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採取什麼樣的外交政策,是這個國家自主決定的。
只要沒有直接損害到第三方利益,就算不喜歡這個政策,在如今的國際法背景下,基本上也沒辦法做出強硬的反應。
看到烏克蘭改變了對外政策,就使用超乎尋常的強硬手段來阻止自己利益受損。
這起事件不僅讓俄羅斯明顯有違反國際法的問題,同時也違反了1997年和烏克蘭簽署的和平條約。
也就是說,此事不僅和烏克蘭關係出現了不可挽回的裂痕,也讓俄羅斯在國際社會處於不利地位。
1997年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和烏克蘭總統庫奇馬簽署了兩國友好條約,俄羅斯明確承認克里米亞屬於俄羅斯,俄羅斯要租用克里米亞的塞瓦斯托波爾作為俄羅斯黑海艦隊的軍港。
但是克里米亞事件完全推翻了這個國家間的條約,把克里米亞據為己有。
俄方認為——
烏克蘭可能很快就要加入北約和歐盟,北約的軍隊可能很快就會部署在俄羅斯邊境,所以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用強力維護俄羅斯利益。
其實烏克蘭當時只是把親俄的亞努科維奇總統趕到莫斯科而已,畢竟亞努科維奇本來也有問題,國內治理不好,只會看俄羅斯臉色,最終導致下臺是符合邏輯的。
此後的烏克蘭政府的外交政策的改變並不一定意味著要和俄羅斯決裂,或者立刻成為北約和歐盟成員。
畢竟當時烏克蘭內部俄羅斯勢力也不小,理性的烏克蘭人不會輕易倒向一邊。俄羅斯在其中完全由可以操作的空間。
而不必要非要用奪取克里米亞的方式來處理和烏克蘭新政府的關係。
因此一個簡單的結論是——
俄羅斯應該在這起事件中反思自己做事的問題,避免類似的過度應激反應可能給未來俄羅斯和外部世界的關係,帶來類似的損害。
當然歷史不能假設,只是覺得回頭再看的話,俄羅斯會不會有另外的選擇餘地呢?
一國採取什麼樣的外交政策,是這個國家自主決定的。
只要沒有直接損害到第三方利益,就算不喜歡這個政策,在如今的國際法背景下,基本上也沒辦法做出強硬的反應。
俄羅斯則比較特殊。看到烏克蘭改變了對外政策,就使用超乎尋常的強硬手段來阻止自己利益受損。
這就是克里米亞事件爆發的原因。這起事件不僅讓俄羅斯明顯有違反國際法的問題,同時也違反了1997年和烏克蘭簽署的和平條約。
也就是說,此事不僅和烏克蘭關係出現了不可挽回的裂痕,也讓俄羅斯在國際社會處於不利地位。
1997年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和烏克蘭總統庫奇馬簽署了兩國友好條約,俄羅斯明確承認克里米亞屬於俄羅斯,俄羅斯要租用克里米亞的塞瓦斯托波爾作為俄羅斯黑海艦隊的軍港。
但是克里米亞事件完全推翻了這個國家間的條約,把克里米亞據為己有。
之所以俄羅斯反應這麼激烈,就是出於對烏克蘭外交政策走向的判斷過於嚴重。俄方認為——
烏克蘭可能很快就要加入北約和歐盟,北約的軍隊可能很快就會部署在俄羅斯邊境,所以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用強力維護俄羅斯利益。
其實烏克蘭當時只是把親俄的亞努科維奇總統趕到莫斯科而已,畢竟亞努科維奇本來也有問題,國內治理不好,只會看俄羅斯臉色,最終導致下臺是符合邏輯的。
此後的烏克蘭政府的外交政策的改變並不一定意味著要和俄羅斯決裂,或者立刻成為北約和歐盟成員。
俄羅斯把問題想得太嚴重,弄出了克里米亞問題,反而讓烏克蘭下定決心和西方結盟。畢竟當時烏克蘭內部俄羅斯勢力也不小,理性的烏克蘭人不會輕易倒向一邊。俄羅斯在其中完全由可以操作的空間。
而不必要非要用奪取克里米亞的方式來處理和烏克蘭新政府的關係。
因此一個簡單的結論是——
俄羅斯應該在這起事件中反思自己做事的問題,避免類似的過度應激反應可能給未來俄羅斯和外部世界的關係,帶來類似的損害。
當然歷史不能假設,只是覺得回頭再看的話,俄羅斯會不會有另外的選擇餘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