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眾生如果能憶佛、唸佛,他就必定見佛。佛是一直在憶念著我們的,如果我們唸佛了,那麼佛和我們就互相憶念,自然而然就不會分開。“若眾生心,憶佛唸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出自《大勢至菩薩唸佛圓通章》,以兩個人互相憶念的比喻來給我們說明唸佛法門的道理。佛對所有唸佛人都加以庇護,只要我們內心像兒子憶念母親一樣,真正地去憶佛、唸佛,自然而然就會得到佛的迴應。擴充套件資料《大勢至菩薩唸佛圓通章》節選:“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唸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文章以兩個譬喻來說明唸佛法門。第一個譬喻是以親友關係作的譬喻。第二個譬喻是以母子關係作的譬喻。要比上一個譬喻更進一層。譬如有二個人,有一方特別關心另一方,無論何時何地,一直在想念著對方;而對方卻不放在心上。那彼此之間即使相逢、見面,也註定無緣。透過以上兩個譬喻來比喻佛一直在想念眾生,要想度脫眾生,而許多眾生因為業障太重,智慧太淺,暫時同佛無緣,所以佛也難以度脫他們。倘若這兩個人相互憶念,甚至互相間都想得很苦,都想早日見面,見了面後根本不願再分開,這樣的話,直至終生想念,甚至發願生生世世永不分離,好像影子跟人一樣,再也分不開。比喻眾生由於佛的世世教化,開發了智慧,發願要最終成佛,所以無論何時何地,兩人總不分開。
意思是眾生如果能憶佛、唸佛,他就必定見佛。佛是一直在憶念著我們的,如果我們唸佛了,那麼佛和我們就互相憶念,自然而然就不會分開。“若眾生心,憶佛唸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出自《大勢至菩薩唸佛圓通章》,以兩個人互相憶念的比喻來給我們說明唸佛法門的道理。佛對所有唸佛人都加以庇護,只要我們內心像兒子憶念母親一樣,真正地去憶佛、唸佛,自然而然就會得到佛的迴應。擴充套件資料《大勢至菩薩唸佛圓通章》節選:“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唸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文章以兩個譬喻來說明唸佛法門。第一個譬喻是以親友關係作的譬喻。第二個譬喻是以母子關係作的譬喻。要比上一個譬喻更進一層。譬如有二個人,有一方特別關心另一方,無論何時何地,一直在想念著對方;而對方卻不放在心上。那彼此之間即使相逢、見面,也註定無緣。透過以上兩個譬喻來比喻佛一直在想念眾生,要想度脫眾生,而許多眾生因為業障太重,智慧太淺,暫時同佛無緣,所以佛也難以度脫他們。倘若這兩個人相互憶念,甚至互相間都想得很苦,都想早日見面,見了面後根本不願再分開,這樣的話,直至終生想念,甚至發願生生世世永不分離,好像影子跟人一樣,再也分不開。比喻眾生由於佛的世世教化,開發了智慧,發願要最終成佛,所以無論何時何地,兩人總不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