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艾的爸爸

    連史紙的選擇方法

    質地柔韌厚密:

    選擇紙張的時候質地是最重要的,質地不佳的紙既容易損筆,又不易儲存,古今名紙,莫不以品質見稱,如澄心堂紙「密如璽」,玉板宣「柔韌、耐久」。紙質堅韌緊密是最好的,選擇時以目測就可以知曉。

    色彩潔白:

    紙如果不白,就是原料不好、或水質欠佳,都算不上是好的紙。潔白無比的玉板宣便以檀木為原料,蜀牋則「以浣花潭水造紙」,都是例項。若是染色的,也要精純潔白,才是本性佳之紙,但染色之紙不易傳久,若希望作品百年後能放在故宮博物院,還是避免使用的好。潔白不潔白用眼睛看就能明白,這也不需要多言吧。

    表面光澀適中:

    紙之表面有光滑和粗澀之分;光滑固易行筆,但若過滑而筆輕拂而過,便無筆力可言,若粗澀則與之相反,易得筆力,但過澀則難於施筆,易損筆鋒,所謂「細而不澀」也。這個可憑視覺與觸覺分辨,就不多談了。

    吸墨適度:

    紙須能入墨,否則墨浮紙表,易於脫落,不能久存。一般而言,宣紙類吸墨較強,牋紙則反之。吸墨太強,若運筆稍慢,則點畫俱成墨團。但若吸墨性太弱,墨不易入紙,亦非所宜。故擇紙時要考慮到書體及個人運筆速度,要以墨汁能入紙但不成「團」為佳,選購時若店家允許,僅管用墨去試,一試便知。

    據碑帖擇紙:

    臨摹碑帖,若要求形似神肖,不僅要注意到筆,紙也是條件之一。擇紙先辨其吸墨性,視真跡的入紙程度而定,入紙多則選用強吸墨紙,反之便選較弱者。若無法窺知入墨實況,如石板所印者,亦可就其風俗辨之,鋒芒顯露,神彩奕奕者,多用牋紙類;溫潤含蓄,風華內斂者,則可選用宣紙類。

    依個性擇紙:

    當然,個人的喜好也是該考慮的,否則若買回不愛用的紙,只怕用都不想用了。另運筆急者,宜選強吸墨紙,其墨方能入紙,行筆遲緩者,則可選弱吸墨紙,不然墨團躍然紙上,可不大妙啊。

  • 2 # 張張的一天

    一、材料不同

    連史紙用的最好的嫩竹絲,制料時間長達8個月。

    白竹紙用的是普通竹料,制料時間2個月。

    二、製作工藝不同

    連城連史紙用的是“連城撈紙法”,就是撈紙過程中撈三下,經過三次的纖維交織使紙張拉力增強。

    白竹紙只撈一下。

    三、質量不同

    連史紙克重每平方米19克左右,幾百年不變的規格是60/110cm,每刀100張。白度68%左右,PH值7.5以上,耐老化(白度)絕對下降值3.3%(國家宣紙標準是5%)。紙張表明細嫩光滑如油,色澤溫潤如玉。迎著光線看不到絲狀纖維而是看到明顯的簾紋,簾紋線寬度2cm。越陳的連史紙越能體現它的價值。

    白竹紙克重20克左右,舊規格51/71cm,每刀500張,新規格51/142cm,每刀250張。白度72%左右,PH值6.5以下,耐老化(白度)絕對下降值8%左右。紙張表面有絲狀纖維,簾紋線寬度1.5cm。

    2008年上海復旦大學文博系做了“連史紙的製作技藝及其耐久性初步研究”。

    四、用途不同

    連史紙用於重要歷史檔案、印譜、族譜、及古籍修復。用於拓印邊款方面更能凸顯它特有的價值所在:1、吸水性強,能夠完全的吸附在石材印章上。2、連史紙在棕刷摩擦過程中不易破壞。3、細膩的纖維使連史紙著墨後款面烏黑光亮。

    竹紙大量用於書寫、練字、裱字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空調和冰箱常用的製冷劑分別有哪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