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怪軟體管家
-
2 # 喬江寶
李恪(公元619年一公元653年),李世民和隋煬帝之女楊妃所生,排行第三。英武果敢,同李世民很像深得太宗的喜愛,貞觀十一年被封為吳王。
李承乾謀反失敗後,被流放黔州。李世民與長孫無忌有過一次密談,《資治通鑑》記錄:上疑太子仁弱,密謂長孫無忌日:"公勸我立雉奴,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吳王恪英果類我,我欲立之,何如?"無忌固爭,以為不可。上日:“公以恪非已之甥邪?"無忌日:“太子仁厚,真守文良主。儲副至重,豈可數易?願陛下熟思之。"
李世民的意思是:吳王李恪英武果敢很像我,我想立他當太子,李治為人儒弱,恐怕不能治理國家。雉奴是李治的小名。長孫無忌不同意,李世民問他:"就因為李恪不是你的外甥嗎?"長孫無忌說:“太子仁厚,正是遵循先帝法度的優秀君主"。此事就這樣不了了之了,但是李恪從此也被長孫無忌惦記上了。
李世民其實很清楚長孫無忌的私心,李治是他的親外甥,儘管其儒弱,但能確保長孫無忌的權力和地位,李世民百年後,長孫無忌就會同漢武帝時期的霍光一樣,成為託孤大臣,勢必權傾朝野。李恪則不同,性恪很象李世民,如果他成為太子,一旦登基,長孫無忌必將失寵,甚至於能不能保住小命都難說,因為長孫無忌的政敵太多了。
機會就這麼不期而至,高陽公主告房遺直非禮自己,房遺直知道這對二貨夫妻不把房家整垮不會罷休,只好主動站出來指證房遺愛夫妻謀反。長孫無忌大喜過望,打擊政敵的時候到了。在他的授意下,一大批皇親重臣被牽涉其中,包括吳王李恪。李治雖然懦弱,但他不傻,他心裡肯定清楚長孫無忌的目的,也不相信他的叔父荊王李元景和吳王李恪會謀反。
但是李治才登基不久,他知道自已在朝中的政治勢力和手段遠遠不及舅舅長孫無忌,他能把自己扶上寶座,也能把自己拉下來。他曾流著淚對長孫無忌說:"荊王,朕之叔父,吳王,朕兄,欲匄其死,可乎?”匄就是乞求。一個堂堂的國君競然乞求臣子,可見當時李治的處境多麼尷尬。
李治的願望還是落空了,長孫無忌的一句“不可",讓其顏面蕩然無存。李恪接到賜死的詔書後,對著蒼天大地,發出一句憾人心魄的詛咒:"長孫無忌竊弄威權,構害良善,宗社有靈,當族滅不久"!
歷史總是週而復始地重複,沒有哪個權貴會以史為鑑約束自己的貪婪和自私,西漢時期的霍光也權傾朝野,視皇權為無物,結果落個滅族的下場。
長孫無忌也如此,短短六年後,韜光養晦的李治為了維護自己的皇權專制也向他伸出了雪亮的刀子。長孫無忌被賜死在了流放地黔洲,同樣被滅族。
我們常說要以史為鑑,可是在利益和慾望的誘惑下能有誰會保持清醒的頭腦呢,人性的貪婪可見一斑。
-
3 # 戴老師講歷史
其實,李世民一開始關於太子之位是把控的非常好的,由於當年廢太子作為他最寵愛的長孫皇后的兒子,所以在長孫皇后死後,他對廢太子非常的好,儘管這位兒子簡直是爛泥扶不上牆,但是,唐太宗李世民一直沒有動過廢掉的心思,問題出現在哪裡呢?問你一出現在這位廢太子,居然想要效仿他的父親李世民當年一樣,當年李世民玄武門兵變逼迫李淵退位,這給唐朝帶來一個非常不好的頭,在當時李世民的第一個太子就是採取了這樣的逼宮手段,格式李世民是何等人物,當年他的雄才偉略,當年他的英姿逼人,又豈是一般人可以推翻的了的,於是,參與造反的廢太子和侯君集將軍一同被處罰,一廢一殺。
後來由於太子之位空缺,其他皇子對於太子的心思才開始活起來,畢竟之前的那個臺子穩如磐石的那個孩子已經被父皇給廢掉了,那就代表著其它兒子都有了機會。不過,事實證明,這個機會的來臨也是一種殘酷的災難。
皇家自古親情少,更何況還是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家中,親情這種東西顯得尤為奢侈,畢竟,當年李世民兵變之後殺兄逼父,簡直就是,典型的反面典型。有這麼個老爹開創的歷史在前,可以想見,他的兒子不管從什麼角度都不會是安分良善之輩。
吳王李恪便是這麼一個被唐太宗讚歎過——他的英果非常像我的一個孩子,這句話表面是在讚歎,可實質上隱藏的含義,非常的令人不寒而慄,什麼叫這孩子像我?像唐太宗的什麼英果特點?像他的為人果斷,亦或是他的果斷敢於殺兄奪位?而且由於吳王李恪背後是之前的隋朝的皇室貴族,史書裡特別提到“恪母,隋煬帝女也”。
不過幸運的是李世民的把控能力始終很強,晚年奪位事情雖然多為激烈,但李世民始終握有大權,李承乾的謀反和李泰的奪嫡,令太宗心神疲憊,後來廢太子李承乾去世也讓太宗痛心,一系列事故讓太宗非常依賴和寵愛小兒子李治。有關最後李治被封太子,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他的舅舅是長孫無忌,立他也能起到告慰長孫皇后在天之靈的作用、同時反覆強調過立李治就是為了讓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兒子能夠同時活著。但是最後吳王李恪與他背後的隋朝皇室勢力還是讓李唐長孫家族深深忌憚,最後李恪被長孫無忌誣陷致死 ,這恐怕就不是唐太宗李世民晚年可以預料到的。
回覆列表
大家好,這裡是小青春,一個熱愛文史的小青年!
吳王李恪,是唐太宗比較喜歡的第三個皇子,母親是隋煬帝的女兒,擁有當朝皇帝和前朝公主雙方高貴的帝王血統。作為一名皇子,一生中不可避免地捲入了皇位的爭鬥中,不管是前期的太子之爭還是後期皇權的鬥爭,空有一身能力,卻沒有太多的機會施展。李恪年僅兩歲就被封為長沙郡王,五年後又被封為漢中郡王,之後升級為漢王。公元628年,當時只有十歲的李恪被任命為益州大都督,不過後來由於年齡太小沒有上任,那時的他已經是蜀王了。後來李恪又被派去做了刺史,公元634年,他第二次被任命為益州大都督,開創了親王掛名不親自赴任的先例。但也由此也可見唐太宗對李恪的喜愛,也正是這種喜愛,為李恪招來了殺身之禍!
在李承乾與李泰的太子之位過程中,唐太宗看到了這兩個兒子的狠戾,而且不堪大任,於是李世民就勉強立了李治為儲君,但是唐太宗覺得李治性格懦弱,擔當不了大任,有意另立吳王李恪,因為李世民曾經說過吳王李恪最像他的話!長孫無忌聽了之後,極力說服唐太宗另立太子的想法,並由此視李恪為威脅。
在後來的高陽公主造反案中,為了活下去的房遺愛在長孫無忌的脅迫下指控李恪造反,使得李恪白白蒙冤,最終被縊殺。直到公元659年,李恪的冤案才被平反,被追封為鬱林郡王,並以國公的禮遇為他下葬。
從出身來看,李恪的結局其實早就註定,無論他有多優秀、多有才幹,唐太宗有多偏愛他,都註定沒有資格爭皇權。作為隋煬帝的外孫,他永遠都會被認為是前朝的遺孤,不管是當朝的功臣還是前朝的叛臣,都會擔心他將來坐上皇位,也不能接受帶有前朝血統的人成為當朝的主人!李恪真的是個可憐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