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老舍先生的話劇《茶館》,是中國當代戲劇作品中的經典。這部劇作,創作於20世紀五十年代中期。時至今日,六、七十年都已經過去了,《茶館》還在舞臺上演,受眾依然興致勃勃。

    《茶館》展示的是戊戌變法〔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農曆戊戌年〕、軍閥混戰(清末民初時期到抗戰之間)、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前,共三個時期、近半個世紀的社會風雲變化。

    說到茶館,會想到老舍的《茶館》;那麼,清朝京師的茶館,究竟是怎樣的情況呢?

    清人陳恆慶《諫書稀庵筆記》中的《京師茶館》一節,就是對清朝京師茶館的記述。

    本文即依照陳恆慶的記述成章。

    陳恆慶曾經在京師擔任清廷的官員多年,他對京師社會的觀察十分細緻。

    在陳恆慶的筆記中,他對京師的很多平常生活場景都有記述。很慶幸他的有心,讓我們能夠在百年以後,透過文字,可以穿越回那個時代,見識那時的社會風貌、人情風習。

    話說,清朝京師的通衢大道之中,一定會有好多處茶館。

    為什麼會有這麼些茶館呢?

    其主要原因就是,滿洲人有早上飲茶的習慣。

    旗人早晨起來,盥洗之後,就要飲茶。

    那些富貴的滿洲人,基本上都是在自己的家中飲茶。

    那些家境一般、生活閒散的滿洲人,往往都會聚集到京師的茶館之中飲茶。

    就是因為旗人有早上飲茶的需求,所以,這才催生了京師茶館的興起與繁榮。

    眾所周知,華人最常用的問候語是:

    “吃了沒?”

    清朝京師滿洲人早晨的問候語卻稍有不同,他們早上見面後,一定會問:

    “喝茶不?”

    京師的茶館之中,有茶壺,有茶碗,有點心,還有隨意小吃。一切小的飲食,茶館裡面還是挺齊備的。所以,旗人早晨在茶館,不只是單純飲茶而已,而是還有可配茶的點心和隨意小吃供食用。

    茶館之中,除了飲食之外,還兼著賣點酒。看來,茶館想得還是蠻周到的,茶喝過了,如果高興起來,想喝點小酒,也不用再跑去別處沽酒。

    當日,一般從辰時(早上7點到9點)到巳時(早上9點到11點),都是茶館裡最熱鬧的時候。其間,真可以說是賓客盈門、高朋滿座。這個時候,茶館裡言天說地、高談闊論。

    茶館裡很多街談巷議的話頭,都是很有趣、很好玩、非常值得一聽的。

    那些來茶館的旗人,一般都不會空著手過來,他們大多都有隨身攜帶的物件:

    有提畫眉鳥籠的、有拎白翎(疑為百靈)鳥籠的、有託鸚鵡鳥籠的……各種各樣的鳥兒,都是旗人鳥籠中的愛寵。

    到了茶館之後,提著鳥籠子的旗人們,會把籠子放在案几上,讓各自的鳥兒鳴唱平日教習的各種鳴叫聲音,或者讓鳥兒學說人語。

    有趣的是,鳴唱的鳥兒,鳴唱時,所有會鳴唱的鳥兒就一齊發聲;學語學舌的鳥兒,學語學舌時,所有能夠學語學舌的鳥兒就共同“說話”;真是蔚為大觀。這種場面,還真有些平常大家都喜歡說的“一犬吠而百犬應”的意味。

    鳥兒是非常有靈性的,這一點,眾所周知。

    可是,讓人想不到的是,蟲豸也有靈性。

    到了秋冬之間,去茶館飲茶的旗人中,有一些人會帶著若干個葫蘆前去。

    這個葫蘆,不是神話傳說中神仙身邊的那種寶葫蘆,而是旗人用來裝蟲豸的瓷葫蘆。

    瓷葫蘆裡的蟲豸有蟈蟈、有油胡盧(也做油葫蘆)。

    油葫蘆和蟈蟈有點像,但是,它比蟈蟈稍微大一些(這一說法有誤,是筆記作者弄錯了;經行家指出,筆者才知道,油葫蘆比蟈蟈小。)。油葫蘆與蟈蟈的特別之處,就是它們都能用翅膀發出聲音。一旦一隻蟲豸鳴叫起來,其他蟲豸也會跟著鳴唱起來。

    這些蟲豸和鳥兒,有的是提攜者本人蓄養的;有的則是京城裡的世家大族蓄養的,提攜者為世家大族的僮僕。僮僕們提著鳥兒、蟲兒來到茶館,就是為了向眾人誇耀主人家蓄養的名貴愛寵。

    這種把鳥兒、蟲兒拿來茶館互相誇比的僮僕,京師還有特別的叫法,稱他們為“把扯”。

    “把扯”的專職工作就是侍弄這些鳥兒、蟲兒。

    由此可見,那時候京師裡的滿洲人,富貴人家的日子,都是養尊處優的。他們的日常,就是想方設法娛悅耳目,以消磨時日,來打發光陰。他們的生活,是安然平靜的。

    那個時候,即便是地位較低的滿洲人,都還是能夠每月向朝廷支領錢財糧食,他們的妻子兒女,不用勞作,就可以坐享其成。這些人,不需要務農、不需要從商,整天遊手好閒、無所事事。這種狀況,在清朝的京師之中,可以說是比比皆是。

    除了蟈蟈和油葫蘆之外,蟲豸裡面的蟋蟀,也是那個時候很多人的愛寵。

    一般到了中秋節前後,茶館裡面還會開辦鬥蟋蟀的賭局。

    這種賭局,賭注下得很大,所以,常常會一輸赤貧、一贏鉅富。

    這種賭局,也是官方禁止的。

    鬥蟋蟀開賭時,需要記賬。為了規避律令的制裁,賬簿上通常不敢寫錢數,而是寫著月餅幾斤。比如,某人與某人對局,輸贏月餅多少斤。實際結賬時,按上等月餅的價格來計算錢數的多少。

    世家大族,都有自己照顧蟋蟀的“把扯”。

    鬥蟋蟀時,也是這些“把扯”出面主持。

    裝蟋蟀的盆子,也是十分講究的。

    清朝初期趙文玉所做的蟋蟀盆,是公認的上品,一隻價值十兩銀子。

    蟋蟀的養法,也很精細。

    一般,要把蟋蟀放在庭院之中,到了中午,Sunny太強烈的時候,就用蝦鬚小簾將蟋蟀盆遮蓋起來。這種蝦鬚小簾的好處,就是既可以為蟋蟀遮陽,又可以透過縫隙,讓蟋蟀稍稍接觸Sunny與和風。這樣,養出來的蟋蟀才會體格強健。

    鬥蟋蟀,也是很有門道的。

    那個時候,就已經有重量級的概念了。

    所謂的重量級,其實和今天拳擊運動中的重量級類似。

    看來,華人在清朝時,就已經很先進了。

    至少,大清王朝,在鬥蟋蟀時,就已經很先進了。

    鬥蟋蟀,是要分重量級的;所以,不是所有蟋蟀,不分大小地亂鬥。

    鬥蟋蟀之前,先要把參加戰鬥的蟋蟀用小戥[děng]子稱一下,體重相等、也就是一個重量級的蟋蟀,才可以相互戰鬥。

    所謂小戥子,也就是用小銅點做刻度標記的微型秤,用來稱貴重物品,如金、銀、藥品等,最大單位是兩。

    養蟋蟀的世家大族,一年養蟋蟀的費用、鬥蟋蟀的賭資,全部加起來,要用一千兩銀子上下。

    說到這裡,順便提一提,滿洲人家還有養金魚的愛好與習慣。

    當然,金魚的飼養看護,也會另有“把扯”。

    這些金魚,也是很費錢財的,一尾帶絨球的紅金魚、一尾純藍色的金魚,一般都需要五六兩銀子。

    當日滿洲人的生活,很是悠閒,有閒散的時間,可以進茶館飲茶,可以鬥鳥、鬥蟲。

    想一想,把有用的錢財,花在養一些沒有用的東西上,而且花費不菲。

    由此可以想見,當時京師滿洲人的生活,是多麼地優裕啊!

    這裡,再補充一下文中的相關資料。

    蟈蟈、蟋蟀、油葫蘆被稱為三大鳴蟲。

    蟈蟈,別名很多,如哥哥、蛞蛞、蚰子等,體格較大,外形與蝗蟲相像,身體草綠色,觸角細長。雄蟲的前翅互相摩擦,能發出“括括括”的聲音,叫聲清脆洪亮,深受鳴蟲愛好者喜愛。從觀賞角度對蟈蟈按體色分類,可分為綠蟈蟈、黑蟈蟈、山青蟈蟈、草白蟈蟈、異色蟈蟈。按產地對蟈蟈分類,可分為北蟈蟈與南蟈蟈兩大類,北蟈蟈優於南蟈蟈;北蟈蟈又分為京蟈蟈、冀蟈蟈、晉蟈蟈、魯蟈蟈;京蟈蟈又叫燕蟈蟈,燕蟈蟈最有名的是安子溝的大山蟈蟈,以產黑色大鐵蟈蟈著稱。主要食物是瓜果、豆類、菜葉、螞蚱等,人們一般會用小竹籠飼養觀賞。蟈蟈作為欣賞娛樂昆蟲在中國已有悠久歷史,如在古易州(今河北省易縣)就有幾百年編籠捕蟈蟈的歷史。

    油葫蘆,又名結縷黃、油壺魯,由於其全身油光鋥亮,就象剛從油瓶中撈出似的,又因其鳴聲好像油從葫蘆裡傾注出來的聲音,還因為它的成蟲愛吃各種油脂植物,如花生、大豆、芝麻等,所以得名油葫。油葫蘆在中國分佈極廣,幾乎各省都有。油葫蘆的品種較多,常見的品種有體色偏黑的“黑葫蘆”;體色偏棕的“紅油葫蘆”。有一種稱“琵琶翅”的,翅長,末端鈍圓,可蓋過尾須的1/3,其鳴聲洪亮;有一種翅翼很薄而透明的,稱“玻璃翅”或“薄翅”,鳴叫的聲音較低而發飄;有一種稱為“長翼”的,翅長但端部不寬,聲音一般是中音。油葫蘆頭部額高著稱為“壽星頭”;頭圓而寬者稱為“蒜頭”;頭渾圓者稱為“珠頭”。三者中以“壽星頭”為貴。油葫蘆的鳴聲,其音節大致有兩類:有一類的鳴聲如“居---、優、優、優”,像是油從葫蘆中傾注出來的聲音,是名副其實的油葫蘆,此為佳品;另一類鳴聲如“吉、吉、吉”,則屬較次者。

    蟋蟀,亦稱促織,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秋蟲、鬥雞、趨織、地喇叭、灶雞子、孫旺,土蜇;“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齧食植物莖葉、種實和根部,是農業害蟲;也是古代和現代玩斗的物件,養、鬥蟋蟀從唐朝天寶年間開始,興於宋,盛於明清。蟋蟀多數中小型,少數大型,多呈圓桶狀,體色變化較大,多為黃褐色至黑褐色,或為綠色、黃色等;體色均一者較少,多數為雜色。蟋蟀的觸角為絲狀,遠長於體長;有的蟋蟀大顎發達,強於咬鬥;後腿粗壯。雄蟲前翅舉起,左右摩擦,發出音調。翅膀有明顯凹凸花紋的是雄的,翅紋平直的是雌的。

    (全文結束)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機油容易變質的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