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凱恩斯的貓
-
2 # 南京紀事
晚清gdp世界第一的論斷不知道從哪算出來的?如果18世紀以的封建時代,因為世界各地都處在農耕社會,這個gdp倒是可以推測出來,因為華人口占全世界的差不多30%,中國在農耕水平上並不比世界落後,每個人在農業時代創造的gdp基本就可按人數去比,所以當時中國以世界第一的人口必然會創造出世界第一的gdp。
但是從18世紀開始,西方資本主義工商業快速發展,特別是工業革命開始之後,西方開始大工業生產,到了19世紀中頁工業革命在西歐社會已經完全創造了全新的社會經濟型態,這個時候農業在經中的比重已經下降到比較小的地位,而當時清朝末年中國的工業還是一片空白,早已遠遠落後,根本談不上世界第一。而日本在19世紀被美國開啟國門之後也透過明治維新走上了資本主義工業化的道路。雖然當時中國當時一批開明官員也搞了一箇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洋務運動,用洋務派自己的話來說“也不過是虛有其表,紙老虎爾”。所以在經濟上中國對日本並不佔絕對優勢。再說軍事上,並不是誰人多誰就厲害。晚清的中國早已積貧積弱千瘡百孔,所以在面對外來侵略的時候毫無招架之功。一句話,晚清的中國已經全面落後!要說有什麼世界第一,估計只有四萬萬人口了!
-
3 # 李李國芳
這個晚清時期的演變說來話常。細說我沒有知識面。一個大清皇朝最大的粥點就是確少年歲相當的皇帝,其二,不求上進對外面的世界瞭解很少,當時外面西方歐美等工業已經成為世界主流。其三,一個女皇也不是女皇,幹什麼事也沒有方向,只聽旁人說東西自己無主見。其四不注重社會地位與世界接軌,人才沒有用武之地,還要壓制國庫白銀亂放沒有正能量的人撐管。其五,小皇帝小也無實權也沒有能力。其六,當時中國正面臨封建與大革命時期對抗期,國閃民不了生艱苦度日。其實小日本早有預謀侵略中國的野心。在不同時期都做過試探。都被中國人民打敗了它們。中國當時的情況十分混亂。如果當時有一個正統地位的皇帝,日本也不可能如此:順利。雖然日本當時軍事實力強,但是隻要當時皇帝有軍事才能,一定會把日本全吃掉。我做一個假設,當時的皇帝是個知明人才就可以了,可以廣招各方面人才,擴充軍備,備集戰略物資,規劃各種預知可能埋伏圈,蒐集各類戰略情報,在做突防特工人員進入小日本國內,進行各種可能的反對坑,反特內部規劃磨平它們的萌芽的主動的可能。當戰爭真的來臨時,可以先撒離防線內的人民才產等,做好了人民安全後,可以設好各種可能的埋伏圈等待日本。不能正面對抗,不做無畏的恓性,更不做逃兵。特別注意的是把日本放進來打。也叫關門打狗。中國這麼大,日本武器在精良也不行。等伏擊第一批日本定會眼紅和自驕過分。我們在把伏擊圈擴大,日本人進來的越多死的更多。它的所有物資跟不上來。因為它們只在我們伏擊圈裡運動。這時候我們可以用各種銷耗戰玩死它。一但日本經歷三個回合大失敗,以經力不從心人心分散了,捆死不放它一個走出。這可要根據戰場形勢進行靈活決定那種戰略方案來定。戰爭是人類的苦難,誰也不願意戰爭。如果別人真的欺負我們。我們必須認真對待對方。
-
4 # 傷心的國王
非洲水牛比雄獅不但大而且體重,不還是被獅子吃了。大清朝是農業+資本主義萌芽。思想上是四書五經,李鴻章的洋務運動有一定的侷限性,都是買來,拿來主義。小日本已經達到一定的工業基礎。再看看中日兩國統制著的做為!慈禧挪用軍款祝壽,小日本皇后賣手飾買軍艦。大清朝就苦了李鴻章,大廈將傾,一木難支!哀哉...民族英雄李鴻章!!!
-
5 # chifeilong
晚清的GDP大部分都是農業或手工業,日本雖然也沒有工業化但在工業上還是強於清朝,基本上是工業國對農業國的概念,當然晚清的海軍比日軍要強,只是李鴻章所代表的清政府沒有戰爭意願,戰爭準備不足。而日本處心積慮準備充分。
-
6 # GRIDMAN
晚清只是空有財富的大肥羊而已。就像現在的南韓、日本一樣。如果沒有美國保護,中國馬上就可以滅掉南韓和日本。
其次就是經濟的結構。晚清雖然GDP世界第一,但是都是農業和輕紡織業,還有茶葉的出口等,並沒有什麼工業,重工業更是幾乎為0。他所有的現代化武器都是採購西方的。
還有就是慈禧,放著艦炮不買,慈禧要慶祝她的大壽,揮霍著軍費,導致北洋水師沒有及時更新英國的新式艦炮。
-
7 # 晴天140828856
甲午的失敗,對當時的中國而言,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
1 當時的中國經濟,的確強大。喊日本是工業化國家的人,要麼無知,要麼別有用心。當時的日本,是個標準的農業化國家。
2 經濟強大導致了北洋海軍的建立。北洋海軍的最堅定的建立者和支持者是光緒皇帝,而不是李鴻章。李鴻章只是執行者。
3 中國當時的政治生態非常惡劣。帝黨、後黨矛盾重重而尖銳。夾雜在縫隙中的各級官員各懷鬼胎。其中不排除清高著、正義者,但無知者和貪慾者更多更多。
4 在這種矛盾尖銳而迷霧重重的環境下,北洋艦隊的建立,從一開始就是一個怪胎。
高大上的北洋艦隊,自建立起,就變成了一塊肥肉,而不是戰爭的機器。李鴻章視北洋艦隊為自己的政治資本,戰爭的意識恐怕在李大人的心目中從未有過。對李大人來說,船在,實力就在。這就是最後不敢應戰,畏縮在威海港被人家打的局面。表現在李鴻章的用人方面,你是我的人,不管你的出身如何,也不管你是否懂海軍,都被我所用。反之,我就打壓你。
北洋海軍的超高待遇(超世界待遇)導致了北洋海軍的人員構成。除了的確留過學或海軍科班出身的被安排在中下級位置外,其他的人幾乎都成了關係戶。
在一個關係戶的世界裡,你去管理誰?大家都是關係戶,得罪了一個就等於得罪一大片。這樣的小生態又決定了北洋海軍註定沒有戰鬥力。
5 光緒皇帝的一廂情願
光緒皇帝脾氣暴躁而勇猛。這個特點放在一個將領身上,是莫大的優點。但光緒是皇帝,皇帝需要很多的因素組成的優勢才可。具體的表現就是政治不成熟,所謂的政治不成熟,就是沒有認識到事物的本質。認識到了事物的本質,一步步踏踏實實去解決,這是一個高素質的皇帝。
光緒皇帝認為,軍隊就是打仗的,既然一流的裝備,一流的待遇,就應該有一流的戰鬥力。表現在半島的陸戰,聖旨一道接著一道,最後歇斯底里,通篇就是幾個字:主動進攻!打!
當然,坐在中南海,對外面的世界不瞭解。軍隊的戰鬥力到底如何?將士們到底想不想打仗?怕不怕打仗?光緒皇帝都沒有認真分析。估計李鴻章進中南海也是信誓旦旦,良好的表演天賦讓光緒產生了錯覺。
6 太后超強的政治掌控力
太后的政治把控力導致了李鴻章的掛帥。太后的目的明確,搞一個滿漢平衡。八旗在,戰鬥力還在,甚至有的地方八旗戰鬥力還很強。北洋絕不能啟用滿人,一旦啟用,天平就會傾斜。太后很清楚,那些滿族王公,會扒了她的皮。
當時的權利分配即如此,太后享有人事權,皇帝有決策權,除了顛覆政權的事,太后一般不多過問。
啟用李鴻章,一是可以搞滿漢平衡,二是太后看穿了李鴻章那點心思。這是太后搞政治很高明的一點。李鴻章無非私心重,貪慾心強,但掀不起大浪。臨界點上,太后一巴掌就能把李鴻章打翻在地。
太后忽略了一點,仗打輸了,不但是經濟賠償問題,國家地位也會下降一級。
當然,太后不這樣想,太后在看戲。太后很清楚,李鴻章根本不是打仗的料。如果贏了,太后臉上有光,自己用人正確,國家決策英明。仗打輸了,那是光緒的事,跟自己關係不大,大不了處分幾個人。
7 貪腐而糜爛
這個不著重強調,當時帶有普遍性。就說李大人,侄子外甥,一個倒賣軍火,一個竟做起了漢奸。北洋海軍的實力,日本摸的一清二楚。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日本早早已做到了。
下面北洋的各級官員,就不用多說了吧?上樑不正下樑歪。
正義、英勇的北洋軍官有,但被淹沒在這一灘汙水下。
8 李鴻章從未有過戰爭思想
李鴻章的北洋,而不是大清的北洋。船在,實力就在,權利就在。打不打仗是另外一回事。總之,都是我的人,你動一動試試!
當然,面子是要的。比如,藉著修船的機會,開到日本展示,並耀武揚威。砸日本妓院,打日本警察,這些都做了,還要炮轟日本,面子十足。
真正決戰的時候,全露餡了。
-
8 # 布衣評史
這個看國家的導向問題,中國的宋朝,經濟繁榮,因為他的國策是重文輕武。文官愛錢,武官怕死,究其原因,是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就能征慣戰的武將解除了兵權,這就導致了北方遊牧民族大舉進攻,宋朝方面無抵抗的武將。清朝亦是如此,當年滿清距山海關後,在北京建立了大清帝國首都,滿族人在馬背上打天下的,八旗子弟,所向披靡,作戰非常勇敢。自從取得天下後這些滿人的貴族們,開始貪圖安逸。沒有在進行武裝高強度的集訓,認為自己是天朝周邊都是自己的藩屬國。這種夜郎自大的想法,導致了清朝的沒落。18世紀的後半頁,是歐洲工業化革命程序最快的時期,而大清朝還在遵循老祖宗的治國方式,沒有跟上工業化發展前進的步伐。而日本在朋治維新後經過改革,搭上歐洲發展的快車,國力直線上升 ,日本人的思想要想發展,就必須向外擴漲,這是日本從小學教科書開始教育每個日本人,向外擴張是日本人的共識。在政府主導下,全民尚武精神為以後向外擴張儲備大量兵員。而大清朝還在做經濟上的發財夢呢,做經濟上發財夢也可以,但是不能丟掉武備,恰恰相反,英國用堅船利炮叩開了中國大門,從此清朝開始了屈辱的百年史。各種不平等的條約有接踵而來。此時的清朝腐敗,被歐洲列強瓜分賠掉了數萬萬兩白銀作為和列強簽訂戰爭的賠款。在這種情況下,慈禧太后,一個女人當家掌控了國家機器。一味遷就列強。同時自己過壽,還花了大量的金錢修建圓明園,有李鴻章這個軍機大臣,討好慈禧太后,將海軍的軍費挪用修建圓明園。是海防建設出現了缺口。日本人發動了甲午海戰,此時的大清朝已是強弩之末了。由於以前受到各國列強的打擊與瓜分,此時大清朝是虛弱的很。日本人此時正是看中了大清朝的破綻發動了甲午海戰,清朝軍費出現的缺口,訓練不足,導致了海軍全軍覆沒。
-
9 # 胖子190692068
宋朝gdp是遼國的多少倍?明朝的gdp是後金的多少倍?gdp是一個國家的經濟體量,是國家戰爭動員能力的基礎,也是極限邊界。也就是說戰爭動員能力是gdp裡面的一個圈,這個圈一定小於gdp這個大圈,但是到底小到什麼程度就因國而異了。秦國統一天下時,老百姓的日常只有兩件事,一件是種田,一件是戰爭,這個時候gdp的圈和戰爭動員能力的圈已經極大相近了,所以才有以一敵六的能力。相反的例子還有八國聯軍時,當時在天津登陸的聯軍總人數只有區區九百人,卻能夠在沒有炮艦支援的情況下攻下了北京城,可見當時清政府的戰爭動員能力有多差。
那麼又是什麼左右了一個國家的戰爭動員能力呢?這個就有些複雜了。把戰國時期的秦國和幾乎任何時期的日本作為樣本,還是可以發現共同點的。地理位置偏遠,資源稟賦差,但是又由於各種原因可以得以保留,維持獨立和比較穩固的中央集權。
-
10 # 取名字還要打卡麼
靠人口堆積的農業國,能在冷兵器時代稱王稱霸,但面對那些槍炮為主的工業化國家面前,GDP再多也只是肥羊,人口再多,量變能起到質變嗎?時代都不一樣了,戰爭形式都不一樣了。更何況大清長期的愚民政策,個個順民跟豬羊一樣,軍隊腐敗不堪,連滿清自己都丟掉尚武精神,戰鬥力都是渣了,還能有多大出息?
-
11 # 世勝4
GDP高於日本的大清國。稅收的白銀被清政府吞了!沒有多少用於強兵!日本雖小但國家力量集中採用富國強兵的策略!集中國家的人力物力財力發展軍事!所以甲午戰爭大清敗於小日本!
回覆列表
還是從經濟的角度簡單談一下吧,首先對於GDP的測度問題,暫時擱置不議,大部分都認為晚清GDP是第一,不加以多說,所以這個問題的核心是為什麼晚清空有經濟總量,實力上卻輸給小國,我認為重要的有兩點。
一、人力資源水平和結構不足這一點很關鍵,放到近現代人口基數大不一定就是強國,反倒是人口的結構更重要,這一點怎麼理解呢?一個國家有多少科學家、工程師、經濟管理人才才是決定一個國家上限的因素,當時的英國、日本之流,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人均文化水平,各行業的人才技術工人遠遠勝於我們,更何況我們的人才大部分只會四書五經,這樣對比就非常可怕了。我們對比下蘇聯,最信服的理由也無過於計劃經濟疏於各行業人才的培養,一個大國的執行,沒有好的經管人才,不大懂得生產、財稅、貿易,最終國家崩塌了,與此類似晚清亡了也就不足為奇了。還有一個例子,由外華人負責的關稅反而收入更高,更加廉潔高效,成為清政府的重要稅收來源。科學家改變世界,金融大佬狙擊一個國家已經不足為奇了,這些都充分說明人力資源的重要性。
圖為英華人赫德,掌控晚清關稅近50年,為清朝海關總稅務司。
二、經濟結構不合理當時的工業國,鋼鐵產量,技術水平和裝置,棉紗採用機器生產,交通方式也進行過革新,整體經濟結構優於晚清,效率和附加值更無法同日而語。中國的產品是農副產品,手工藝品,農業國對戰工業國,經濟結構上低一個層次。
三、當代應該吸取的經驗我們應該進一步調結構,提質量,十九大的報告做了很好的說明,我們可以放棄一定的增長,致力於經濟增長的質量,綠色生態發展。同時成為製造業強國,跟上工業4.0的發展步伐。同時鼓勵技術創新,減少對外國的依賴,改革促發展,建立現代化的經濟體系。
當然,從小農經濟、清無能、文化自大、軍事實力等角度歸納也都不無道理,只要有新思路新啟發,有利於進一步發展就是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