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192228603654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陶淵明這句詩大家非常熟悉,但是,你所不知道的是,這句詩原來的面貌並不是我們如今所見的樣子。關於這個問題,部分人認為這是“異文”現象,兩種版本同時存在流傳。但是我們翻閱蕭統———第一位陶集編者編選的《昭明文選》會發現,那裡面的詩是

    採菊東籬下,悠然望南山。

    《昭明文選》是如今所知的最早著錄這首詩的文集,包括日本的《唐抄文選集註》殘卷,南韓章奎閣本《文選》都是“望”字。後代的如歐陽詢撰《藝文類聚》,白居易所作《效陶潛體詩》(“時傾一壺酒,坐望東南山”一句)同理。

    再如元陶宗儀的《說郛》中言:

    (蘇東坡)題《飲酒》詩後: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因採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正有妙處。近歲俗本皆作“望南山”,則此一篇神氣多索然矣。

    劃重點!蘇軾說:“近歲俗本皆作‘望南山’”!說明至晚在蘇軾那個時代,大家都是念“望南山”的啊,包括你們去讀稍早前李白的,王維的從陶淵明這首詩中引化出來的詩句,大家都是在用“望”這個字,所以所謂的“異文”說還有待商榷,當然之後很多選集確實都有“見”字。

    再來看蘇軾同學怎麼做的(我也很愛蘇軾!絕對沒有嫌棄他的意思!)

    上面蘇軾講完“索然矣“之後繼續說道:

    古人用意深微,而俗士率然妄以意改,此最可疾。

    喵喵喵?俗士?妄以意改?可疾?

    然後東坡丟擲韋應物的詩句對白居易的“望”字進行反駁:

    無識者以“見”為“望”,白樂天效淵明詩有云:“時傾一樽酒,坐望東南山。”則流俗之失久矣。惟韋蘇州《答長安丞裴說》詩云:“採菊露未晞,舉頭見秋山。”乃真得淵明詩意。

    蘇東坡這個韋應物的例子舉得非常不錯。但是,but!

    人家韋應物還有“坐望還山雲”,“出門望故山”這樣的句子嘞?還有標明瞭是“效陶體”的“玩月愛佳夕,望山屬清朝”(《灃上西齋寄諸友》)嘞?沒錯,他都無視了……

    另,晁補之《雞肋集》這樣子寫道:

    (東坡)雲:陶淵明意不在詩,詩以寄其意耳。‘採菊東籬下,悠然望南山’,則既採菊,又望山,意盡於此,無餘蘊矣,非淵明意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則本自採菊,無意望山,適舉首而見之,故悠然忘情,趣閒而心遠。此未可於文字精粗間求之,以比碔砆美玉不類。

    陶淵明:.......

    “望”字擁躉者:.........

    雖然吧,我也覺得“見”字確實比“望”字好很多,但是你也不用這麼打壓“望”字吧。“無識者”“俗士”“俗本”“珷玞(像玉一樣的石頭)”,人家支援“望”做錯了什麼……文化人就是文化人。

    注意一下,這個“俗”字的嚴厲程度比我們想的要重,其詩《於潛僧綠筠軒》雲:

    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人俗無可醫。

    。。。

    大文豪蘇軾都這麼力倡了,釋惠洪,葛立方,胡仔,陸游等人紛起,響應如潮,褒“見”貶“望”漸漸成了陶詩闡釋的主流話語。

    當然,“見”字版本能流傳至今,確實有它的獨特過人之處。

    可是我們不得不承認,蘇軾大人不講版本,不提供材料,不介以校勘學,而是“根據意識形態做出了取捨”(田曉菲語),“採用直覺體悟的思維方式,充分調動個人的藝術想象”(這句話看得我莫名笑出聲),“堅稱”(田曉菲語)“見”是陶淵明本人採取的字眼。

    噗。

    就因為這一!個!字!就因為這一!個!字!蘇軾大人就這麼辛苦折騰,到處反覆重申“見”字的“境以意會”,就因為這樣陶淵明“與蘇軾想象中的詩人個性更為接近”,而且還成功了???

    這難道都不能算是槓精(褒義詞)嗎?!!

    還是我對“槓精”這個詞有什麼誤解?

    參考文獻:

    ① 周曉琳《“悠然望南山”與“悠然見南山”——陶淵明詩歌經典化中的“蘇軾效應”》2013

    ② 範子燁《“悠然望南山”:一句陶詩文字的證據鏈》 2012

    ④ 徐復《“望南山”確解》 2006

    P.S. 以下為原答案。

    原答案錯誤:“見”一字並非蘇軾親手動筆所改,應該是蘇軾的倡導,抱歉。

    提名大文豪蘇軾同學。

    人家陶淵明原來好好的

    “採菊東籬下,悠然望南山。”

    蘇軾大大為了滿足自己心裡對陶淵明的美好人設幻想,硬要改成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

    關鍵是現在看到的版本都是他老人家改過後的版本,很成功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玩看門狗1時,怎麼都進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