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這首歌僅僅幾天而已,感動啦,力量啦什麼大家都感同身受。我只想談談我對歌名翻譯的看法。 知乎上大部分人對《我也曾想過一了百了》這個翻譯不滿意。理由是日文直譯過來《我曾經想過死》,而歌詞的大部分內容赤裸裸地表現的也是一種絕望,不如直接用“死”這個字眼更有衝擊力。還有一個回答說,不用“死”是因為我們還沒有勇氣直視死亡這個話題,在刻意地迴避它。看了這個答案我本來想說“我也是醉了”,可一看答主是心理諮詢師,頓時失去了所有質疑的勇氣。 我的觀點是,《我也曾想過一了百了》這個翻譯很好。理由如下:
1.雖然這首歌赤裸裸地表現著絕望,但最終還是給人一種繼續生存的勇氣。直接說“我也曾想死”,似乎直白的過頭,讓人感覺就是一首負能量的歌。雖然這樣衝擊力比較大,但我覺得有點矯枉過正。
2.《我曾經想過死》,讀起來怎麼就那麼沒有節奏感,而且你們真的覺得這樣就足夠有衝擊力麼?反正我聽起來有點low。
3.我不懂日語,想不通日語的歌為什麼會起這麼直白的名字。平常也很少接觸日語的東西,對日語的印象還在於夏目漱石的“今晚的月色真好”。作為高語境的語言,日語的表達是很含蓄的,這首歌歌詞的內容也是使用了大量的意向來表達絕望的狀態,並沒有直接的對絕望描寫,所以選擇那樣一個歌名,總感覺乖乖的。
4.最重要的一點,是這首歌的內容所表達的絕望的結局一定是“死”,“自殺”麼?我認為絕不僅僅是這樣。誠如那位心理醫生說的,幾乎每個人都曾有過自殺的念頭,可是有幾個人做到過?難道沒做的人都已經認識到“我曾經想過死,是因為還未和你相遇”?大部分人,最終的結局不是自殺,而是放棄,是自暴自棄。之所以覺得“一了百了”翻譯的更好,就是因為“一了百了”中包含了這種絕望到放棄的感覺,當然,放棄有時候就是放棄生命,只是有時候。這首歌的力量在於,絕望到極點時給你一種勇氣重拾希望。試問中文裡哪個詞語在這個分寸的把握上能比“一了百了”更恰當?而僅僅一個“死”字,哪裡體現的出這種絕望呢?有時候死可能只是無奈,有時候死可能只是懦弱,有時候只不過是逃避。最近微博上在玩的那個遊戲:——我曾經想過死。——那你怎麼沒死啊?——我也曾想過一了百了。——你是一個有故事的人。
聽這首歌僅僅幾天而已,感動啦,力量啦什麼大家都感同身受。我只想談談我對歌名翻譯的看法。 知乎上大部分人對《我也曾想過一了百了》這個翻譯不滿意。理由是日文直譯過來《我曾經想過死》,而歌詞的大部分內容赤裸裸地表現的也是一種絕望,不如直接用“死”這個字眼更有衝擊力。還有一個回答說,不用“死”是因為我們還沒有勇氣直視死亡這個話題,在刻意地迴避它。看了這個答案我本來想說“我也是醉了”,可一看答主是心理諮詢師,頓時失去了所有質疑的勇氣。 我的觀點是,《我也曾想過一了百了》這個翻譯很好。理由如下:
1.雖然這首歌赤裸裸地表現著絕望,但最終還是給人一種繼續生存的勇氣。直接說“我也曾想死”,似乎直白的過頭,讓人感覺就是一首負能量的歌。雖然這樣衝擊力比較大,但我覺得有點矯枉過正。
2.《我曾經想過死》,讀起來怎麼就那麼沒有節奏感,而且你們真的覺得這樣就足夠有衝擊力麼?反正我聽起來有點low。
3.我不懂日語,想不通日語的歌為什麼會起這麼直白的名字。平常也很少接觸日語的東西,對日語的印象還在於夏目漱石的“今晚的月色真好”。作為高語境的語言,日語的表達是很含蓄的,這首歌歌詞的內容也是使用了大量的意向來表達絕望的狀態,並沒有直接的對絕望描寫,所以選擇那樣一個歌名,總感覺乖乖的。
4.最重要的一點,是這首歌的內容所表達的絕望的結局一定是“死”,“自殺”麼?我認為絕不僅僅是這樣。誠如那位心理醫生說的,幾乎每個人都曾有過自殺的念頭,可是有幾個人做到過?難道沒做的人都已經認識到“我曾經想過死,是因為還未和你相遇”?大部分人,最終的結局不是自殺,而是放棄,是自暴自棄。之所以覺得“一了百了”翻譯的更好,就是因為“一了百了”中包含了這種絕望到放棄的感覺,當然,放棄有時候就是放棄生命,只是有時候。這首歌的力量在於,絕望到極點時給你一種勇氣重拾希望。試問中文裡哪個詞語在這個分寸的把握上能比“一了百了”更恰當?而僅僅一個“死”字,哪裡體現的出這種絕望呢?有時候死可能只是無奈,有時候死可能只是懦弱,有時候只不過是逃避。最近微博上在玩的那個遊戲:——我曾經想過死。——那你怎麼沒死啊?——我也曾想過一了百了。——你是一個有故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