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足球王妃
-
2 # 山水之墨白
因為馬拉松可以拉動地方經濟,宣傳城市形象。
越來越多的城市爭相加入到舉辦馬拉松賽事的行列中來,他們的目的之一就是藉助馬拉松賽事來提高城市知名度以及拉動地方經濟。
舉報馬拉松賽事可以給當地城市的旅遊業、服務業、運輸業等帶來不菲的收入。據業內人士估算,舉報一場馬拉松比賽,投入成本幾百萬到3000多萬左右,而直接創造的經濟價值在幾千萬到上億元人民幣。據預測,未來中國跑步市場的容量可以達到300億元。
而舉辦馬拉松,把賽道安排在具有城市特色和人文景觀的路線上,將城市的名勝古蹟、自然風光透過新聞媒體展現在世人面前。不僅可以吸引企業投資,而且還可以在打造城市品牌,宣傳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凝聚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這些都是舉辦馬拉松能夠帶來的好處,所以我們就看到許多城市都在爭相舉辦馬拉松賽事。
-
3 # 不止於跑
不管你喜不喜歡跑步,是不是一位跑者,有沒有參加過馬拉松松賽事,馬拉松都已融入你我的生活。
國家體育總局等11部委聯合印發的《馬拉松運動產業發展規劃》中提出,預計到2020年,全國馬拉松賽事場次(800人以上規模)達到1900場,參賽人數有望突破1000萬人次,將由此催生出上千億元的產業規模。可以預見,中國馬拉松帶來的產業價值,仍將遠超我們的想象。
中國馬拉松的大幕正徐徐拉開,具體原因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馬拉松產業鏈促進當地經濟,形成蝴蝶效應
馬拉松不僅僅是一場單純的體育賽事,對於地方政府而言,舉辦一場馬拉松賽能夠吸引數以萬計的跑者參與,推廣城市形象,還能為城市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成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和促進就業的載體。
二、城市明信片
有人說,想要迅速瞭解一座城市,最好的辦法就是跑一場馬拉松,透過與城市“腳踏實地”的零距離接觸,感受其生態之美、人文之美、城市之美。
由中央電視臺與智美體育集團聯合推出的大型主題宣傳活動《奔跑中國》,首創“系列化、主題化、直播化”的傳播方式,《奔跑中國》的出現,不僅讓中國的馬拉松直播更有趣了,也在極力挖掘著中國馬拉松的人文價值。對於許多城市而言,透過中央電視臺的直播鏡頭,推廣自身的文化、自然風光、人文風貌……由此帶來無法估算的隱性價值,這些都將為城市的整體發展注入新鮮活力,提升城市影響力。
三、體育精神與精神文明建設
沒有健康的身心,就沒有幸福的生活。如今,人們越來越重視健康,積極參加各類健身活動,體育已經滲透進了國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其中,跑步作為一項低門檻、低投入的運動專案,不僅能預防疾病,有益健康,還成為很多人釋放壓力的渠道,喚醒突破自我的意識。馬拉松運動在增強人民體質、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上具備先天優勢。
自國務院46號文釋出以來,國家相繼釋出了《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一系列促進體育產業快速發展的政策,呈井噴態勢增長的馬拉松賽事數量和參賽人數無疑為國家政策的實現提供了一條路徑。
由此可見,馬拉松正在成為人們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任何人都可透過參與運動獲取身體和自我的認同。但更應該看到的是,在讓跑者享受自我的突破的同時,中國馬拉松正在承載著更多的社會責任,發揮凝心聚力的作用,積極傳播健康主流價值觀。賽場上下那些正能量的感人瞬間,激勵著更多人成為正能量的傳遞
回覆列表
2011年,中國的馬拉松賽事只有22場,三年後也只增加了29場,而彼時美國全年的全程馬拉松比賽就有970場。可以說2014年之前,中國並無濃厚的馬拉松氛圍。
事情在2014年年末起了變化,10月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把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把體育產業作為綠色產業、朝陽產業進行扶持。中國田徑協會隨之作出響應,在2015年年初宣佈取消對馬拉松賽事的審批,並鼓勵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共同推進中國馬拉松的發展。
以往地方想要舉辦大規模賽事需要層層上報,市體育局到省體育局再到國家體育局。田協“鬆綁”之後,只要地方政府批准,賽事即可上馬。國家層面給予了政策支援,當地政府聯合市體育局紛紛研究參與,一時間馬拉松賽事增長迎來井噴。從2014年的51場,到2018年的1581場,短短四年間翻了31倍。
馬拉松經濟城市爭相籌辦馬拉松賽事的背後,是多方利益的訴求。從國家政策來看,繼北京奧運會結束後,中國的體育事業逐漸從“金牌體育”往“全民運動”的方向轉變。僅僅是2016年,國務院釋出的關於體育事業的指導性檔案就有三份—《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發展健身休閒產業的指導意見 》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國家轉型的迫切,給各地級市留足了操作空間。
再來看馬拉松的主辦方各地級市。相較於普通體育專案,馬拉松無需特別建設場館,只需做好賽道規劃、賽事宣傳、賽中服務即完成了賽事籌辦的基本工作。通常政府會搭建平臺,然後把賽事經營權租賃出去,尋求專業公司的市場化運作。初期政府提供補助,後期由公司自負盈虧。
一次成功的馬拉松可為當地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除了賽事本身產生的報名費、廣告冠名費、贊助費、電視轉播權等收入,馬拉松選手與親友團的到來也拉動了當地住宿、餐飲、旅遊等服務業的增長。據瞭解,2018年廈門馬拉松產生的經濟效益總額為2.91億元,無錫馬拉松約1.65億元。
不僅如此,馬拉松也被當地政府看作是一張“城市名片”,在三小時以上的深度旅程中,主辦方努力把城市最美風光包羅進賽道,為的就是讓參賽者以及電視鏡頭把這些“記下來”。城市在媒體曝光與參賽者社交圈曝光中提升了知名度,甚至還可能“悄咪咪”地吸上一批粉絲,為城市帶來持久的增益效果。
2.利益與專業
2018年馬拉松的參賽人次共583萬,平均下來每場人次只有3687人次。知名賽事往往達到兩三萬人的參賽規模,且資格一票難求,而非知名賽事的參賽者可能千人不到。
參賽者不足,這是三四線城市在發展馬拉松的過程中面臨的最大問題。美國的跑者約佔總人口的5.5%,達到1700萬以上。而2018年中國參加馬拉松的“人次”只有583萬。相較於賽事數量爆發性的增長,中國馬拉松的參加者並未陡然增加,2018年只比前年多了6萬參賽者,而比賽卻增加了479場。
相較於一二線城市的馬拉松,三四線城市的賽事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本地跑者比例偏高。馬拉松愛好者集中在中產階層,由於交通成本或宣傳力度不足的原因,三四線城市的馬拉松在初期很難吸引到他們。比如2017年的蘭州馬拉松,甘肅跑者佔主體;而甘肅跑者中,蘭州本地跑者佔了87.4%。
而一線城市的馬拉松參與者,“外地人”的比例普遍高於本地人,這一點在北京馬拉松以及上海馬拉松上極為突出。本地化的馬拉松像是當地居民的“自家宴會”,雖然自娛自樂了,但是賽事的競技水平和專業性卻相應下降,賽事對當地服務業的帶動以及城市的宣傳作用也大打折扣。
2019年4月4日,河北省邢臺市威縣舉辦花海馬拉松比賽,1000餘名選手在花海中完成比賽。
前些年,某些二三線城市的馬拉松賽事出現了專業性的缺乏,比如蘇州馬拉松的強行遞國旗、南寧馬拉松的拽拉衝刺選手、深圳半馬選手集體抄近道等亂象,都顯示了馬拉松賽事運營方的疏漏與不足。
現階段,除去部分獨立運營的賽事,國內大部分體育賽事由“匯跑”“中奧”“智美”“中跡”“匯運動”等公司所運營。賽事質量與運營公司的工作關係密切,從賽道規劃到賽事宣傳,從賽前預熱到最為關鍵的賽事服務,公司的運營水平會對賽事口碑產生重要影響。
成功承辦過無錫馬拉松、西安馬拉松、張家口康寶草原馬拉松的匯跑是業界公認口碑較好的運營公司。匯跑公司總經理李長征本人就是一位長跑愛好者,在2014年組建了一支以跑者為主的服務團隊,接手了無錫馬拉松的運營。
談到運營的成功經驗,李長征認為,作為運營者,首先得懂跑者,站在跑者的角度才能做好服務。其次是成立技術部門,積極研發技術產品去提高服務質量。最後要重視宣傳推廣,積極利用自媒體來增強自身的影響力。
馬拉松最適合的溫度是16℃,而適合這種溫度的季節集中在上半年的三、四月份和下半年的九、十月份。數量眾多,全國各地的馬拉松難免撞日,比如去年4月15日那天,中國有超過42場的馬拉松同時開跑。
馬拉松賽事發展至今,已經成為體育產業中一塊各方爭搶的大蛋糕。隨著賽事數量的繼續上升,可以預見的是,城市之間的競爭將愈發激烈。如何打造精品賽事、特色賽事,巧用地方風土人情吸引更多參賽者,做出良好口碑後形成品牌效應,這將會是未來二三線城市在打造馬拉松賽事上的主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