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塑木新型材

    九子奪嫡中第一個出局的應該是大阿哥。

    康熙一生,一共冊立過三位皇后。說來奇怪,這三位皇后中,只有第一任皇后赫舍裡為他生了一個兒子——太子胤礽。胤礽雖然屈居第二,但他是唯一的嫡子——這也是他被冊立為太子的主要原因。廢掉胤礽後,康熙的其他兒子中沒有嫡子了,那麼庶子中,是不是就數大阿哥胤禔最有資格了呢?胤禔肯定是這麼認為的。但很可惜,他又錯了。康熙還有一個準嫡子——四阿哥胤禛。

    康熙帝竭力避免李世民選太子時出現的混亂局面,然而,怕處有鬼,這種局面還是出現了,這種現象對他心理打擊力度可想而知,他不想這種局面,延續的時間太長。太長了對朝局的影響太大,波及的官員也越多。在這種情況下。誰跳的歡。誰倒的快。大阿哥不識時務的做法。恰恰撞到了槍口上。

    大阿哥自己作死,大阿哥利令智昏,用劇中康熙的話就是權利燻心的蠢豬!晚年的康熙實行仁德之政,可是大阿哥卻要致太子於死地,勸康熙將太子處死,還說自己願意為康熙分憂,殺掉太子,為康熙揹負殺子的惡名,大阿哥這樣做不是打康熙的臉嗎?

    可大阿哥胤禔一葉障目,在巨大欲望的催動下,儼然覺得自己就是未來太子的不二人選了。所以在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之時,他上躥下跳,欣喜若狂。為了永除後患,他甚至請求康熙立即殺了胤礽。胤禔的狠毒讓康熙特別惱怒。再加上三阿哥向康熙告發,大阿哥胤禔魘鎮太子。於是,康熙便把大阿哥胤禔圈禁了起來,而且是永久圈禁。這也代表大阿哥胤禔正式退出了奪嫡。

  • 2 # 一點點歷史

    “九子奪嫡”是康熙晚年時期發生的一場儲君爭奪戰,幾乎所有的成年皇子都參與其中,最終以四阿哥胤禎的獲勝而告終,而參與奪嫡的皇子除了雍正死黨十三阿哥胤祥之外,全都下場悽慘。

    為什麼太子最先出局,主要有亮點:

    首先,太子胤礽從出生就被立為太子,始終佔據著“嫡”位,其他皇子想要奪嫡必須先將胤礽廢掉,所以胤礽從一開始就是眾矢之的。

    其次,自古以來坐朝之君和儲君的關係都是非常微妙的,皇權在很多時候成為了父子關係的羈絆,互相懷疑猜測使得很多太子並沒有機會成為最終的君主。

    我們先來介紹一下太子胤礽。

    胤礽是康熙帝第六子,由於前面四位皇子早夭未序齒,胤礽實際上是康熙次子,其母是康熙原配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孝誠仁皇后在生育胤礽時難產而死,所以胤礽是康熙唯一的嫡子,無論按照封建宗法制度和康熙帝對皇后的感情,胤礽都時當仁不讓的太子人選。

    胤礽本來還能有太子威儀康熙對他也比較信任,在親征噶爾丹之時胤礽還曾奉旨監國,但是這一切在康熙三十七年大封皇子後發生了變化,皇長子胤禔為多羅直郡王,皇三子胤祉為多羅誠郡王,胤禛、胤祺、胤祐、胤禩都受封未多羅貝勒,並都開始各領差事參與國家政務,這些人初步具備了對抗胤礽的實力。

    要說太子胤礽也是命不好,趕上了一箇中國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爹,自己無奈的成為了在位時間最長的太子,胤礽在太子位上一座就是三十七年,康熙四十七年康熙以““允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訓,肆惡虐眾,暴戾淫亂,朕包容二十年矣。”將太子胤礽廢掉。

    雖然僅過了一年胤礽就被複立,但是三年之後康熙五十一年胤礽再度被廢此後一直被禁錮於鹹安宮直到雍正二年去世。

    胤礽被廢主要就是兩個原因,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坐朝之君和儲君的對於權力不可調和的矛盾,另一個原因就是康熙在位時間太長而且兒子各個英明神武,各種矛盾有充分的時間來”發酵“。

  • 3 # 步武堂

    發生在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是一個非常著名的事件,也是康熙朝後期影響整個朝局,造成江山社稷出現“衰敗”之相的重要原因。

    康熙一生做皇帝六十年,他最擅長的一個“帝王之術”就是不斷的利用大臣之間的矛盾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他努力把自己放在一個“裁判”的位置,從利用索尼和鰲拜之間的矛盾最終幹掉鰲拜開始,他就對“利用黨爭”情有獨鍾。

    在長達三十年的索額圖和明珠之間的黨爭當中,康熙透過適時的打壓和調節,讓索額圖和明珠集團在不斷的鬥爭中完成了諸如“撤三藩”、“收臺灣”、“剿滅葛爾丹”的一些列鞏固政權,統一天下,開疆拓土的壯舉。

    但是,當康熙察覺到索額圖集團開始覬覦皇權的時候,就非常利索並且毫不客氣的收拾掉了這個集團。

    沒有了抗衡力量的明珠集團本以為自己在與索額圖集團的爭鬥中取得了勝利,但是,明珠不清楚的是,康熙是不可能放任明珠集團“一家獨大”,朝廷上還沒有出現可以和明珠集團抗衡的力量,所以,康熙很快就以“貪贓枉法”和“結黨營私”的罪名把明珠集團也幹掉了。

    這個時候,上書房大臣們就完全變成了康熙的“秘書班子”。包括老臣李光地,新進顯貴張廷玉以及皇親國戚佟國維,滿人精英馬齊。

    皇子們都長大了,也都很能幹,很厲害,康熙開始把朝政逐步的交給太子和其他皇子們。

    康熙沒有想到的是“黨爭”沒有了,但是他的皇子們比起當年的索額圖和明珠可要厲害多了。

    這些皇子們不是簡單的“爭權奪利”,他們的目標是直奔“皇帝寶座”。

    康熙原本的意思,應該是希望皇子們都能幫幫自己,也幫幫“太子”。這個願望應該是康熙的“美好願望”。但是這個“美好願望”卻被“九子奪嫡”的殘酷現實擊的粉碎。

    康熙把他的兒子們想象的太“理想”了。面對可能得到的皇位,幾乎所有的成年皇子都多多少少的參與了“奪嫡之爭”。而且幾乎整個的朝局都深受“奪嫡之爭”影響,大臣們為了“站隊”而“頭疼不已”。很多的朝廷政務其實都是被“奪嫡之爭”左右。

    而康熙本人,也是對這個他沒有預料的“奪嫡之爭”的局面非常煩惱,而且到了後期他已經對這個“奪嫡之爭”的複雜混亂甚至是危險的局面快要到了“無法控制”的地步。這最終導致了康熙晚年出現了“倦於朝政”的情況,同時他甚至對“冊立太子”的規矩都不再遵守,而是下決心不再冊立太子而改為遺詔傳位。可以看出九子奪嫡對康熙的影響之大。

    九子奪嫡事件當中,參與奪嫡之爭的皇子們,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勢力,但勢力成氣候的其實只有“太子黨”和“八爺黨”。隨著奪嫡之爭的不斷髮展,太子和八阿哥胤禩之間的“守位”和“奪位”鬥爭,最後竟然轉化成了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之間的“繼位”之爭。

    在這場激烈的“奪嫡之爭”當中,首先出局的,並不是太子,而是大阿哥胤褆。而太子真正出局的時候,擂臺上其實已經只剩下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了。那個時候,八阿哥胤禩其實已經出局了。

    也就是說,太子真正出局是在八阿哥胤禩出局之後,只不過出局的八阿哥並不甘心,他的觀點就是“即使自己做不了皇帝也不能讓太子繼位”。

    儘管太子不是第一個出局的,但是畢竟他出局了。

    太子的出局,說起來也有一定的必然性,簡單的說,就是自己沒把握好當太子的尺度和態度,加上外部的環境太惡劣——一幫弟弟們都在虎視眈眈的盯著太子之位,必須要扳倒太子才有可能當上太子。

    太子胤礽豈能不倒?

    其實,按照清史稿的記載,康熙對太子胤礽還是很喜歡也很滿意,當然這是在太子還年輕的時候 還沒人在康熙面前告狀說壞話的時候。

    胤礽一歲的時候就被康熙冊立為太子,一方面是因為胤礽的生母、康熙的正宮皇后赫舍裡在生胤礽的時候難產去世了,而康熙和赫舍裡的感情很好。另一方面也是胤礽是嫡長子,按照慣例,冊立太子也是早晚的事,只要胤礽一直活著,並且不幹什麼太出格的事情。

    胤礽很幸運,但又很不幸,幸運的是早早的就被冊立為太子,照理說其他的皇子們就不應該有非分之想了,但是任何事如果有非常有利的一面的話,肯定就有不利的一面。

    胤礽的問題就是對不利的一面認識不足。他實在沒有想到,自己的皇阿瑪能在皇位上一坐就是六十年(胤礽有想法的時候,康熙的皇位才做了四十多年)。

    當胤礽成年之後,他所擔負的差事,就已經不是代表父皇去祭祀,去慰問,去調研這麼簡單。他要參與朝政,甚至是代理朝政,這個時候,他和他爹之間必然產生一些矛盾,當然,史書上不會記載這些,史書上只是說胤礽既對老爹的病漠不關心,也對弟弟(十八阿哥)重病漠不關心,並且開始有膽子頂撞他老爹,甚至有“行刺”的企圖(扒著他老爹住的帳篷縫往裡窺探)。

    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大阿哥胤褆經常在康熙面前告狀,檢舉太子的種種不軌行為:對弟弟們和大臣們很兇,對自己的親信很放縱,私自扣留蒙古王爺們給康熙的禮物等等,這些或有或無的“劣跡”久而久之會影響康熙對太子胤礽的基本信任。

    於是,康熙就把太子廢掉了。

    但是,第一次廢掉太子的時候,並不意味著太子胤礽的出局,僅僅是九子奪嫡從暗到明的開始。

    很快,由於大阿哥胤褆“急於求成”,不但向康熙建議殺掉太子胤礽,同時還找了“江湖術士”製造輿論推八阿哥胤禩上位。而三阿哥胤祉在此時舉報了大阿哥胤褆“魘鎮”太子胤礽的“犯罪事實”,使得康熙似乎開始同情起這個太子來了——這一切都是有人在處心積慮的算計太子,那麼太子有什麼不合適的荒唐舉動就情有可原,而不可原諒的應該是那個“陷害”太子的人才對。所以,大阿哥胤褆就被奪爵圈禁一直到死也沒放出來,康熙沒有,雍正沒有,乾隆也沒有。因為大阿哥不但犯了罪,還犯了“忌”。

    太子胤礽的兩次被廢,基本上都是康熙失去了對太子的基本信任。而太子胤礽從被康熙喜歡、欣賞到被康熙厭惡、拋棄。太子自己究竟做錯了什麼具體的事,在史料當中記載真的不多,包括第二次被廢就更加的只有結論而很少有具體“罪證”——企圖謀反。

    太子胤礽的最終被廢,核心的問題肯定是因為沒有把握好與康熙之間的“分權關係”和“分權尺度”,而他的那些在旁邊虎視眈眈的弟弟們都盼著太子“早出事,快出事,出大事”。

    “落井下石”進而“火上澆油”才是這些皇子們要乾的事。

    面對這麼一幫兄弟,不出局都“天理難容”啊!

  • 4 # 評說君

    正因為是奪嫡,所以奪的前提就是先要把太子拉下馬來,太子胤礽運氣也確實差,遇到了在位六十多年的康熙老爹,而皇帝在位時間越久兒子也就越多,參與奪嫡的勢力也就越多。這顯然是不利於太子的。而生下來就被立為儲君使得胤礽幾十年來一直坐在火山口上,兄弟們太多的明槍暗箭讓他難以招架,身心俱疲。偏偏康熙又是個極度專權的皇帝,權力慾極強,太子參政則必然會分權,時間久了自然會引起老皇帝猜疑,再加上眾阿哥黨的各種添油加醋、落井下石,太子最終被廢似乎是註定的結局了。也正因為如此,自康熙後清朝再也沒有立太子的事情發生了,而取而代之的秘密立儲制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阿哥爭奪皇位的問題。

  • 5 # 靜說歷史

    康熙年間發生了著名的九子奪嫡,因為太子幾次被廢黜,原本與皇位不沾邊的阿哥們看到了一絲希望,對於至高無上的皇權,每個人都想碰一碰運氣,在這場生死爭鬥中,每個人的命運又是怎樣的呢?

    康熙立儲態度搖擺不定,導致皇子們各自拉攏了許多人,形成了幾個勢力極大的集團。

    首先最有機會的自然是原本的太子黨,排行老二的胤礽,胤礽生母是當朝皇后,深受康熙寵愛,赫舍裡生胤礽的時候難產去世,好在胤礽健康長大,心愛的女人去世,留下的兒子無人照顧,康熙用心對待這個兒子,激情之下旨立胤礽為太子,這也是為了緬懷去世的赫舍里氏。

    起初父子二人相安無事,為了好好教導太子為人處世的道理,康熙遍尋天下名師前來輔佐太子學業,每當康熙御駕親征的時候,教誨太子守好國家,很多事情放手讓太子去辦,全方位培養胤礽的政治能力。

    不過之後兩人卻出現了隔閡,康熙47年,十八阿哥胤祄病重,康熙十分心疼小兒子,親自去探望安撫,誰知道太子卻置若罔聞,對弟弟毫不關心,這讓康熙覺得太子一心為了權勢,全然不顧親情。

    雖然康熙器重太子,但對這個小兒子十分疼愛,正是因此引來太子嫉妒,對於太子的冷漠態度,康熙十分惱火,多次在公眾場合批評胤礽沒有兄長作風,自從下生以來胤礽從未受過此等批評,激動之下頂撞了康熙。

    從此之後康熙認為太子有逆反心理,不過卻不是什麼大過錯,只不過後來的一件事改變了康熙的想法,當時康熙外出巡遊,夜裡竟然發現太子悄悄接近自己睡覺的帳篷,驚出了一身冷汗,認為太子要謀反。

    康熙的防備心日益嚴重,派人時刻監視太子,後來索性動了廢太子的念頭,訊息一出眾多皇子紛紛控訴太子罪行,沒過多久康熙下旨廢黜太子。

    太子被廢黜以後,空出來的位子引得其餘皇子格外眼紅,紛紛拉攏勢力,相互爭鬥,整個朝廷都充斥在立儲之爭中,長此以往不利於處理國事,康熙被兒子們的“積極性”嚇到了,為了避免更大的災禍,急忙重新啟用胤礽。

    雖然重新把胤礽放到了太子位置上,其餘皇子的爭鬥卻依舊沒有平息,身處儲君之位的胤礽十分恐慌,擔心有朝一日這些弟弟們還會對付自己,與其坐以待斃不如率先出擊,只不過太子逼迫康熙退位的計謀被識破,沒過多久胤礽再次被廢。

    這次被廢,太子黨全線潰敗,再也沒有能力爭奪皇帝位子。

    除了太子黨以外,還有八阿哥聚集的一批人,與其他人相比八阿哥能力出眾,除了拉攏到朝廷重臣以外,還得到了許多兄弟的支援,團隊成員包括大阿哥、九阿哥、十四阿哥等人,是除了太子黨以外機會最大的團體。

    八爺黨與太子黨明爭暗鬥,多次在朝堂上相互攻擊,說起八爺黨中的大阿哥,身為皇長子自然想自己做皇帝,只不過康熙年間情況有些特殊,長子胤禔無奈加入八爺黨,甚至曾用魘鎮坑害太子,觸犯了宮廷忌諱。

    可能真是胤禔的巫師案中起了作用,太子多次頂撞康熙,最終被廢掉,胤禔認為自己當太子的機會來了,急忙跑到康熙面前告狀:“太子做了這麼多壞事,足夠處死他了,父皇還是太心軟啊,如果下不了手,兒臣願意為父皇分憂。”

    聽聞此話,康熙大驚,質問道:“難不成你想親手殺掉自己的弟弟?”胤禔被權力矇蔽了雙眼,絲毫沒有聽出康熙話語中隱含的怒意,堅持勸說康熙除掉太子,引來康熙訓斥,本來就不喜歡胤禔的康熙更加厭惡他,徹底放棄了這個兒子。

    雖然說自己失去了爭奪帝位的機會,不過只要與將來的皇帝搞好關係,自然也不用愁榮華富貴,於是聯合自己最好的兄弟胤禩,加入到八爺黨中。

    八爺胤禩擅長交際,平日裡為人仗義,因此結交了許多盟友,眾人一致稱其為“八賢王”,雖然八爺是太子之後最有實力的人,卻有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那就是胤禩的母親出身低微,甚至連親手撫養兒子的資格都沒有,胤禩從小跟隨大阿哥母親生活,正是因為這層關係讓胤禩與大阿哥交好。

    可是這位大阿哥實在是“豬隊友”,知道自己沒機會之後,常常在康熙面前為老八說好話,說看相的人推算老八將來一定會更上一層樓,康熙不信,派人徹查大兒子的底細,發現胤禔曾經用巫術手段整太子,為此再次動怒,削除其爵位,囚禁了起來。

    胤禩深受影響,逐漸失去了皇帝信任。

    太子黨失敗以後,四阿哥失去依靠決定自立門戶,成立“四爺黨”,四阿哥吸取太子失敗經驗,平日裡表現得對皇位毫不關心,沉迷遊山玩水。

    雖說如此,老四注重孝道,明白康熙被皇子爭奪儲位的事情煩惱,此時“清新脫俗”的胤禛出現,不僅孝順父母團結兄弟,為人處世的能力也得到了大臣們一致認可,關鍵是他對皇位絲毫“不感興趣”,沒有爭鬥之心。

    老四感悟到不爭即是大爭的道理,最終脫穎而出,如願接班稱為皇帝,以上就是幾個知名的皇子集團,說完了他們再來看看其他人,雍正繼位之後,撕下了虛偽的面紗,毫不客氣的對兄弟伸出了屠刀。

    當權之後,首先削除了八阿哥宗籍,強制其改名為“阿其那”,翻譯過來就是豬的意思,看押在大牢中,最終慘死。

    原本被康熙囚禁的大阿哥胤禔,到死也沒有重見天日,其餘的老三、十阿哥以及十四阿哥都被囚禁,只有一直陪在身邊的老十三被封鐵帽子王,他也是雍正最器重的兄弟。

    參考資料:《皇清通志綱要》,《清史稿》,《雍正朝起居注冊》

  • 6 # 誠信贏鈿芐

    因為皇帝死了直接繼承人就是太子,所以對那些想當皇帝的皇子來說只有扳倒太子他們才有機會,所以太子淪為眾矢之的是他們首先打擊的物件,總而言之目標太明確了。

  • 7 # 週週說古今

    康熙大帝文治武功,英明神武,開啟康乾盛世,可謂是英明瞭一輩子,但在選擇接班人的問題上卻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錯誤,一度造成政局混亂,為其華麗的光環留下了些許陰影。接班人問題上,康熙大帝的最大敗筆是太子胤礽的兩立兩廢!皇儲的廢立,關係國本,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大事,決策上必然是慎之又慎。對同一個太子的兩立兩廢,在歷史上都是極其罕見的。這是胤礽的悲劇,也是康熙的悲劇。

    是什麼導致了這樣的悲劇發生?這既有康熙帝的原因,也有胤礽自身的原因。

    筆者認為康熙帝方面是主因。因為這樣一位皇帝實在太強勢,太能幹了,任何一位接班人都勢必面臨嚴苛的考驗。

    胤礽的太子地位是其祖母確立的,起點非常高。康熙對他也很看中,從小就以接班人的標準進行培養,帶他上朝,四處巡視,並給予較大的權力。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希望值越高,規矩就越多,壓力就越大。扛住了就是合格品,扛不住就是殘次品。很不幸,胤礽屬於後者。

    另一方面,康熙也是多疑的。雖然很看中胤礽,但由於權力的排他性,康熙帝也展示了其多疑的一面。作為一早就確立的太子,而且一當就是幾十年,在群臣的眼裡,太子登基是理所當然,水到渠成的事情。這樣,為個人的長期發展,大臣們免不了往東宮去湊熱鬧,套近乎。這種事情屬於瓜田李下的範疇,既可以理解為工作需要,也可以理解成結黨營私。但康熙作為精明強幹的一代雄主,在他眼裡,只要自己在,其他人都比不過自己,你們只要替我打好工就行了。對於國家大事,太子做不好不行,太過熱心當然也不行。因此,胤礽的位置就比較尷尬了。

    當然話說回來,胤礽也有自己的問題。九子奪嫡,每人都有機會,但他的機會是最大也是最多的。結果沒有抓住,他自己當然責無旁貸!

    兩廢太子,康熙給出了以下理由:一是胤礽行事乖張殘暴,經常鞭撻侍衛、大臣以及他的兄弟們;二是胤礽不關心兄弟,尤其是皇十八子胤祄病重及夭折,胤礽都沒表現出關心的樣子;三是胤礽半夜三更在康熙的帳篷外窺視,有“謀逆”的嫌疑;四是胤礽結交大臣,試圖逼康熙退位,胤礽取而代之。

    這四個原因,前兩項都是託辭,第三、第四項才是核心。尤其是第四項,可以說是觸犯了康熙的核心利益。從這兩點可以看出胤礽的兩個缺陷。

    一方面是不智。世人都知道老二最難當。既不能越位,又不能缺位。要掌握好這個度很難,很考驗一個人的智慧!而胤礽在太子這個老二位置上,起初表現還可以,但到了後期就開始犯渾了。在需要站出來體現擔當時,他選擇了逃避,如清理國庫虧空,得罪人的事不做。在需要回避時,他又衝在了第一線,如打獵時窺望皇位。兩方面他處理得都很糟糕。

    另一方面是胤礽在對待兄弟上沒有表現出足夠的仁。大清以仁治天下,雖有標榜的成分,但也是一種情懷所在。作為一國儲君,名分地位早已確立,但胤礽在很多方面沒有表現出足夠的器局。尤其是對待手足兄弟,儘管個個都絕非省油的燈,但胤礽沒有采取足夠的包容和懷柔手段。拉幫結派不說,對與自己親近的四爺和十三爺也是利用多於真情。而對兄弟的情分正是康熙十分看中的品質。此外,胤礽還貪財好色,而且還與老爺子身邊的女人有染。

    這樣的表現,你說老人家能放心託付江山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腳背高穿什麼帆布鞋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