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墨客殺

    是按遊覽順序寫的,描寫了巍峨的高山、清潔的空氣和碧綠的泉水,那種綠,那種由蔥蘢、茂盛所構成的生機,那種對大自然的感恩,對未來的嚮往,對幸福的追求,使得各種文化思想,在這溼潤、馥郁的自然條件之下,開花結果,薪火相傳,生生不息。抒發了對橋溪風士人情的讚美之情。

    ①走進橋溪,為山、為綠、為古韻、為風物傳說所迷。但我清楚,其實客家文化積澱深厚的橋溪,更是一個夢圓客都之地。

    ②開門見山,可以說是橋溪最直觀的印象。橋溪位於蓮花山脈最秀美的陰那山五指峰西麓,村莊四面環山,東面五指峰,南面笠鸃頂,西面義安寨,北面香爐峰,峰巒疊嶂、奇峰秀頂、氣勢昂然,舉目四望,蒼翠欲滴,山花爛漫。

    ③“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說的是客家人大多居住在閉塞貧困的山區,因此,很多客家學者普遍認為,客家人因長期生活在山居獨特的生活環境下,形成了一種封閉的狹隘心理、保守的小農意識以及小富即安的落後觀念。對此,我一直不太認同。我倒以為,客家人應該感恩大山,無山無以圖生存,非艱苦奮鬥無以圖發展。正是因為山的緣故,正是因為獨特的生存生活環境,成就了客家人刻苦耐勞、自立自強的淳樸民風,成就了客家人包容開放、不甘落後的創新精神,成就了客家人蹲下去就是一塊石、站起來就是一座山的擔當形象。開門見山,正是橋溪人之幸。橋溪人率直坦蕩,講究品質、講究境界,不可能不與山深刻關聯。

    ④華人理想中的山居風水有崑崙山、蓬萊、壺天三種模式,其中,壺天風水模式突出四壁回合的圍護與遮蔽特點,並以狹小的豁口和浩闊的壺腔為鮮明特徵。別有洞天,是華人創造的一個成語。橋溪四面環山,僅一條彎彎曲曲的山路通向外部世界,是名符其實的別有洞天,是典型的洞天福地。風水學最講究的是藏風聚氣:藏風,“山勢之藏納”;聚氣,“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從橋溪的山勢地形看,確實是個藏風聚氣的風水寶地。

    ⑤我站在村口再一次打量橋溪迷人的山居生態,一位60多歲的村民走過來,指著溪上一簇林木說:“橋溪建村五百餘年,這簇林木卻已有上千年曆史,人稱‘五彩林’,寓意‘五子登科’”。我順著村民的手指方向一看,好傢伙!一簇古樹挺拔茂盛、形態俊秀,而且樹葉的顏色各不相同,紅的奔放,綠的蔥翠,黃的典雅。“五彩林”,在千百年的風雨洗禮中仍然巋然不動,忠誠地守護著村莊從古走到今,橋溪人把它看作吉祥樹,當成守護神。其實,“五彩林”也好,“五子登科”也罷,也就是由七棵古樹五種珍稀樹種聚族成林而已,它的最大價值不在於樹的本身,而在於樹的文化,在於增加著年輪,凝聚著厚重,昭示著滄桑。

    ⑥這位村民還向我訴說了許多動人的傳說,比如,橋溪原本就不叫橋溪,而是叫“叩頭溪”。關於橋溪的來歷有多種傳說:一說是舊時進入橋溪的山路沿山溪澗邊伸延,坎坎坷坷,人們行走艱難,尤其是負重行走時,一俯一仰頭,一步一叩首,形似給人行叩頭大禮,所以,人稱“叩頭溪”。二說是清代時,在村口村民用石頭建了一座“仁壽橋”。因當地方言中“叩”與“橋”諧音,所以,又叫“橋(叩)頭溪”。三說是明朝滅亡時,明太子朱慈烺為躲避李自成軍隊的追殺避難到梅縣,在他的老師李士淳翰林的攜帶下,到橋溪尋找朱姓人家歇腳。地方官員聽說後,三步一叩首地到橋溪去參拜皇太子,所以叫“叩頭溪”。至於哪種說法更靠譜,更真實,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從這些傳說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們對智慧的美好想象以及對歷史的夢幻敘述。任何傳說都是允許一廂情願的,就這一廂情願,往往最是迷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十歲了,負債10萬,月薪4000,一事無成,很迷茫,應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