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忠與小忠

    這句話說的是周公求賢若渴,碰到人才到訪飯都來不及嚥下就出來迎客。所以天下的人才都願意幫他做事,曹操鞋子都來不及穿就跑出來迎客可能是受到了周公的啟發。

    至於說那時的吃喝。山珍海味會比現在多,那時的生態環境比現在好。但是烹飪方法,佐料,無疑是現在更豐富多樣。而且現在交通更方便,可以空運全球的食材。昔日楊貴妃想吃荔枝,不知道累壞了多少匹馬才從南方送到京城。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唐朝 想吃點其他地方的東西尚且不容易,更別說周公那個年代了。所以吃貨還是現代的比較幸福。

  • 2 # 如是史社

    我們把“吃飯”、“求賢”,都以“禮”來衡量。《禮記》書:"夫禮之初,始諸飲食"。華夏之禮,起於飲食。

    我們從原始的“山居食鳥獸,近水則食魚鱉蚌蛤”,進化到能用火,吃熟食。到商周時期,隨著青銅器製造業的發展和周公做《周禮》,我們的飲食品種和飲食器具,就有了明確的規定。主要的飲食器具有鼎、簋、俎、豆。分別對應不同的貴族階層,盛放不同的食物。老百姓嚴禁用鼎。

    一鼎對“士”,配豚(乳豬);三鼎對“士”(特殊場合),配豚、魚、臘,或者豕、魚、臘;五鼎對大夫,配羊、豕、膚(切肉)、臘等;七鼎對卿或諸侯,配牛、羊、豕、魚、臘、腸胃、膚;九鼎對天子,配牛、羊、豕、魚、臘、腸胃、膚、鮮魚、鮮臘。酸甜辛鹹、蔥芥韭蓼,合理搭配。酒是被禁的,除了典禮。因為周天子認為夏亡國與夏桀造酒池肉林有關,不過他自己有偷偷喝。

    這是貴族們特定的飲食和規矩,席地、分食。商周的大眾美食就簡單多了,和我們現在也差不多。穀物為主,果蔬肉魚為副。

    主食:商周主食多提到黍稷,現稱稷子、糜子。春秋戰國為菽粟。“賢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菽是大豆,粟是小米。傳說魯班造石磨,大豆的利用率就高了。南方種植水稻,不過產量很少。《管子·輕重甲》記載了春秋時代的稻穀產量:“終歲耕百畝,百畝之收不過二十鍾。”按現在計量換算,畝產53公斤,實在太珍貴。

    副食:肉食主要是六畜中的羊、犬、雞、豕。《禮記王制》中記載:“國君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孔子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就是說,誰帶著肉乾來拜師,這個學生我就收!可見肉有多貴重,老百姓想吃肉是很不容易的。當然,還可以捕獵打牙祭。

    相比吃肉,吃魚就簡單多了。鄭《箋》說:魚者,庶人之所以養也。說明魚那時候就是大眾食品。梅子、苦果、香草和野蜜為食久矣。夏商周開始有葵、藿、頭、蔥、韭的種植。加之野菜,到目前為止,中國發現常見可食用野菜百餘種。那時候土地乾淨,應該可以吃的野菜也不少。

    我想起《時間簡史》揭示的“人類是被麥子馴化了”。又想起“民以食為天”,會心一笑。

  • 3 # 畢大費

    周公所處時代是商末周初,大約公元前1100年前後,距今大約3000多年。

    那麼,3000年前,人們吃的食物有哪些?

    一、古人的主食。

    古人的主食,是以糧食為主。根據《禮記·月令》,主食記載了五穀:麻、黍、稷、菽、豆。《周禮·天官·大宰》記載了九穀:黍、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麥。

    黍是黃米,稷是小米,現在北方人還在吃,這是古人最常吃的主食。

    菽是大小麥、豆是所有豆類的統稱。

    麻,現代人看來不是食品,而是做衣服的原料,之所以古人將它當食品,因為麻籽可以食用,而且古代的土壤上,麻的產量也很豐富。

    古代社會,也已經有了稻,但它還是高階貨。《周禮·天官·膳夫》說到“凡王之饋”時,所用的糧食第一種是稌,稌就是稻。

    《論語·陽貨》裡,孔子說:“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你吃稻子,穿錦衣,良心在嗎?將稻子和錦衣並列,說明了它比其它糧食都要高階。

    二、古人的蔬菜。

    《詩經》裡提到了一百三十二種植物,據專家考證,其中二十多種是古人的疏菜。

    雖然後來荇、荼、苕、荍、萊、芑等等植物,已經退出蔬菜領域,但時至今日,還保留了一些,比如蔥、韭、秋葵等等。

    古人的蔬菜品種並不算多。

    《左傳·隱公三年》說:“蘋、蘩、薀、藻之菜,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

    今天看來,這裡所說的,不過是些浮萍、水草及白蒿之類,當時卻拿來做祭品、辦宴會,可見古人的蔬菜還是比較貧乏的。

    三、古人的水果。

    古代人也有水果吃。

    《爾雅·釋天》中將“果不熟為荒”和“谷不熟為飢”、“蔬不熟為饉”並列。可見糧食、水果、蔬菜對古人的生活是同等重要的。

    古代的水果,像櫻桃、桃、杏、梨、李、棗、慄、山楂、柿子等中原地區常見的果類,在先秦時代就已經種植和採摘。《圖經本草》上就介紹說,櫻桃“最先百果而熟”。

    從這些資料來看,除了沒有冰箱可以長期儲存水果,古人的生活水準並不算差。

    三、古人的肉食。

    古人的肉食,以牛、羊、豬最為重要,稱為“三牲”。

    古人祭祀或舉辦宴會時,三牲齊備叫做“太牢”,只用牛羊叫作“少牢”,太牢是最隆重的禮節。

    古代當然有家禽類食物,但因為不如牛羊豬的體型,肉食含量較少,所以是次重要。

    其它的肉食也有很多,天上跑的,地上飛的,古代也沒有《動物保護法》,沒有珍稀動物,只要能抓住,都是美味。

    四、古人的飲料。

    此處要說到酒。古人用谷芽、糵用於釀酒。

    甲骨文中記有糵粟、糵來。糵來即麥芽,因為它含有豐富的澱粉酶。將麥芽與穀物一同浸水,可使澱粉糖化、酒化,再過濾而得醴酒。不過古人的酒精度很低。

    《呂氏春秋·重己》高誘注:“醴者,以糵與黍相體,不以曲也。”

    《釋名·釋飲食》:“醴,體也。釀之一宿而成,體有酒味而已。”釀了一夜的酒,只是一種味道淡薄的甜酒罷了。

    所以,千萬不能和古人斗酒,他們喝酒雖然以鬥來量,但人家喝的是啤酒,你喝白酒,酒量再大也白搭。

    五、古人的烹飪。

    前面說了古人主副食的原料,糧食、蔬菜、肉,一般都要做成熟食才能吃。古人怎麼烹飪呢?

    中國古代大多將穀物做成米飯,即所謂粒食,商、周時的甗就是蒸飯用的。

    出外旅行或行軍打仗,攜帶的則是曬乾或炒幹了的米飯,叫糒或糗,多盛在竹器裡,食用時要與水攪拌,水則裝在瓦壺裡,二者可統稱為“簞食壺漿”。

    古代人也吃餅。餅字最早見記載在《墨子·耕柱篇》,磨面制餅在戰國時代逐漸推廣,到了西漢,城鎮裡賣麵餅的已經常見。

    而做燒烤、烹(即煮)的方式,早在原始社會中已經有了。古人管烤肉叫炙。《孟子》中曾說“膾炙”很好吃,日後才演變出“膾炙人口”的成語。

    六、古人的調料。

    古人的飲食,也有各種各樣的調料。

    《禮記·曲禮》說:“醯醬處內。”《管子·弟子職》說:“左酒右醬。”

    表明古人進食時旁邊常擺著醬。與豆醬的味道相近的是豉。

    《說文》:“豉,配鹽幽菽也。”《急就篇》顏注:“豉者,幽豆而為之也。”這裡的“幽”字是什麼意思呢?《廣雅》解釋,“鬱闢,幽也。”就是說將大豆煮熟了,加鹽,封閉起來發酵。

    現代人做醬油調料,還是這個原理,只不過製作工具、衛生標準,比古代人有了很大的發展,而已。

    最後,回到本題,“周公吐哺”吐出來的是什麼?差不多就是以上列舉的食物型別了吧。

    畢竟周公當年吐的哺又沒人做封存,否則,以現代的科技水平,一定能分析出一二三四五六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oppo和vivo快充通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