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哦起飛

      進士科正式設置於隋煬帝時。  科舉制度的意義:  

    1.科舉制度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它衝破了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門閥的作用;  

    3.科舉制把讀書、考試、做官緊密聯絡起來,從而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  

    4.科舉取士把選拔人才和官吏任命的權利,從地方豪門士族的手裡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政局的穩定。

  • 2 # 為你孓等待

    隋朝於605年首次開的進士科,被視為科舉的開始。隋、唐時,“進士科”、“明經科”都算是考試科別,明經科考經學和時務策。進士科除考經學和時務策以外,還要“加考詩賦”。依據清徐松《登科記考》卷十四記載,孟郊於貞元十二年(西元796年)登進士第,時四十六歲。唐人科舉,進士科最難,明經科較易,因此唐人有諺雲:“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意思是說:三十歲考上明經科,已算是年老,因為是而立之年,而五十歲登進士第,應該是不會存在,因為是知天命之年。難怪孟郊四十六歲登上進士榜,高興的心情,從他的〈登科後〉一詩來看,幾乎把幾十年為仕途的努力和艱辛,都一掃而空。 [1]因為進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難,一般每次只取二、三十人,僅是明經科的十分之一,故此最為尊貴,地位亦成為各科之首。也因此,時人稱進士及第者“白衣公卿”[2]。在唐朝,進士考試可以在考前公開推舉,稱作“通榜”[3]。因此凡是應進士舉的人,常常將自己的作品送給朝中有文學聲望的人看,希望透過他們宣揚自己的名譽,甚至推薦給主考官,這就是“溫卷”。而二者之間的關係稱為“知己”。在唐朝,進士及第後,要到吏部進行關試,才能得到官職。宋代以前,進士只需要透過在尚書省舉行的“省試”。自宋以後,進士一律要經過由皇帝主持的“殿試”一關覆核和決定名次。宋仁宗時,曾發生一名透過省試,但在殿試被黜落的考生憤而投奔西夏。自此以後殿試都只定名次,而不會黜落考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冬菇頭的作用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