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ruixuezhaofeng

    德國面積35.7萬平方公里,人口8266萬(2016)。

    該國族群同質,德意志人(日耳曼人)占人口的91%,德國以血統劃分族群,德意志人的“標準”包括父母均為德裔,講德語。

    看似“鐵板一塊”的德華人,同樣有東西南北的差異和特點。二戰後兩個德國分立四十多年,東西兩邊意識形態、價值觀和社會體系截然不同。東部人認為西部人傲慢自大而拜金,後者覺得東部“兄弟”固執懶惰且多疑。而德國北部居民多為路德派新教徒,屬傳統的“普魯士人”,勤勞而有活力,沉默寡言,行事刻板、條理而富有效率,南部以天主教為主,更注重傳統價值觀,富有且講求生活質量,相對而言更隨和,容易相處。

    德華人的嚴謹首先源於歷史——

    1、最早的完整記敘來自羅馬帝國史學家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亞志》:“他們紅髮碧眼,身體健壯,勇猛善戰,喜歡勞作”,代表著一種有別於頹廢羅馬的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日耳曼”是其西部高盧人、南部羅馬人對它的稱呼,為眾多部落的集合體。“德意志”出現於8世紀,表意範圍要小於日耳曼,起初只表示語言,後來代表著一個民族和國家。

    公元9年,3個精銳羅馬軍團被日耳曼部落首領赫爾曼打得落花流水,羅馬自此以萊茵—多瑙河為界不再東進北上,德意志歷史由此開啟。《明鏡》週刊曾有這樣精彩的表述:日耳曼人的高貴形象和英雄氣概早已藉助史詩滲透到德華人心靈深處,並作為金髮碧眼、恪守道德、誓死效忠、才智出眾的標準雅利安人世代受到稱頌。他們沒有被征服進而羅馬化。

    2、公元962年,曾拯救教皇的奧托一世受封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開啟德意志第一帝國,直至1806年。它缺乏國家應有的凝聚力,皇帝無自己的軍隊和中央政府。到18世紀末,所謂的帝國不過是350個諸侯與1000多個小邦國的聯合體,只有“兵營國家”普魯士在等待時機,首相(帝國宰相)俾斯麥認為 “普魯士必須積聚自己的力量並將它掌握在手以待有利時機...當代的重大問題要用鐵和血來解決”!普法戰爭賦予俾斯麥以良機。1871年1月,德意志(第二)帝國在凡爾賽宮宣告成立,德國完成工業革命,建起領先歐洲的社會福利系統、教育制度。19世紀末20世紀初,農業人口降至1/5以下,德國一舉跨入工業國的行列,經濟總量趕上並超過英國。

    3、20世紀德華人經歷了太多的苦難:兩場血腥大戰、短命的魏瑪共和、12年納粹統治、45年東西分裂,1990年10月3日,兩德統一為20世紀的德國曆史畫上句號。他們承擔起二戰的歷史責任,政府在戰後60年裡向猶太受害者和以色列支付了800億美元的賠償,歷屆總統、總理一致以自我批評的態度面對過去。

    文化傳統、名人輩出為國民性奠基、添彩——

    德國文化具有多樣性的特點,不似英、法等國的首都文化中心模式。1871年統一國家建立前,四分五裂的政治體中諸侯割據,相互競爭,形成多個文化中心,包括慕尼黑、杜塞爾多夫、斯圖加特、漢堡、德累斯頓、漢諾威、科隆、柏林、魏瑪等,它們各具獨特的文化風貌。

    德國素以“詩人與思想家的國度”(加上音樂家更完整)定位品牌形象,海涅的妙語與之異曲同工:大陸屬於法國和俄國,海洋屬於英國,無可爭辯,我們佔有思維的天空。長期封建割據、無權力中心和大一統觀念形成類似中國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社會環境,還有德國的教育體制,大學一直實行學術自治,教與學均有自由的空間。

    德華人透過語言、文化和民族來確定國民的認同感,史詩《尼貝龍根之歌》的傳奇、格林童話的奇異、《馬克思和莫里茨》中的搗蛋鬼等都是其中的一部分,另一端是大師級的,歌德堪稱德國文學之父,他在魏瑪與席勒共創藝術家協會,引領光輝燦爛的古典文化。詩人海涅、作家托馬斯·曼和格拉斯是反納粹、反思戰爭的文學旗手。

    世界音樂殿堂的德國之聲同樣瑰麗而神聖,巴赫、亨德爾、海頓(奧地利人)、貝多芬、勃拉姆斯、門德爾松、舒曼、瓦格納、理查·施特勞斯、韋伯等。流淌的音符不分國界,德國與奧地利身處相同的語言文化圈,共享古典和浪漫派音樂的殊榮。

    享譽世界的德國大師級人物還有畫家丟勒、數學家高斯,天文學家開普勒、鉛字印刷術發明家古登堡、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軍事理論家克勞塞韋茨等,德國曾以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等名人肖像為8種紙幣馬克的圖案,讓人感嘆的是除高斯外均非世界級人物。一份德國對世界六大貢獻同樣有趣:愛因斯坦相對論、阿司匹林、音樂傑作、汽車、足球鞋和現代印刷術。

    嚴謹成為德國品牌的第一印記——

    1887年,英國議會透過侮辱性的商標法條款,規定銷往英倫的德國貨必須標明“德國製造”,以有別於身份高貴的英國造,熟料德華人只用15年經濟總量就趕上英國。20世紀至今,其機械、化工、汽車和電子四大產業享譽世界。德國製造具有耐用、可靠、安全和精密等基本特徵。

    德國品牌熠熠發光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德華人將理性嚴謹的民族性格淋漓盡致地融入產業之中,成為其核心價值。它還保有最全面的標準化體系(DIN),全球2/3的機械製造標準根據DIN制定。德華人最具工匠精神,有“手工藝是金飯碗” 的民諺,實科中學(再有培養藍領的普通中學和大學生的高階文理中學)主要培養各種工匠、技師和職員,手工藝師的培訓實習門檻更高更嚴。技術層面的專注、標準、精確、完美、秩序,教育層面的定向,價值層面的理性嚴謹、責任誠信有機結合,塑造出德國品牌的優秀品質與可靠信譽。

    二戰後,德國在一片廢墟上創造出經濟奇蹟,原因在於其堅實的物質基礎,包括工業潛力、教育科研體制、國民綜合素質,還有馬歇爾計劃、幣制改革、政策對路、低水平軍費等因素,更有保持始終的社會市場經濟路徑,它在自由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之間尋求“經濟人道主義的第三條道路”,包含“市場經濟+總體調控+社會保障”的基本內容,以實現“平等、公平、合理”的福利社會,被歷屆政府視為基本國策。

    足球世界盃是德國成長的最好參照物,1954年7月4日,西德隊首次捧杯。1974年本土世界盃冠軍見證了國家的崛起,1990年羅馬之夏的勝利則象徵統一後國家的強大。2006年作為東道主獲得季軍。8年後,它在巴西再登巔峰。2018年俄羅斯德國隊遭遇“滑鐵盧”,恰恰是團隊分裂走向“嚴謹”反面的結果。

    嚴謹深深烙在國民性格的深處——

    德意志民族精神更多地繼承了普魯士精神,推崇勤勉、忠誠、節儉、廉潔、精確、遵紀守法、絕對服從、盡職盡責、忠貞不渝,把榮譽、服從、忠誠和勇敢視為美德。作為一個整體,他們的勤奮、效率、守紀、秩序,令人既欽佩又擔心。

    美國一位史學家寫道:幾個世紀以來,不管是外華人還是德華人自己都認為,德意志人致力於自我約束和良好的秩序,擁有完美的技術技巧,並且對歷史(納粹12年除外)和文化引以為豪,問題是這種執著、技巧和自豪近乎固執、苛求和令人吃驚的傲慢。這與英華人看德華人的觀點驚人一致:高傲自大,盛氣凌人,循規蹈矩,過分認真。而德華人自己則一直扮演著“抑鬱大師”的角色,前總理科爾曾自嘲“德華人不敢笑,以至於想笑之前先要跑到地下室去。”

    早年留學德國的中國國學大師季羨林留下這樣的看法:(他們)非常務實而簡樸,淳樸、老實、忠厚,嚴肅認真,辦事治學的徹底性有口皆碑……政治上不敏感,甚至有些遲鈍。

  • 2 # 子屠龍

    中國的閱兵儀式,不僅華人看了忒自豪,而且老外看了也挺震驚,雄壯激昂不可言喻。

    德華人做事嚴謹,有其歷史文化傳承的原因,也有普魯士精神的影響。那麼,不妨先從歷史文化開始聊起……

    德華人的祖先是古日耳曼人,他們是一群偏好“末日結局”的人群,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北歐,流傳著“諸神黃昏”的神話。你看生存惡劣、神話悲情,肅穆的情懷不會少,嚴謹的品質在萌生。

    歷史繼續往前走,古日耳曼人也開始變化,他們崛起並大遷徙,歐洲出現查理大帝的王國、神聖羅馬帝國……

    總之,日耳曼人分散開來,其中的德意志人集中在中歐一帶。中世紀的德意志人是苦逼的人群,他們被稱為“教皇的奶牛”,被教會剝削的最為厲害。不過沒辦法,德意志分裂為諸多邦國,實力弱小容易被控制,貴族老爺們還能幸福生活,人民卻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這段歷史經歷,對鍛造德意志民族的品性產生重大影響,生活維艱的人們不得不勤勞、不得不嚴謹,否則是活不下來的。因此,中世紀的的宗教改革、農民起義運動,德意志人的地盤向來是重災區。

    中世紀的“三十年戰爭”幾乎毀滅整個德意志,值得慶幸的是東北部的普魯士在混亂裡崛起,為日後建立德國奠定基礎。

    1650年,普魯士把首都從科尼斯堡搬到柏林,當時“三十年戰爭”剛剛打完。普魯士控制著易北河、奧得河流域,公開接納來自法國的宗教難民,獲得大量有資金、有技術的新教徒,邦國經濟大為起色。

    1713年登基的威廉一世,對普魯士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德意志民族的嚴謹民風打下不可磨滅的印記。他號稱“軍人國王”,一方面把整個國家帶入軍國化的軌道,把普魯士軍隊從3.8萬變成8.3萬;另一方面,他組建嚴謹的官僚制度,建立包括中央各部和地方各級的完善行政機構,要求官員服從、盡職、勤政、節儉。

    普魯士的嚴謹會到什麼程度呢?典型的例子是,普魯士軍官認真辯論行軍速度,由每分鐘5步提升到76步的利弊。後來,普魯士排除奧地利,單獨統一整個德意志,建立新生的德國,從此德華人嚴謹出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勇士五年三冠兩亞,但沒有實現三連冠,算開闢了勇士王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