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凹凸動漫圖
-
2 # 航空界小飛俠
一般先進的戰鬥機都安裝了機載告警系統
機載告警系統(Aircraft Alerting System)是向空勤人員通告機上各系統(包括動力裝置)的告警資訊、飛機外部環境的威脅告警資訊,以及他們危及飛行安全的緊急程度的裝置。該系統還可分為機載鐳射告警系統和機載紅外告警系統。
機載鐳射告警系統
機載鐳射告警系統是迅速探測鐳射威脅的存在、確定威脅源的方位、種類及工作特性,進行聲光報警並通知相配合的武器系統進行對抗的一種基本光電武器,是光電火控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
3 # 貓大呀
是真的,比較先進的威脅預警系統一般分為三種模組,第一就是雷達鎖定預警,雷達掃描模式和鎖定跟蹤模式照射在戰機上是不同的,利用這一點設計出判定己方飛機被敵方雷達鎖定即將遭受攻擊的警告。第二種就是紅外近迫警告,利用紅外偵測來襲導彈的尾焰,經過計算機分析航跡,可以有效預警主動飛行段的來襲導彈。第三種是鐳射預警,原理類似無人駕駛汽車用的鐳射雷達,用於偵測分析任何迫近物體,無論你是什麼制導的武器,無論是主動段還是慣性段的導彈都可以探測,但是鐳射大氣衰減厲害有效偵測距離短,作為最後手段。
-
4 # 資訊所長
雖然本人不是真實的戰鬥機飛行員,沒有體驗過戰鬥機飛行。但是我個人覺得真實的戰鬥機肯定會具備這樣的語音警告功能,首先透過螢幕或者閃爍燈顯示是肯定有的,但是戰鬥機飛行員,有時候需要應對各種各樣的情況,眼睛不可能一直盯著某個地方看,這個時候語音警告就可以讓飛行員即使沒看到,也能透過耳朵聽到知道!
而且語音播報還會根據不同的情況,播放的頻率和強度也是不一樣的,在一些電視劇或者電影當中,隨著導彈距離戰鬥機越來越近,報警的頻率就越高,聲音越大,而且如果是被多枚導彈鎖定的話,會透過必要的警告語音的疊加告訴飛行員,來襲導彈的數量。
現在戰鬥機越來越智慧化,不同方向的導彈鎖定,機載計算機都會計算出來,未來甚至直接透過人工語音的方式告訴飛行員,比如說:注意,距離正前方30公里,被地面防空導彈鎖定,請注意迴避!
應該有人會問,戰鬥機是怎樣知道自己被鎖定的,這個也很簡單,被鎖定,也就是我們經常在新聞當中經常看到的被雷達照射!這還是利用雷達鎖定的基本原理,也就是雷達向戰鬥機發射電磁波,這個電磁波功率是很大的,能被戰鬥機攜帶的雷達接收機接收,這是很明顯的,因為正常時候,空氣當中是沒有那麼強的電磁波的,如果有,那就是代表有雷達在照射和鎖定自己。這裡打個比喻,就比如在黑夜之中,突然自己身上出現了一個紅色的鐳射點,很明顯代表有人已經瞄準你了!
那麼被鎖定後提示以後,戰鬥機飛行員如何規避呢,其實一般戰鬥機被導彈鎖定後,很大機率會被擊落,目前為了保持命中機率,都是數枚導彈齊射的!不過這不代表戰鬥機不可以規避,現實當中也是有的,可以利用釋放干擾彈或者機動規避,就和電影裡面一樣。
前面說了現在戰鬥機越來越智慧化,未來可能戰鬥機計算機系統自己應對導彈鎖定,計算出來最好的應對方式,而且還會裝備更先進誘導工具,用來欺騙對方導彈!
所以我覺得語音報警是真實的!
-
5 # 觀察者1973
真的可以,這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
對空導彈就對付飛機的,同時,飛機也要防止導彈的針對,這是戰鬥機能夠在戰鬥中生存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飛機想活下來,就得規避雷達導彈,要是沒有這個報警,飛機就是個移動靶子。
如今戰鬥機為了對付導彈什麼的,會在飛機上加裝逼近告警。戰鬥機最怕的就是被對方發現,然後被敵方導彈突襲,這個時候就用到導彈逼近告警系統了,可以為戰鬥力提供導彈逼近告警。
戰鬥機告警系統不光有導彈逼近告警,還有雷達告警,無論是導彈還是雷達探測,都會有電磁波,只要探測到,就會有報警提示。
中國是90年代研製成功導彈逼近告警系統,就是SE-2導彈逼近告警系統。由多個光學感測器和訊號處理系統組成。就是監測對方訊號的,一般是裝在尾翼或者兩側。陣風戰機是放在垂尾頂端,可以進一步增強感測器視野。通常逼近告警系統包含成像探測、警告威脅等功能,頻率覆蓋紅外、紫外、鐳射等頻段。
現在戰機能探測到雷達和導彈已經是很正常的事情了,至於能不能甩掉,那就另當別論了。
-
6 # 航空視界
電影中經常出現的鏡頭就是飛行員在座艙內聽到滴滴滴的聲音的時候就會立即發射干擾彈,並且控制戰鬥機進行各種機動,因為感測器已經警告飛行員自己的戰鬥機被鎖定了。在戰鬥機的多個部位會安裝有雷達告警接收裝置,起作用就是用來探測火控雷達發射高頻的鎖定訊號,世界上所有的火控雷達在進行目標鎖定的時候都會發射一束雷達波,而這個頻段基本上是固定的,所以雷達告警裝置才會起作用。
在真實的作戰中當戰鬥機被對方鎖定的時候飛行員所做的動作有電影中是一樣的,基本上是一股腦的把所有的干擾彈給打出去,這些干擾彈實際上是有兩種不同的型別,包括紅外干擾彈和箔條幹擾彈,分別對付紅外製導格鬥導彈和雷達制導空空導彈,但是由於箔條發射的時候很難被發現,所以許多人誤以為只發射了紅外干擾彈。
戰鬥機飛行員只知道自己被火控雷達鎖定,但是不知道對方會發射紅外製導格鬥導彈還是雷達制導空空導彈,所以在發射干擾彈的時候就採取一股腦的方式了。通常當發現被對手鎖定的時候就會直接開加力加速逃離,這樣可以避免被導彈追上,但是導彈基本上是飛的比戰鬥機要快,世界上只有少數的戰鬥機的速度可以快過導彈,這就是俄羅斯的米格-31,另外還有美國的高空偵察機的速度也是導彈追不上的,這就是大名鼎鼎的SR-71黑鳥高空偵察機。
實際上戰鬥機還有另一種方式可以干擾來襲的空空導彈或者地空導彈,這就是使用拖拽式的干擾裝置,歐洲颱風戰鬥機就在翼間安裝有這種特殊的干擾吊艙,透過纜線可以釋放干擾裝置,這樣導彈就會在飛行過程中失去目標,這個比起紅外干擾或者箔條幹擾的持續時間更長,但是也帶了了飛行阻力的增加。
-
7 # 皇家橡樹1972
電影《深入敵後》劇照,薩姆–8(北約代號:壁虎)發射升空之後“大黃蜂”的預警系統就發出了“蜂鳴”警告聲音。導彈緊追不捨,“大黃蜂”怎樣大角度機動、釋放干擾彈也無濟於事。大仰角爬升也沒有效果,理論上說導彈的發動機燃燒不到10秒鐘,剩下的射程由慣性推動,並且到最後推動慣性越來越弱,被跟蹤的飛機大仰角高速爬升可以大量消耗導彈的推力...最後導彈推力不足自己就掉下去了。最終“大黃蜂”被“壁虎”獵殺!電影是有藝術加工在裡頭,實際戰場上薩姆–8獵殺“大黃蜂”是很困難的事情,薩姆–8是前蘇聯的野戰防空系統,屬中近程防空導彈最大射高6000米、最大射程12公里,實戰中“大黃蜂”接到告警之後丟掉副油箱高速爬升到6500米以上就能避開“壁虎”的攻擊。圖片裡蘇–30的機身上佈滿了雷達波/光學告警器。
那麼,飛機是怎樣知道有導彈來襲並且告警的呢?地空導彈(空空)出現之後都是採用雷達跟蹤和光學跟蹤敵機,也就是說:地空導彈自身攜帶雷達要發射雷達波去探測/跟蹤敵機。
而戰鬥機正是利用導彈的這個特性環機身360°佈置“雷達波接收告警裝置”,這個裝置可以接收到地空導彈的制導雷達波和地空導彈自身攜帶雷達的雷達波,由於雷達告警器是環360°佈置地空導彈(空空)在任何方向來襲,只要有雷達波都能被接收的到,然後提示告知飛行員導彈來襲的方向和速度。
光學告警器就是紅外光感應器,來襲導彈必然會有尾噴氣流所形成的紅外線,光學告警器能探測到導彈所發出的紅外光,根據紅外光的強弱判斷導彈是否靠近,並且在座艙內發出警告聲響,飛行要根據是哪一個方位紅外告警器發出的警告,判斷出來襲導彈的方向。F–18戰鬥機的雷達/光學告警器。
現代戰鬥機的導彈告警裝置已經比較智慧化了,不但可以知曉導彈來襲的方向和速度,甚至根據敵導彈雷達波的特徵,判斷出來襲導彈的型號,是很先進的機載電子對抗器材。。而第五代機對於來襲導彈的發現能力又進一步提高了一個等級。
F–35環機身360°安裝光電分散式孔徑系統(EODSA),這個系統通俗的說:是在機身上安裝了環360°無死角探測的高解析度光學鏡頭,可以發現任何角度的目標,如果有導彈來襲它可以迅速的捕捉到,並且將所捕捉到的景象透過光纖傳輸到戰鬥機座艙的顯示屏上,還能自行判斷出來襲導彈的型號...是一種非常先進的光學捕捉/跟蹤/告警裝置!它顯然要比第四代戰鬥機的雷達/光學告警器要更加直觀和可靠...這就是五代機相比較四代機的碾壓優勢。總之,隨著科技水平的進步,戰鬥機發現來襲導彈的能力也更加的先進,已經可以在來襲導彈剛剛發射的時候就能判斷出來襲的路徑、也能確定來襲導彈的型號,這些新型光電裝置給飛行員的判斷和決策提供了很好的幫助...更能躲避來襲導彈的攻擊,甚至可以利用裝置先進的優勢反殺來襲導彈的發射平臺。
-
8 # 狼煙火燎
電影《深入敵後》劇照,薩姆–8鎖定“大黃蜂”後,預警系統就閃爍併發出了“蜂鳴”警告聲音。飛行員制導自己被導彈鎖定了。
導彈在大黃蜂后面緊追不捨,戰鬥機不得不釋放干擾彈、滾轉機動,還有各種大機動動作,甚至利用山體掩護讓第一枚導彈裝山逃避,卻躲不過第二枚導彈的墜機,最終被擊落!
整個過程預警系統是比較真實的體現,但是在躲避導彈過程中有著很大的藝術加工成分,比如在丟紅外誘餌彈干擾時候,導彈已經飛過來了,以戰鬥機的速度根本無法與導彈相比,這時候應該是直接被擊中才對,當然電影嘛,沒有這麼玄之又玄的藝術加工就失去了他的魅力,可以理解!下面我們具體來說說戰鬥機的導彈預警系統。
上圖就是法國陣風戰機全身的告警系統了,包含了2種,一種是雷達告警系統,另一種是尾焰告警系統。這是典型的三代半戰機的標配了,曾經美國的F15、F16對尾焰告警系統不是很上心,可能基於對自己體系作戰的強大自信,不過最近我看微博已經看到美國F15在座艙下面加設了這套系統了。初代雷達告警系統說起戰鬥機的雷達告警系統,其實早在二代機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只是當時的告警系統的原理和現在的還不太一樣。從二代機開始有了導彈後,各國就研發了第一代的預警系統,能夠預判導彈來襲,主要利用的早期火控雷達的”BUG“。
當自己的戰機被敵方的火控雷達鎖定後,自己的戰機也能接收到對方發射的雷達波,而早年間的火控雷達在給導彈傳輸指令的過程中,雷達會有一個短暫的時間停止發射雷達波,當這個停頓被捕捉到後,便視為對方戰機已經在給導彈傳輸資料了,戰機的預警系統就會持續不斷的發出警告,提醒飛行員導彈來襲,注意規避了!
三代機雷達告警系統隨著航電系統的不斷完善,到了三代機的時候,這樣的斷電效應“BUG”被修復,早年間的一代預警系統就失去了作用,於是所有的戰機在預警功能上做了調整,就是在對方火控雷達照射自己的時候,就代表自己戰機可能已經被對方鎖定,並向飛行發出警告!
為什麼說是可能呢?因為這套預警系統主要是透過接收對方雷達波的頻次和強度來判斷的,如果是戰機為一個大型目標護航,比如轟炸機,很可能對方老遠就發現轟炸機進行鎖定了,而處於轟炸機邊上的戰機可能都還沒被發現,但是接收到雷達波同樣會警告飛行員!
戰機雷達可以在好幾種模式下工作,比如搜尋模式、邊搜尋邊測距模式、鎖定模式,比如搜尋模式下他的範圍最廣頻次最低,可以搜尋戰機前緣±65°範圍,但是沒個方向點掃描頻次高達10秒以上;邊搜尋邊測距就是發現了目標,搜尋範圍變窄,雷達掃描頻次加快,並能透過雷達測算出對方的速度和飛行方向;到了跟蹤鎖定模式下,雷達掃描範圍收窄至±10°左右,掃描頻率在1秒左右,不斷對目標移動進行測算跟蹤!雷達預警系統在接收到這麼高頻率的雷達波後就已經預設自己被對方雷達鎖定了。當然像美國這種強大的空情能力的國家,其資料鏈系統已經非常完善,在其被雷達波照射後,甚至可以透過雷達波的特徵對比資料鏈判斷出對方雷達到底是來自地面還是空中型號,甚至能更精確的判斷出對方雷達的型號!
雖然雷達系統提出了警告,至於導彈是否發射其實是不知道的,如果是發射後不管主動雷達引導頭的導彈,那麼導彈的雷達波和戰鬥機的雷達波是有差異,就可以判斷導彈來襲了!如果是紅外引導頭的,導彈發射距離比較遠的情況下是飛行員也無法判斷是否導彈已經飛來!
尾焰告警系統最初飛行員在被導彈鎖定後是無法判斷導彈襲來的方向的,只能靠著飛行員“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來識別,極為考驗飛行員的眼力、反應和心裡承受能力,一旦發現導彈就立馬大機動擺脫,晚了也就來不及了!
近些年隨著電子系統的發展和不斷的小訊號,戰機又發展出了遠紅外預警裝置,也就是俗稱的“尾焰告警系統”,這些裝置和系統計算機連線,根據紅外特徵(速度、熱度、方向等)判斷後,自動發出來襲警報。這時,飛行員可以從容做出拋誘餌(紅外的拋紅外誘餌彈、雷達的拋箔條)或者啟動電子戰系統致使來襲導彈失去目標、做大角度離軸機動來規避導彈。
現代空戰不是“發現即意味擊落”嗎?這樣的預警有用嗎?在很多場合還是很有用,電子技術的發展和導彈的機動能力實在太強了,強於戰鬥機太多太多,因此戰鬥機在導彈面前基本沒有反抗的餘地。這個沒有反抗餘地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在導彈的不可逃逸區範圍內,這個範圍有多大呢?根據飛機與導彈的姿態有所區別,比如導彈追尾肯定就會小一些,如果迎面而來肯定就會大一些,基本來說這個範圍只有導彈自身最大射程的1/3範圍,在這個範圍內發射的空空導彈戰鬥機是很難逃脫的,但是距離遠一些就不一樣了,畢竟即使是雙脈衝火箭發動機,其發動機工作時間其實只有10s左右,其他基本都是無動力飛行,超出不可逃逸區範圍導彈仍然有很大的殺傷性和機動能力,但是導彈隨著戰鬥機的每一次機動都會損耗很大的動力,優秀的飛行員在這個範圍內擺脫還是有很大機會的!
回覆列表
你好,就如您所說的那樣,戰鬥機被導彈的雷達頻繁照射,戰鬥機(如果裝有預警裝置)是會一直報警的!
首先,飛機被導彈的制導雷達鎖定後,不斷的有雷達波連續照射戰機,所以,飛機的感測器就會探知掃來的雷達波,並透過機載裝置向飛行員告警。這在影片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
比如美國片《深入敵後》,美軍飛行員駕駛的F/A-18F被塞爾維亞地面部隊薩姆導彈雷達捕獲,戰機立刻就發出了警報。雷達鎖定飛機後,導彈經過預熱都可以發射,這時,機載告警裝置會發出越來越急促的報警聲,提示導彈在逼近,如果是雷達制導導彈,不管是半主動雷達制導還是主動雷達制導,導彈的雷達開啟後,也有雷達波照射過來,戰機告警裝置也會識別出來,戰機飛行員立刻就會做出拋灑反雷達箔條幹擾彈進行干擾,同時進行大過載機動,躲避導彈的攻擊。
然後,被導彈鎖定了的戰鬥機最後能不能存活下來,還是要看飛機的機動效能和駕駛員的實力操作,一切都有可能,別輕易放棄就行。實在不行了,跳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