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薩音心語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除了祭祖和掃墓,品嚐美食緬懷先輩感受傳統節日的人氣息也是一大特色。

    青團

    青團是清明節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南方自古就有吃青團的習慣。青色,用艾草的汁拌進糯米粉裡,再包裹進豆沙餡兒或者蓮蓉(也有一些地區包裹鹹味的餡),不甜不膩,帶有清淡卻悠長的青草香氣,味道青澀卻也又帶點憂傷。

    青團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肥而不腴,是一款天然綠色的健康小吃。蒸熟以後綠綠的鬆軟的皮兒,豆沙餡心甜而不膩,帶有清淡艾草香氣,香糯可口。

    ·

    子錐饃

    “子推饃”,又稱老饃饃,類似古代武將的頭盔,重約250—500克。裡面包雞蛋或紅棗,上面有頂子。頂子四周貼面花。面花是麵塑的小饃,形狀有燕、蟲、蛇、兔或文房四寶。圓形的“子推饃”是專給男人們享用的。已婚婦女吃條形的“梭子饃”,未婚姑娘則吃“抓髻饃”。孩子們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專給男孩子吃,也最受他們喜歡。

    艾粄

    艾粄是清明時節南方地區的傳統糕點,屬於客家美食。在客家語中,“粄”是泛指以大米為原料製成的糕點。因為加入了艾草,所以稱為艾粄。

    用粘米粉、糯米粉、艾草等做成,同時也包裹有肉餡或者糖餡。艾粄相比江南的青團,裡面的餡料稍微豐富一些。

    暖菇包

    福建泰寧縣民間每年在傳統的“春社”這一天,農村家家戶戶大做暖菇包,以敬土地神,祈求五穀豐登。這天遠近的親朋好友都相互往來品嚐,這種習俗流傳至今。

    暖菇包的皮,由暖菇摻和在普通粳米的米漿裡製作成。暖菇,初春生長於田野間。

    餡料一般有兩種,一種是菜餡,通常是由臘肉、春筍、香菇等混炒組成;另一種是甜餡,主要原料是紅米豆、紅糖。在形狀上,菜餡做成長形,甜餡的做成圓形,以便區分。

    暖菇包剛出鍋的最好吃,白裡透綠,油軟滑潤,清香撲鼻,誘人嘴饞。如果呷一口醇香爽口的米酒,吃一個味道鮮美的暖菇包,哪更別有一番風味在心頭。

    饊子

    中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麵為主料。在少數民族地區,饊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尤以維吾爾族、東鄉族和納西族以及寧夏回族的饊子最為有名。

    蒿子粑粑

    蒿子粑粑是皖南一帶的小吃,因其色調而得名。用艾草的汁拌進按比例配好的糯米/粘米/麵粉裡,手工揉勻,再根據各人喜好包裹進鹹肉煎制而成。

    蒿子名叫蒿草,屬草本植物,俗名粑蒿,葉面呈綠色,葉底微白帶絨毛。入春後,生長於低崗野地,採擷後搗碎,浸泡,去汁,揪幹,然後用糯米粉加水拌和,也可加進臘肉等佐料,做成圓粑粑。可用蒸籠蒸,也可用平鍋焊,熱吃冷食均可。

    子福

    山西、陝西等省漢族食品。麵粉包上棗、豆、核桃等,外層放一雞蛋,周圍盤上面蛇,用蒸籠蒸熟即可。原用於清明節上墳祭祖,祈求子孫有福。祭墳時用一個大子福,祭完後全家分吃。孃家每年都要給出嫁的女兒送一個子福。女兒初嫁的第一個清明節,孃家要特製一對子福送給女兒女婿,女兒便抱著子福到婆家祭祖、認祖宗。現已成節日食品。

    清明飯

    每逢清明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從野外採集各種供食用的青草藥,用來製作清明叛。常用的草藥有艾草、麻葉、雞矢藤、清明菜(白公翁)、薺菜、枸杞葉等。將需用草藥洗淨、去梗、煮熟,拌在預先浸透濾乾的糯米(加適量大米)中,用碓皿番成飯糰,添進紅糖搓勻,製成飯塊蒸熟即成。

    清明時節正是春花浪漫的季節,中國不同地區的人們依照著古人留下來的食譜,將各種野草新增到食物中,感受著大自然的饋贈。

    清明時節,祭祖、踏春。不妨在家跟著長輩學一學做清明傳統食物,讓這一份承載著故事的食物繼續傳承下去,或許哪一天,你會做著小吃,給下一輩講故事。

  • 2 # 海角守望者

    潮汕地區清明節的美食之多可能讓外人意想不到。清明節與祭祀是分不開的,祭祀活動就需要各種各樣的食品,那麼除了"三牲"之外,潮汕人創造了許多有特色的食品。這也難怪,因為潮汕人本身對於清明節就非常重視,那麼從外在的表現形式看,也就在於祭品是否豐富多彩?而祭品的豐富多彩也使潮汕人食福不淺。

    首先清明節離不開樸籽粿。這種粿品的由來有一段傳說。據傳當年元兵於清明前進入潮汕,先民只能四處躲藏,因為山上沒有糧食,而潮汕地區又盛產樸籽樹,於是只能採樹葉樹籽充飢,後人為紀念祖先之艱辛,會在清明節蒸制“樸籽粿”祭拜,故潮汕有“清明食葉”的民諺。

    樸籽粿現在也成為日常市場的粿品之一,樸籽有一定的藥用功能,有祛火清毒之功效。樸籽粿外表青翠且帶有一股清香,已成為日常的美食。

    另外一個習慣就是要吃薄餅。這個習俗應該是傳自閩南。也來自一個傳說,跟鄭成功之子鄭經有關係。清康熙十四年鄭經率兵圍攻閩南的漳州城,圍城數月導致城中百姓屍橫遍野,存活者便用草蓆裹屍掩埋。漳州百姓為悼念死難親友,特做薄餅祭奠。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沿海福建和潮汕都曾經受到鄭成功和他兒子鄭經部隊的攻打,甚至潮汕地區的鷗汀曾經被屠城。所以,對於鄭成功父子並沒有留下非常好的印象。

    卷薄餅餡料可鹹可甜,鹹餡用一般選用豆芽、韭菜拌入雞肉或豬肉絲等,它原來就是春捲的雛形。甜餡料用白糖加工製成的酥脆薄糖片或再加入瓜冊絲、芝麻等佐料,甜餡的捲餅後來又進一步演變成為潮汕著名的一種小吃叫"糖蔥薄餅"。

    清明節這一天福建和臺灣地區都有吃“潤餅”的習俗。其實,潤餅與潮汕地區的捲餅應該是同宗同源的。潤餅的餅皮製作與潮汕“糖蔥薄餅”的餅皮一樣,用麵粉和水攪打成麵糰,抓一團面在手中,在燒燙的平鍋上輕輕一拭,沾上的麵糊就變成薄如紙的餅皮,閩南人叫“擦潤餅”。

    潤餅的餡料與潮汕地區鹹捲餅的餡料也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對於當年的情況來說,只要有肉有蔬菜卷在一起,它都是美食,而至今,不管是日本菜裡面的,還是肯德基裡面的捲餅,其實都差不了多少,正所謂"百變不離其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ed顯示屏不用u盤的怎麼改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