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127860779135
-
2 # 使用者2008204498042
念dī1、在粵語中,表數量,若干:畀~錢佢(給他些錢)。2、吳語方言,同“點”:畀伊~銅鈿(給他些錢)。3、方言,少許;一點(大致有個確定數量):落~胡椒粉(灑點胡椒麵)。見《簡明香港方言詞典》。4、韓文吏讀字。
念dī1、在粵語中,表數量,若干:畀~錢佢(給他些錢)。2、吳語方言,同“點”:畀伊~銅鈿(給他些錢)。3、方言,少許;一點(大致有個確定數量):落~胡椒粉(灑點胡椒麵)。見《簡明香港方言詞典》。4、韓文吏讀字。
“翦”字普通話讀“jiǎn”,粵語讀“zin2”。皆同“剪”的讀音。
該字從古至今有十四個字義。
一、初生的羽毛。東漢-許慎《說文·羽部》 “翦,羽生也。”清-段玉裁注:“羽初生如前齊也。前,古之翦字,今之歬字。”
二、箭羽。東漢-許慎《說文·羽部》 “翦,矢羽。”
三、剪得齊整。戰國-儒家《爾雅·釋言》 “翦,齊也。”戰國-儒家《爾雅·釋器》 “金鏃翦羽謂之鍭,骨鏃不翦羽謂之志。”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羽部》 “翦者前也。前者,斷齊也。鍭矢,其前羽,短之,使前重;志矢,不前羽,較長。”
四、割截,殺戮。宋-陳彭年、丘雍《大宋重修廣韻》 “翦,截也。殺也。”西漢-戴聖《禮記·文王世子》 “公族無宮刑,不翦其類也。”東漢-鄭玄注:“翦,割截也。”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 “下官既為議臣,依禮而言。不合聖心,俘翦唯命”。
五、殲滅。春秋-奚斯《詩經·魯頌·閟宮》 “居岐之陽,實始翦商”。東漢-鄭玄注:“翦,斷也。”戰國-道家《呂氏春秋·制樂》 “此文王之所以止妖翦殃也。”東漢-高誘注:“翦,除。”西晉-陳壽《三國志·吳志·陸遜傳》 “共翦此虜,止報所受。”
六、削減。戰國-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二年》 “其翦以賜諸侯,使臣妾之。”西晉-杜預注:翦,削也。戰國-左丘明《左傳·哀公十一年》 “悼子亡,衙人翦夏戊。”西晉-杜預注:“翦,削其爵邑。”
七、修剪。春秋-儒家《儀禮·士虞禮》 “沐浴櫛騷翦。”東漢-鄭玄注:“今文曰:‘沐浴騷翦’,或為‘蚤揃’。”
八、攔截。宋元時期《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 “我雖是個翦徑的出身,卻也曉得冤各有頭,債各有主。”
九、盡、全。戰國-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二年》 “敝邑之眾,夫婦男女,不皇啟處,以相救也。翦焉傾覆,無所控告。”西晉-杜預注:“翦,盡也。”南北朝-蕭統《昭明文選·張衛<西京賦>》“錫用此土而翦諸鶉首。”唐-李善注:“翦,盡也。”
十、勤勞。戰國-儒家《爾雅·釋詁一》 “翦,勤也。”
十一、淺淡之色。春秋-儒家《儀禮·既夕禮》 “加茵用疏布,緇翦有幅,亦縮二橫三。”東漢-鄭玄注:“翦,淺也。”唐-賈公彥疏:“謂染為淺緇之色。”
十二、揮動。元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十一回 “林沖把朴刀桿翦了一下,驀地跳將出來。”
十三、同“箭”。《集韻·線韻》 “箭,《說文》‘矢也’。或作翦。”
十四、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