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絃尋知己
-
2 # 德慧養育——人格第一
是僵固的認知讓善良有同情的人,成為冷漠和麻木。
一輩子活在非黑即白的價值觀念中,當然會對發生的事情,看不透本質。
而這個世界太多太多的灰色地帶,過度黑白分明自然會失落和痛苦,甚至去到麻木。
-
3 # 碧野清風
人之初,性本善,這是三字經交給我們的知識,我們也正是沿用著這個座右銘,認真做人做事,寧可別人負我,我絕不負人,假如真正有了麻木不仁的現象,那就是收到了很嚴重的打擊,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這就需要勇氣和耐力,慢慢使自己回覆原狀,否則就會抑鬱成疾。不知對不對。
-
4 # 菊子的夏天
善良和同情心誰都有,長大後大多數人都會因為經歷而變得麻木。
也許是在某一次做好事時,發現好人沒有好報。
也許是在某個環境中,發現所有人都很無情。
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王陽明先生說“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人的善惡本為虛幻,因為在遇到某些事件時心裡有所觸動,這才產生了善與惡。
所以,善與惡在同一個人身上都是並存的。
這世界上有很多人都做過很多善良的事,因此覺得自己是個善良的人。但這世界上也有很多人既做過很多善良的事,也做過很多不那麼善良的事。
但很多人卻總是隻記得自己做了什麼善事。
怎麼判定這個人是個善良的人呢?
我覺得首先第一點就是,這個人能控制自己不去做那些不善良的事,或者這個人知道自己某些事做的不好,願意去改正,併為之努力。
如果你曾是一個善良的人,如今卻變得麻木,那是因為你的心念變了。
雖然這個世界有很多無情的地方,但同時也有很多有情的地方。我們不該片面的只看到不好的那面。
所以,我很贊同王陽明先生的學說,人生要不斷地修行自己,他的學說中也提到“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就是讓我們做的每一件事都以良知為前提,做到知行合一。不管這個世界是什麼樣的,我們自己依舊要做一個有良知的善良的人。
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
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善良是不會過時的美好品質。
把善良獻給同樣善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