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418952844896
-
2 # 使用者8201481786170
[ 宋。王君玉《國老談苑》]陶谷以翰林學士奉使吳越,忠懿王宴之。因食蝤蛑,詢其名類。忠懿王命自蝤蛑至蟛蜞,凡羅列十餘種以進。 谷視之,笑謂忠懿曰:“此所謂一蟹不如一蟹也。”
宋·蘇軾《艾子雜說》:“艾子行於海上,初見蝤蛑,繼見螃蟹及彭越,形皆相似而體愈小,因嘆曰:‘何一蟹不如一蟹也?’”
並不完全是,唐以前不做細究,從唐代論起。唐代的飲茶法是煎茶法。當時並不是很習慣用極細類似於今天的茶末。《茶經》言:末之上者,其屑如細米。又說:碧粉縹塵非末也。
所以此時的茶跟今天的抹茶尚有區別,但到了晚唐,開始流行點茶法,直至宋代。點茶的普及,也就使得茶末越來越細,蘇軾就曾將其比作“飛雪輕“。所以很多人就將抹茶與宋代的點茶認為是一種東西,其實也不盡然。宋代最為著名的茶莫過於”北苑貢茶”,但是北苑貢茶的製法便極為考究,必須“微以龍腦和膏”,除了龍腦以及其他香料以外,還要加入澱粉。陸游《入蜀記》曾說:建茶舊雜以米粉,復更以薯蕷。其實這般記載很多,而且從當時關於茶的詩文來看就能看出,當時的茶大多是乳濁狀的。而今天的抹茶無論你怎麼點也不可能是白乳濁狀。
上面有為答主所題茶上作畫並以此來評定點茶好壞的觀點實在不敢苟同,茶上作畫確實稱茶百戲,但那只是一種類似於今天的給菜品雕工類的行為。偏重娛樂居多,並不能以此作為點茶的好壞。而且書童打茶,先生作畫更是不知從何處得來依據,觀宋人詩文,不光點茶得親力親為“磨成不敢付僮僕”,更有“自臨釣石取深清”更有徽宗親手為大臣點茶,點茶在文人看來是一件雅事,是需親力親為的。
其次茶百戲是在點茶過程中形成的,碾茶為末,注之以湯,以筅擊拂。陶谷《荈茗錄》: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散滅,此茶之變也。時人謂之茶百戲。
下湯運匕,須臾即就散滅。
點茶的好壞是看茶與水的融合度,是否產生較強的內聚力,要“週迴旋而不動”,從而“著盞無水痕。要茶色不沾染碗幫,如果烹點不佳,就會茶懈末沉,湯花散退,雲腳渙亂,在盞壁上留下水痕,那便是次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