考慮老子是幾千年前的人,所以偉大……偉大的是老子的思想深度,平凡的是老子的本身。

    《道德經》四十一章雲:“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之意思。在於“反者道之動”。事物運動發展到了頂點,往往走向其的對立面,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至於,後來發展成為玄學思想,再修道成仙,這個內容,多少還是有點偏離老子本身的思想……當然這是我一家之言,每個人有不同的讀法,不同的體會……

    第一章,如果你是最後讀,相信你會有不一樣的思路。所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也就是說,方法的方法,就是方法論,是處理和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

    老子的思想以道為主,崇尚自然。《道德經》中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以自然為師。老子敏於觀察,富於想象,他的人生智慧,很多也是來自他對大自然的體悟,譬如水之特性,老子就有非常深切的體悟,多處以水為喻,引證人生的大道理。

    “上善若水”。其實就是講的為人,並不是簡簡單單的善良。所謂“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憂。”也許,道理非常簡單,一般人都懂,所以我想才需要實踐,慢慢在生活中實踐,一次又一次,這樣積累自己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 5 # 自知者明

    道是德的載體,德是道的體現!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闡述道,第三十八章到八十一章闡述德!無為而無不為

  • 6 # BaristaManman

    一、"道"。萬物變化的原動力。

    二、"有無"。萬物變化的表現形式。

    三、"美好的心境"。萬物"有無"變化的產物。(植物可能也有快樂)

    四、"包容公正的思維"。人處在"美好的心境"時,思維是"包容公正的思維"。

    五、"三寶"。有無、美好的心境、包容公正的思維稱為三寶。"三寶"是"道"生成,是"道"的結果。

    六、"德"。人的思維有"道",持而保之"三寶",這樣表現出來的狀態就是"德"。

    七、"非德"。"上德、下德、上仁、上義、上禮"的合稱,是人的非美好狀態,是"德"之外的狀態。《道德經》麥穗版,致力於打造一個讓人透過反覆閱讀而逐步讀懂的書,這是小編的努力方向,為的是讓孩子們擁有一個快樂幸福健康的童年和美好的未來,一個不同於我們這一輩人的美好生活。

  • 7 # 吉祥如意鄭先生

    宇宙精華造就人,人之為人真理尋。

    老子剖身至微塵,自古及今融一身。

    洞察自然常道理,道動即返因果真。

    利而不害順自然,為而不爭共生存。

    老子的《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其全經最後一句話,"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中的利而不害,為而不爭就是巜道德經》的精髓。這是老子在天道和人道中求證的人類應該共同信奉遵守的行為準則,應是全人類的道德觀,價值觀。唯有這樣,人類才能共生供存和諧與共榮,人類的生命生存和生活才能向健康和諧的方向發展。

    老子的《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經,共六十字。這六十字的經文,作者用一萬三千餘字解析。因為這章經文就是《道德經》的精髓和精華,這是老子和光同塵天人合一而探尋到的人間真理,應是人類的生命生存生活的指路明燈。

  • 8 # 寂語堂齋

    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根本區別就是,西方哲學是把物質和精神分離開來,所以就有了物質是什麼?精神是什麼?就有了第一、第二之說。中國哲學是把物質和精神統一在一起,物質和精神是不可分離的,所以中國哲學就沒有物質和精神的概念,所談萬物都是活物,一切物質都是有精神的。

    中國哲學是以天地為準則,是研究萬物的存在和生養、生存的執行之道,因為物質都是活的,自然就有生死之法,人和這些萬物是一樣的,所以稱之為天人合一。西方哲學是以世界為準則,是研究死物的運動規律,只有人才是有精神的,人可以認識和駕馭這些死物。

    所以華人講和平,是因為天地間萬物和人都是一樣的,都有在天地間生存的權力。西方人講掠奪、講竟爭,是因為世界上的物質都是死的,誰有能力就歸誰。

    《道德經》就是中國的哲學,就是華人的哲學。

    那麼《道德經》的精髓是什麼呢?

    我認為老子《道德經》的精髓由兩個方面所構成,一個是天地間萬物的存在方式,另一個是萬物的執行方式。這個萬物是活物,是和人一樣的,就象老子說過,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

    天地間萬物的存在方式就是陰陽並存,相互對應,即沒有孤立的陽,也沒有孤立的陰。這是一切物質存在的屬性,但陰陽不是矛盾的,不是又鬥爭又統一的關係,是並存的關係,有陽就有陰,有陰就有陽,陰就是陰,陽就是陽,陰陽是不能相互轉化的。所以在老子的《道德經》裡,一切事物、一切物質、一切現象都是這種陰陽並存的。比如老子說的,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是美醜、善惡並存對應。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是福禍並存對應。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其雄,守其雌;知其榮,守其辱;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等等。

    天地間萬物的執行方式就是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一切事物,一切活物,一切現象的執行都是由道來駕馭的,這個道一發動就是從其反面開始,這是老子經過致虛極,守靜篤而發現的一個規律。這個道的對外表現就是弱者道之用,也就是說用柔弱執行。比如就象草木、動物、人一樣,活著就柔軟死了就堅硬,要強調的是中國的哲學萬物是活的。反面就是道,柔弱就是德,故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這樣老子就推匯出,做任何事情都要從反面入手,而且表現的要柔弱。比如老子說的,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無為而無不為;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行不言之教;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等等。這些都是要從反面入手。

    故此,老子的《道德經》的精髓就是由這兩個方面構成。其根源始於天人合一,人和萬物是一體的,與西方哲學正好相反,這就是華人的哲學。

  • 9 # 大唐河州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字字珠璣、句句精闢,任何一句都可作為至理格言和座右銘。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我們從這些成語中,洞見人生智慧,本次先分享這5個成語,可以說字字都是真智慧,個個都是大境界,值得認真品讀領悟。

    一、自知之明

    1

    成語出處

    《道德經》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

    成語含義

    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都有透徹的瞭解。指了解自己的情況,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多用於指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

    3

    智慧精髓

    自知,就是要知道自己、瞭解自己。《戰國策·齊策》中的鄒忌就很有自知之明,沒有被旁人的吹捧搞昏了頭腦,他說:“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只有真正瞭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避己所短,揚己所長,才能對自己的人生座標進行準確定位。當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時,也正是進步的開始。

    二、慎終如始

    1

    成語出處

    《道德經》第64章: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2

    成語含義

    謹慎地做到最終,就像開始時一樣,就不會有失敗和差錯。指始終要謹慎從事。

    3

    智慧精髓

    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為人處事不能善始善終,原因一般可以歸結於兩個方面。

    首先,虎頭蛇尾,開端和過程都很重視、謹慎,而到結尾處卻放鬆了警惕和要求;其次,急於求成,開頭和過程都很認真,眼看將要大功告成,雜念、慾望、貪念便起來了,患得患失,最終前功盡棄。

    “慎終如始”帶給我們的啟示,是既要嚴於律己,老老實實地將該做的事情做到最後,又要“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始終保持平和、“虛靜”的心態。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成功三要素:勤奮、堅持加心態。

    三、和光同塵

    1

    成語出處

    《道德經》第56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2

    成語含義

    指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平和處世方法。

    3

    智慧精髓

    和光同塵,就是要含斂光耀,混同塵世,不要標新立異,不要過分張揚自己的特殊之處,融入社會,融入周圍的環境。要不在前也不在後,這樣就能遠離紛爭和恥辱。

    “和光同塵”既是對外的處世,也是對內的修身。大凡有道之君子,或德行高潔之士,必有一股清高之氣,不願與人和同,於是流於狂狷。狂者過之,狷者有所不及。

    道家聖人處世,要的則是雖然懷和氏之璧,但是外面看過去卻十分樸實,穿著普通的衣服。以及“光而不耀”,雖然有光芒,但是卻不會那麼耀眼,不會過於招搖。這既是處世遠禍的智慧,其實又何嘗不是修行的一種境界呢?

    四、知雄守雌

    1

    成語出處

    《道德經》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2

    成語含義

    知剛守柔,比喻胸有主見而與人無爭。

    3

    智慧精髓

    知雄守雌,是最為恰切、穩妥地對全面情況進行把握。老子不僅提倡“守雌”,關鍵更在於“知雄”。“知雄”不是仗勢欺人或“得理不讓人”,而是知己知彼,對症下藥;“守雌”不是被動地“任人欺凌”,而是處後、守柔、含藏、內斂。假裝不知,實際上清楚;假裝不行動,實際上是因還不能行動,或需要待機而動。這才是真正的知雄守雌。

    五、多藏厚亡

    1

    成語出處

    《道德經》第44章: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2

    成語含義

    指積聚很多財物而不能賙濟別人,引起眾人的怨恨,最後會損失更大。

    3

    智慧精髓

    在老子看來,尋求聲譽、財物與顧全性命是相對不相容的。過於愛名利必定要付出很大的消耗,越大的積藏必遭受越大的損失。

    多藏,就是指對物質生活的過度追求。一個片面追求物質好處的人,一定會採用各種手腕來滿足自己的願望,因不義而落入不利的因果,必將招致反噬。

    “多藏必厚亡”,並不僅僅指物資方面的損失,也指人的精力、人格、品德方面的損失。貪求私慾者往往被財欲、物慾、色慾、權欲等迷住心竅,攫求無已,終至縱慾成災

  • 10 # 天諾價格評估殷方玉

    感謝邀請,小編最近也正在讀老子的《道德經》,有些小小的體會與廣的大讀者一起分享一下。小編認為《道德經》的精髓應總結為,大道無為,順其自然。為什麼這麼說呢?這要看看老子當時的生活環境,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也是中國奴隸社會崩潰的時期,新的生產關係產生,人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價值受到重視,如何對待“人”成為當時思想家們所考慮的根本問題。老子作為周王朝的史官,面對周王朝的敗落,對造成社會混亂的機謀、巧言、詭詐、貪婪而違背自然等現象進行了透徹的思考,主修道德,提出了“道”“可為天下母”的哲學命題,提出“道”不僅是一切事物發展的本源,更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他的“大道無為”的治理思想。

    《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又分為道經和德經,其中好多老子的至理哲言,如“上善若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都在強調人類社會無論發展到什麼程度都要順應自然。因為道的根本含義就是順其自然,順其自然不等於向自然屈服,而是按照規律辦事,按照一定的道來改造自然,做到人與自然本身的和諧共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貓頭鷹喜歡晚上出來吃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