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浩漢防務論壇
-
2 # 魔傑725
因為作為第4代戰機,會以20型號命名。殲10就是最早三代機專案就以10型號命名,以此類推後面的三代機都是10+。
-
3 # 國平軍史
國內海空軍有先進的殲10、殲11、殲15、殲16、殲20等戰鬥機,其中,是殲15是艦載戰鬥機,隸屬於海軍航空兵序列。
殲12,是國內曾經研發的輕型戰鬥機,由於過份強調近戰空中拼刺刀的大無畏精神,違背了戰鬥機研發的客觀規律,所以能減重儘量不增重,搞出了幾架原型機,重量只有3噸有餘,尚不足4噸,是世界上最輕的噴氣式戰鬥機。
因為機上沒有雷達,所以是近視眼;又因為燃油有限,所以航程近,飛不遠,屬於短腿先生,滯空時間非常短,不具備什麼作戰能力。
當年,有幾架殲12原形機上京,向軍委領導進行了飛行表演,被某帥稱為“空中李向陽”,但就是提出設計指標的空軍,自己都看不上眼,導致專案不了了之。
至於殲13,以及殲14,個人相信沒有在研專案,也沒有軍方內部在研編號,而是直接挑過,進入了殲15。
有時,漢語的使用,非常講究語意和語境,究竟為什麼沒有編號,殲13、殲14,讀者讀一下就知道了,原因你懂的。
殲17、殲18、殲19,個人相信軍方內部有此編號,也曾有在研專案,其中就包括國外鼓吹的垂直起降艦載戰鬥機專案殲18,但限於技術原因、技術儲備等,有難以跨越的鴻溝,最終專案都不得不下馬。
正因為有殲17、殲18、殲19在研擁有正式編號的戰鬥機,但由於技術等原因,最終專案都落馬了,所以就有了按序號排列,已研發成功並正式服役的殲20隱身戰鬥機。
-
4 # 炎黃軍武
中國的戰鬥機編號,一句話,從1開始依次遞增,每一個編號都會對應一個具體的機型,如果有空缺,往往是兩種原因:
要麼是人皆有之的某種“避諱”,要麼是型號還未定型就下馬,不為公眾所知。
目前已知的戰鬥機型號,從1到16是這樣:
1(殲教-1,特例)
2(計劃仿造米格-15,未量產)
3(空號,避諱)
4(空號,避諱)
5(殲-5,仿自米格-17)
6(殲-6,仿自米格-19)
7(殲-7,仿自米格-21)
8(殲-8,第一款獨立自主的型號)
9(殲-8方案的備份,後下馬)
10(殲-10,第一款自研三代機)
11(殲-11,仿自蘇-27)
12(殲-12,世界最小超音速戰鬥機,後下馬)
13(空號,避諱;網傳所謂“殲-13”的型號,曾真實存在,但未編號)
14(空號,避諱)
15(殲-15,基於T-10S)
16(殲-16,基於蘇-30MKK)
好了到這暫停一下,很明顯,咱國家的戰鬥機型號,除各國空軍多少都有的“避諱”之外,似乎沒有特別的規律,截擊機、戰鬥機、戰鬥轟炸機甚至艦載機都放在一塊兒,挨個往下排就是了。
2011年殲-20橫空出世,震驚世人,那麼20之前的17、18、19都哪去了呢?
是空號嗎,很多人並不相信。
於是網路上的“殲-17”、“殲-18”、“殲-19”訊息就滿天飛,有說是單發輕型四代機,有說是垂直起降戰鬥機,還有說是空天戰鬥機,凡此種種腦洞大開,各種電腦效果圖很唬人,但真相如何呢?
答案就是“空號”。
說到這兒,各位可別不信,中國戰鬥機的編號真的都從1開始、逐個遞增嗎?
當然不是,11、12就是一個例外:殲-12早在1970年代就有、後來因為效能不佳而終止研發,可是排在12之前的11,仿自蘇-27的“殲-11”卻是九十年代的。
總不能說當年命名殲-12的時候,已經未卜先知、知道咱們後來會引進蘇-27了吧!
所以咱國家的戰鬥機型號,從一開始,就沒有依次遞增的鐵打規矩,而殲-20作為四代隱身戰鬥機,相比之前的任何型號,都更有意義,作為一款劃時代的戰鬥機,自然要賦予劃時代的編號。
結合中國第一款三代機——殲-10的編號,將第一款四代機的編號定為殲-20,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另外提醒一下,在殲-20型號確定時,殲-16還只是一個概念、沒有定型,所以20的編號其實是從15開始(殲-15在2009年首飛、在殲-20之前)一下子跳到了20,後面再出現的新機型,只要是三代機,就會繼續從16、17、18、19這樣排下去。
而後來出現的四代機,譬如“鶻鷹”,如果獲得空軍的認可、得到一個正式的型號程式碼,應該就會是殲-21。
說到這兒,大家應該明白了,截至目前中國並沒有研發過17~19編號的戰鬥機,這些號碼暫時還是“空號”。
但不排除未來新研發的三代、三代半機型,會用到這些跳過去的保留編號。
至於網上的“殲-XX”,可別信以為真。
——
-
5 # 雛菊西瓜Peterpan
至於那些空號,有些是存在過的,但是專案最後下馬了、有的是對某些機型預留的號、還有就是因為某個號有特殊含義,跳過中間直接進行命名到這個號上。就拿5這個號來說,當時中國第一代飛機都是跳過1-4直接用5來命名,除了殲5還有運5、強5、轟5、直5、水轟5等等,一方面是這些飛機都是50年代立項,再就是象徵著從無到有。再就是20這個號,殲20、運20已經服役,還有直20和轟20也已經確定,而20有說法是2020年服役,有的說是空軍2.0時代的到來,總之都命名成20肯定有特殊含義,不可能都是巧合。所以殲17、18、19被跳過直接到20沒有什麼問題,也可能這3個號段被預留,繼續為新的或者大改的三代機留下空間。
關於中國的“殲”系列戰鬥機,實際只出現過以下代號:
殲-1:正確來說是殲教-1,中國設計的第一種噴氣機,1958年首飛,最後專案取消。
殲-2:下馬,米格-15的仿製型,1950年立項,但是因為米格17的出現所以專案取消。
殲-5:米格17仿製型,1956年7月首飛,中國第一種實際批次生產的戰鬥機,總產量1994架。
殲-6:米格19仿製型,1958年12月首飛,2010年6月退役,總產量5205架。
殲-7:米格21仿製型,1966年1月首飛,沒有全部退役,有超過20種改進型,總產量1577架
殲-8:中國第一款自主研發的戰鬥機,1969年7月首飛,沒有全部退役,81192就是殲-8戰鬥機。
殲-9:下馬,與殲-8同期立項,屬於高空高速截擊機。1980年專案終止,但是為之後的戰鬥機積累了經驗。
殲-10:中國第一款三代戰鬥機,1998年3月首飛,2004年1月服役,目前已發展出殲10C。
殲-11:蘇-27仿製型,1998年12月首飛。
殲-12:下馬,超輕型噴氣戰鬥機,綽號“空中李向陽”,1970年12月首飛,1978年2月專案終止。
殲-13:下馬,這個機型可能根本不叫殲13,但是確實存在過,只是在論證階段。
殲-15:蘇33(T-10)發展型,中國第一款艦載戰鬥機,2009年8首飛,2013年服役。
殲-16:蘇30發展型,具備對地攻擊能力,最大載彈12噸,2011年10月首飛,2016年服役。
殲-20:中國第一款四代戰鬥機,2011年1月首飛,2018年2月正式服役。
至於還有大家說的所謂“殲-31”,實際上空軍壓根就沒有賦予“殲-31”的編號。所謂那個四代機實際上代號還是“FC-31”,FC就是外貿機的意思。可能將來FC-31成熟後會被空軍正式命名,到時候可能就不是31了。
回覆列表
如何看待中國殲17曝光?
近日來,網上關於殲-17戰機的訊息遭到了接連不斷的曝光,甚至有很多軍迷表示,殲-17將是作用僅次於殲-20的新一代戰鬥機。但是,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大家,中國不僅現在沒有殲-17這個專案,在以後也同樣沒有。網上流傳的殲-17戰鬥機是一款戰鬥轟炸機,然而,中國目前難道還缺戰鬥轟炸機這一機種嗎?殲轟-7,殲-16都已經是效能十分優越的戰鬥轟炸機,殲-20較強的載彈量也可以在將來改裝成類似F-15E一樣的戰鬥轟炸機。也就是說,殲-17連成為隱身戰轟的資格都沒有。一個國家究竟需要什麼樣的戰機,需要哪些種類的戰機都是隨著需求而改變。區域性戰爭對炸彈卡車的要求使得美國研發出了F-15E戰鬥轟炸機,而需要高低搭配以最小資金髮揮最大打擊效能的中國也同樣需要殲-16和殲-20的搭配以緩解殲-20戰機數量的不足。並且,戰鬥機也可以用殲-11和殲-10戰機進行高低搭配,轟炸機也可以透過轟-6和轟-20進行補充。且電子攻擊機的任務,殲-16和殲轟-7也不是沒有能力接替,所以中國未來是幾乎不可能出現殲-17這一編號的。
此外,中國的六代機編號也應該是殲-22,殲-25一類的。即使從頭算起,中國的下一代戰機也應該是殲-1或者殲-2。而殲-17,殲-18以及殲-19這三個編號固然會最終遭到拋棄,就像殲-9和殲-12一樣。並且,即使中國有一款戰機以殲-17命名,也並不該是戰鬥轟炸機。因為無論從哪種角度來看,殲-17已經很難擠進強敵如林的戰鬥轟炸機編制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