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議論、抒情
1.記敘:記敘人物的經歷或事情的發生、發展、變化過程。例如:"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陸游《書憤》用敘述的方式寫自己親臨抗金前線的值得紀念的往事。)
2.描寫: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對人物、事件、環境所作的具體描繪和刻畫。例如: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詩歌從水中月景寫起,生動地描寫了白鷺曲著身子,恬靜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灘,船尾大魚躍出水面而發出撥剌的響聲,一動一靜構成了江上月夜寧靜的美景。
3.議論:對人和事物的好壞、是非、價值、特點、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見。例如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詩的後兩句,點出喜愛菊花的原因和對菊花歷盡風霜而後凋的堅貞品格的讚美。
4.抒情:表達作者強烈的愛憎、好惡、喜怒、哀樂等主觀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間接抒情,具體的抒情手法有:
①借景或借物抒情。作者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透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微草等等,都是詩人常常藉以抒情的物件。如白居易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作者借"原上草"的頑強抗爭,盡情發出對自然規律不可抗拒的感嘆。
②寓情於景(或物),情景交融。這種方式將感情融會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比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來抒發感情,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比如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景之中包含著對春雨的"喜悅"之情;"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則借景表達了詩人對國家的憂慮和對家人的思念之情。另如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張先的"雲破月來花弄影"等等,都是情景交融的典範。以上兩種抒情方式均屬間接抒情。
③直接抒情。也稱直抒胸臆,是一種不要任何"附著物",而由作者直接對有關人物、事件等表明愛憎態度的一種抒情方式。比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結尾:"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就直截了當地抒發了詩人甘願為天下貧寒的知識分子的幸福而犧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再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全詩以慷慨悲涼的調子,直接透過登幽州臺表達了詩人功業難就、空懷壯志的悲憤和失意苦悶的情懷。
④託物言志。託物言志就是透過對物品的描寫和敘述,表達自己的志向和意願。託物言志的寫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擬人、象徵等。比如李商隱《蟬》:"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這首詩借詠蟬以喻自身的高潔。前四句聞蟬而興,重在詠蟬;寫蟬餐風飲露,居高畫質雅,然而聲嘶力竭地鳴叫,卻難求一飽。後四句直抒己意,他鄉薄宦,梗枝漂流,故園荒蕪,何不歸去。因而聞蟬以自警,同病相憐。
⑤託物寓理。一般是哲理詩,如朱熹的《觀書有感》(其一):"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⑥用典抒情達意。即在詩歌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古詩很講究用典,這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練,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比如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成功地運用了五個典故:孫權、劉裕、劉義隆、佛狸、謙頗。這些典故都是京口這地方的歷史掌故,詩人藉助這些歷史事實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⑦敘事抒情。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⑧借古諷今。如戎昱《詠史》:"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社稷依明主,安危託婦人。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這是一首借古諷今的政治諷刺詩。唐代自安史亂後,朝政混亂,國力削弱,藩鎮割據,邊患十分嚴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邊境各族人民倍受禍害。因此詩人對朝廷執行屈辱的和親政策,以為國恥,痛心疾首。這首諷喻詩,寫得激憤痛切,直截了當,一針見血。
還要注意賦比興是詩歌的表現手法,而不是表達方式……
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議論、抒情
1.記敘:記敘人物的經歷或事情的發生、發展、變化過程。例如:"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陸游《書憤》用敘述的方式寫自己親臨抗金前線的值得紀念的往事。)
2.描寫: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對人物、事件、環境所作的具體描繪和刻畫。例如: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詩歌從水中月景寫起,生動地描寫了白鷺曲著身子,恬靜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灘,船尾大魚躍出水面而發出撥剌的響聲,一動一靜構成了江上月夜寧靜的美景。
3.議論:對人和事物的好壞、是非、價值、特點、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見。例如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詩的後兩句,點出喜愛菊花的原因和對菊花歷盡風霜而後凋的堅貞品格的讚美。
4.抒情:表達作者強烈的愛憎、好惡、喜怒、哀樂等主觀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間接抒情,具體的抒情手法有:
①借景或借物抒情。作者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透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微草等等,都是詩人常常藉以抒情的物件。如白居易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作者借"原上草"的頑強抗爭,盡情發出對自然規律不可抗拒的感嘆。
②寓情於景(或物),情景交融。這種方式將感情融會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比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來抒發感情,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比如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景之中包含著對春雨的"喜悅"之情;"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則借景表達了詩人對國家的憂慮和對家人的思念之情。另如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張先的"雲破月來花弄影"等等,都是情景交融的典範。以上兩種抒情方式均屬間接抒情。
③直接抒情。也稱直抒胸臆,是一種不要任何"附著物",而由作者直接對有關人物、事件等表明愛憎態度的一種抒情方式。比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結尾:"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就直截了當地抒發了詩人甘願為天下貧寒的知識分子的幸福而犧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再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全詩以慷慨悲涼的調子,直接透過登幽州臺表達了詩人功業難就、空懷壯志的悲憤和失意苦悶的情懷。
④託物言志。託物言志就是透過對物品的描寫和敘述,表達自己的志向和意願。託物言志的寫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擬人、象徵等。比如李商隱《蟬》:"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這首詩借詠蟬以喻自身的高潔。前四句聞蟬而興,重在詠蟬;寫蟬餐風飲露,居高畫質雅,然而聲嘶力竭地鳴叫,卻難求一飽。後四句直抒己意,他鄉薄宦,梗枝漂流,故園荒蕪,何不歸去。因而聞蟬以自警,同病相憐。
⑤託物寓理。一般是哲理詩,如朱熹的《觀書有感》(其一):"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⑥用典抒情達意。即在詩歌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古詩很講究用典,這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練,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比如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成功地運用了五個典故:孫權、劉裕、劉義隆、佛狸、謙頗。這些典故都是京口這地方的歷史掌故,詩人藉助這些歷史事實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⑦敘事抒情。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⑧借古諷今。如戎昱《詠史》:"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社稷依明主,安危託婦人。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這是一首借古諷今的政治諷刺詩。唐代自安史亂後,朝政混亂,國力削弱,藩鎮割據,邊患十分嚴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邊境各族人民倍受禍害。因此詩人對朝廷執行屈辱的和親政策,以為國恥,痛心疾首。這首諷喻詩,寫得激憤痛切,直截了當,一針見血。
還要注意賦比興是詩歌的表現手法,而不是表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