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蛐蛐兒

    要想回答“貓頭鷹為什麼在夜間活動”這一問題,就需要引入一個生態學的概念:“生態位”。

    生態位指的是物種在生物群落或生態系統裡的地位和角色。

    如果我們把一個生態系統比作一個公司,例如“溫帶森林有限公司”(這個比喻肯定不那麼準確),那麼一個個溫帶森林中生活的物種,就像公司裡的員工。一個公司裡必然會有不同的部門,有的員工要負責行政,有的員工要負責銷售,有的員工要負責研發;就是負責同樣事物的員工,工作內容也會略有不同。這一個個不同的位子,就類似於生態位,大家對號入座,相互聯絡相互影響又不完全一樣。在真實的溫帶森林裡也是一樣,同樣是吃植物的,有的會生活在樹的上部,吃樹上高處的果實,有的生活在地面,會吃地面的葉子,有的則鑽進樹皮下蛀蝕樹幹,各種生物相互聯絡又不完全重疊。這就是這些物種佔據了不同的生態位。

    在公司中,不同部門也會爭奪一些資源,比如幾個部門都要開會,大家就會選擇不同的會議室,可能先來的會選擇最好的,也可能業績最好的團隊有權利使用最好的會議室,為了避免爭搶會議室,也可能有的團隊就會換個時間來開會。森林中也在發生類似的事情:很多動物都以鼠類為食,這些捕食動物為了避免競爭,就會出現不同的捕食方式,捕食時間。白天可能是鷹的天下,為了避免競爭,貓頭鷹就會選擇晚上捕獵。當然這種競爭不是貓頭鷹有意識的決定,也不是和鷹類商議的結果,而是一些貓頭鷹的祖先們偶然或因為其他一些原因,開始晚一些捕獵,結果競爭對手更少,效率更好,它們的食物也更充足,因此它們成活率,繁殖成功率也更高。它們擁有了更多的後代。久而久之,貓頭鷹就開始夜間活動了,佔據了這個獨特的生態位,進而適合夜間捕食的性狀,例如超級大的眼睛,飛起來無聲的羽毛等被篩選了出來。

    所以,一句話的結論是:貓頭鷹夜間活動,是生存鬥爭的結果。透過生存鬥爭,它們佔據了合適的生態位,也就是佔領了夜晚的天空,進而演化出了多個種類。

    順便說一句,不是所有的貓頭鷹都是夜間活動,一些小型貓頭鷹,特別是食蟲為主的,例如鵂鶹,一些極地貓頭鷹,例如雪鴞,都是會白天活動的。

  • 2 # 山知道我

    自然界有個普遍規律,那就是現象在前,解釋在後。換句話說,大多數貓頭鷹就是在夜間活動,至於為什麼會這樣,沒有人知道。人們只能列舉貓頭鷹夜間活動的利弊,來給出一個看似合理的解釋。如果從演化上來大致推測,大概是這樣的:貓頭鷹的祖先在演化中,有很多競爭者,白天生存艱難。有的貓頭鷹祖先在夜間勉強能活動,且發現夜間競爭者較少,食物較容易獲得,那麼長此以往,那些更適應夜間活動的貓頭鷹祖先就能更好地生存並繁衍,到了今天,貓頭鷹們都有著大大的眼睛、面盤狀的臉、出色的聽覺、無聲的飛行和鋒利的腳爪。

    貓頭鷹指的是鳥綱鴞形目的鳥類,由於有面盤狀的臉、大大的眼睛,有的還有耳羽簇,很像貓頭,因此得名。它們大多白天隱蔽休息,夜間活動覓食。它們的瞳孔很大,能讓更多光線進入,視網膜上視杆細胞密度很大,能在昏暗光線下看清,但失去了分辨色彩和細節的能力。它們的聽覺也很敏銳,飛行速度較慢,由於飛羽上的梳狀結構,可以做到無聲飛行。這一系列特點可以讓它們在暗夜王國稱霸。但也有很多貓頭鷹可以在白天活動,如雪鴞、烏林鴞、縱紋腹小鴞、花頭鵂鶹、穴小鴞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車軸用軸套註冊商標屬於哪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