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方形紙下邊向上折到如圖所示位置。
2、開啟上一步右下角折向上一步痕跡
3、右邊沿三角形邊向左折出痕跡,另外兩邊也按此方法折出痕跡
4、兩角對摺
5、左右兩角折向痕跡,全部開啟後另外一組對角同樣折法
6、一個角對摺到痕跡
7、根據痕跡折出下圖形狀
8、把冒出來的三角形向下折平
9、另外4個角都折出第8步形狀,筆筒就摺好了
以上就是用紙做筆筒方法。
筆筒:用陶瓷、竹木、等製成的筒形插筆器具。筆筒是擱放毛筆的專用器物,據文獻記載,它的材質有鎦金、翡翠、紫檀和烏木,現在我們能夠見到的傳世器物,大多是用瓷或者是竹木製作的。
筆筒是文房用具之一。為筒狀盛筆的器皿,多為直口,直壁,口底相若,造型相對簡單,沒有大的變化。筆筒產生的年代已不可考,三國吳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螟蛉有子》:“取桑蟲負之於木空中,或書簡筆筒中,七日而化”。其所說筆筒是否為今日筆筒,不得而知。從傳世品來看多為明代中晚期之物,墓葬出土之物,亦不見有宋元筆筒。明屠隆《文具雅編》:“湘竹為之,以紫檀烏木稜口鑲座為雅,餘不入品”。明文震亨《長物志》:“筆筒,湘竹,栟櫚者佳”。故有筆筒為晚明之物一說,但查宋無名氏《致虛雜俎》:“羲之有巧石筆架,名‘扈’;獻之有斑竹筆筒,名‘裘鍾’皆世無其匹”。似乎筆筒的年代應起碼推至宋代。由於此係文化史範疇,故這裡不加以論述。
瓷質筆筒應該產生於宋代:故宮博物院陶瓷鑑定專家 馮先銘先生在【中國古陶瓷圖典】中說“筆筒,文房用具,插放毛筆之用,始見於宋,流行於清,器型似筒狀。宋代筆筒口徑較小,傳世不多”。?
筆筒是一種最為常見的置筆用具,一般呈圓筒狀,材質多樣,可見竹、木、瓷、漆、玉、象牙、紫砂等,是文人書案上的常設之物。在古代,筆筒以其藝術個性和較高的文化品位,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明代文人朱彝尊曾作《筆筒銘》,雲:“筆之在案,或側或頗,猶人之無儀,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閒彼放心,歸於無邪。”
1、正方形紙下邊向上折到如圖所示位置。
2、開啟上一步右下角折向上一步痕跡
3、右邊沿三角形邊向左折出痕跡,另外兩邊也按此方法折出痕跡
4、兩角對摺
5、左右兩角折向痕跡,全部開啟後另外一組對角同樣折法
6、一個角對摺到痕跡
7、根據痕跡折出下圖形狀
8、把冒出來的三角形向下折平
9、另外4個角都折出第8步形狀,筆筒就摺好了
以上就是用紙做筆筒方法。
拓展資料筆筒:用陶瓷、竹木、等製成的筒形插筆器具。筆筒是擱放毛筆的專用器物,據文獻記載,它的材質有鎦金、翡翠、紫檀和烏木,現在我們能夠見到的傳世器物,大多是用瓷或者是竹木製作的。
筆筒是文房用具之一。為筒狀盛筆的器皿,多為直口,直壁,口底相若,造型相對簡單,沒有大的變化。筆筒產生的年代已不可考,三國吳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螟蛉有子》:“取桑蟲負之於木空中,或書簡筆筒中,七日而化”。其所說筆筒是否為今日筆筒,不得而知。從傳世品來看多為明代中晚期之物,墓葬出土之物,亦不見有宋元筆筒。明屠隆《文具雅編》:“湘竹為之,以紫檀烏木稜口鑲座為雅,餘不入品”。明文震亨《長物志》:“筆筒,湘竹,栟櫚者佳”。故有筆筒為晚明之物一說,但查宋無名氏《致虛雜俎》:“羲之有巧石筆架,名‘扈’;獻之有斑竹筆筒,名‘裘鍾’皆世無其匹”。似乎筆筒的年代應起碼推至宋代。由於此係文化史範疇,故這裡不加以論述。
瓷質筆筒應該產生於宋代:故宮博物院陶瓷鑑定專家 馮先銘先生在【中國古陶瓷圖典】中說“筆筒,文房用具,插放毛筆之用,始見於宋,流行於清,器型似筒狀。宋代筆筒口徑較小,傳世不多”。?
筆筒是一種最為常見的置筆用具,一般呈圓筒狀,材質多樣,可見竹、木、瓷、漆、玉、象牙、紫砂等,是文人書案上的常設之物。在古代,筆筒以其藝術個性和較高的文化品位,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明代文人朱彝尊曾作《筆筒銘》,雲:“筆之在案,或側或頗,猶人之無儀,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閒彼放心,歸於無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