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504024020264

    作為一個成語,“韜光養晦”的使用見於清朝末年。晚清實業家、思想家鄭觀應遁跡澳門寫了《盛世危言》。他在其中的自序中寫道:“自顧年老長庸,粗知《易》理,亦急擬獨善潛修,韜光養晦。”此前,則有清朝大知識分子紀曉嵐在其《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中寫下“果為隱者,方韜光晦跡之不暇,安得知名?”

    謂隱藏鋒芒,不使外露。修繕自己的不足之處,提升內在的修養。

    《舊唐書·宣宗記》“歷太和會昌朝,愈事韜晦,群居遊處,未嘗有言。”

    《蕩寇志》第76回:“賢侄休怪老夫說,似你這般人物,不爭就此罷休。你此去,須韜光養晦,再看天時。

    鄭觀應《自序》:“自顧年老才庸,粗知《易》理,亦急擬獨善潛修,韜光養晦。”

    透過古人使用“韜光養晦”的記載,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其一,“韜光養晦”是一種低調做人的行為模式。低調做人以利於冷靜觀察,縝密思考,進而統攬全域性,謀劃未來,是一種戰略行為模式。

    其二,“韜光養晦”思想既適用於困境或逆境之中,也適用於成功或勝利之時。

    其三,“韜光養晦”思想的深刻內涵在於埋頭苦幹,積蓄力量,著眼長遠。從這個意義上說,“韜光養晦”是“有所作為”的重要前提。

    其四,把“韜光養晦”與“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類說法相混淆純屬誤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羊可以完全圈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