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施效顰出自《莊子》,帶有寓言性質;《西京雜記》中所寫昭君不肯賄賂畫工以致不為元帝所知被詔使出塞的情節只是傳說;至於出自《虯髯客傳》的紅拂形象則更經傳奇作者的藝術加工。詩中議論本借古諷今,為現實感受而發。黛玉磋嘆“一代傾城” 的西施如江水東流,浪花消逝,空憶兒家不得歸,其命運之不幸遠在白頭浣紗的“東村女”之上,這是寫她自己寄身於四顧無親的賈府,預感病體難久的悲哀。
她鄙薄反覆無常、苟且求榮、甘心得到恥辱下場的黥布、彭越,覺得不如虞美人“飲劍”於楚帳,是藉此寄託她自己“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的志願。她譏刺漢元帝大權旁落,聽命於畫工,表現了自己不肯聽人擺佈的獨立性格。她惋惜綠珠而對石崇有微詞,以為石崇生前珠玉綺羅之寵,抵不得綠珠臨危以死相報,又可見其在愛情上重在意氣相感,精神上有默契。
她欽佩紅拂卓識敢為,能不受相府權勢和封建禮教的“羈縻”,更突出地表現了她大膽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理想的思想。詩中所詠是否也與小說情節有某種照應呢?這是可以研究的問題。五首詩寫的都是關於死亡或別離的內容,有的還涉及事敗或者獲罪被拘繫,這就好像不是偶然的。
末首的題材與小說情節似乎相距較遠,但有些用語卻很象雙關,如“識窮途”之類即是。紅拂未受“尸居餘氣”的楊府的羈留而出走了,黛玉最終不是也離開了“尸居餘氣”的賈府而回到離恨天去了嗎?當然,在現存材料很少的條件下,要確切地闡明作者的意圖還是不容易的。
附帶提一下:戚序本與甲辰本上有一條早期批語說“《五美吟》與後《十獨吟》對照。”《十獨吟》後四十回續書中沒有,當是已散失的後半部原稿中寶釵或湘雲所寫的詩。從詩題看,大概是借古史上十個獨處的女子如寡婦、棄婦、尼姑和離別丈夫的婦女等的愁怨,來寫那時候的現實感觸的。
所謂“對照”當也不僅僅限指詩題。
東施效顰出自《莊子》,帶有寓言性質;《西京雜記》中所寫昭君不肯賄賂畫工以致不為元帝所知被詔使出塞的情節只是傳說;至於出自《虯髯客傳》的紅拂形象則更經傳奇作者的藝術加工。詩中議論本借古諷今,為現實感受而發。黛玉磋嘆“一代傾城” 的西施如江水東流,浪花消逝,空憶兒家不得歸,其命運之不幸遠在白頭浣紗的“東村女”之上,這是寫她自己寄身於四顧無親的賈府,預感病體難久的悲哀。
她鄙薄反覆無常、苟且求榮、甘心得到恥辱下場的黥布、彭越,覺得不如虞美人“飲劍”於楚帳,是藉此寄託她自己“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的志願。她譏刺漢元帝大權旁落,聽命於畫工,表現了自己不肯聽人擺佈的獨立性格。她惋惜綠珠而對石崇有微詞,以為石崇生前珠玉綺羅之寵,抵不得綠珠臨危以死相報,又可見其在愛情上重在意氣相感,精神上有默契。
她欽佩紅拂卓識敢為,能不受相府權勢和封建禮教的“羈縻”,更突出地表現了她大膽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理想的思想。詩中所詠是否也與小說情節有某種照應呢?這是可以研究的問題。五首詩寫的都是關於死亡或別離的內容,有的還涉及事敗或者獲罪被拘繫,這就好像不是偶然的。
末首的題材與小說情節似乎相距較遠,但有些用語卻很象雙關,如“識窮途”之類即是。紅拂未受“尸居餘氣”的楊府的羈留而出走了,黛玉最終不是也離開了“尸居餘氣”的賈府而回到離恨天去了嗎?當然,在現存材料很少的條件下,要確切地闡明作者的意圖還是不容易的。
附帶提一下:戚序本與甲辰本上有一條早期批語說“《五美吟》與後《十獨吟》對照。”《十獨吟》後四十回續書中沒有,當是已散失的後半部原稿中寶釵或湘雲所寫的詩。從詩題看,大概是借古史上十個獨處的女子如寡婦、棄婦、尼姑和離別丈夫的婦女等的愁怨,來寫那時候的現實感觸的。
所謂“對照”當也不僅僅限指詩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