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adazhu1

    釋義:書籍多得像海洋一般,什麼方面的都有,以人的精力,不能全部都讀到,只是要找那些想要學習的來讀。

    出處:出自北宋蘇軾的《又答王庠書》。

    原文節選:

    實無捷徑必得之術。但如君高才強力,積學數年,自有可得之道,而其實皆命也。但卑意欲少年為學者,每一書皆作數過盡之。

    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興亡治亂、聖賢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餘念。又別作一次,求事蹟故實典章文物之類,亦如之。

    白話譯文:

    實際上這是沒有用的,學習是沒有捷徑可走的。但像你這樣才高八斗,年富力強,努力地學習幾年,自然會有所領悟,有所收穫的,其實這是學習的必經之路。我的意思是希望你能成為學者,每本書都讀完幾次。

    書籍多得像海洋一般,什麼方面的都有,以人的精力,不能全部都讀到,只是要找那些想要學習的來讀。所以希望你每次作一次計劃,就像想知道古今的興亡、聖賢的作為,專門地學習這一方面,不要有其他的想法。下一次又作一次計劃,找典故、典章一類的書,都是像這樣。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蘇軾對王庠少年喪父,哀憤深切,閉戶苦讀,遂精通經史百家,頗多讚譽,曾稱他“筆力有餘,出語不凡。”然而卻多所教誨。本文是回答王庠問學的一封書信。蘇軾的文學思想是文、道並重。他推崇韓愈和歐陽修對古文的貢獻,都是兼從文、道兩方面著眼的。

    但是蘇軾的文道觀在北宋具有很大的獨特性。首先,蘇軾認為文章的藝術具有獨立的價值,如“精金美玉,文章並不僅僅是載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現功能便是人類精神活動的一種高階形態。

    其次,蘇軾心目中的“道”不限於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規律。所以蘇軾主張文章應像客觀世界一樣,文理自然,姿態橫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沉積岩的結構和構造及其與形成過程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