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行者無疆築夢天涯
-
2 # 網言軍事
印度大量進口國外先進武器裝備不是因為財大氣粗錢多得沒地方花,而恰恰是由於該國軍方精打細算、掂量“投入-產出”成本的結果。
為什麼這樣講呢?眾所周知,印度自1947年獨立以來一直在推進所謂的“武器中國產化”卻收效不佳。究其原因,除了軍工底子差、技術力量薄弱、官僚主義掣肘外,主要還在於印度的“外部環境”實在太好了——無論蘇俄還是歐美,其想引進哪國的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都沒太多困難。
由於缺少像中國、伊朗這樣長期被西方封鎖、制裁的遭遇,印度本土軍工部門養成了好高騖遠、眼高手低、畏難情緒重等諸多毛病。說白了就是外部誘惑太多,既然花錢就能買到的東西,又何必費勁巴拉地自己研發呢?
舉個大家耳熟能詳的例子——1972年印度宣稱要自研“阿瓊”坦克,結果動力系統先用德國MUT後又換成中國產貨仍問題不斷,自研火控系統因試驗表現太差竟然提出用T-72M1的升級版火控系統替代,吹噓“世界一流”的中國產複合裝甲也被發現防護力不足只好又附加裝甲。
到頭來,這款研發、改進時間長達近半個世紀的印度“中國產坦克”不僅綜合性能依舊未過關,而且全重飆升至68噸,超過了該國大多數橋樑的承重極限……
至於印度中國產“光輝”戰鬥機、航母、輕武器(突擊步槍)、核潛艇,更是不消多言。
但問題就出來了——無論是與鄰邦展開軍備競賽,還是在印度洋周邊“耍威風”,印軍都急需擴充軍備、更新武器,可是他們能幹等著中國產武器達標再批次列裝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所以,對於奉行南亞乃至整個印度洋霸權的印度來講,要解決軍事幹涉能力與武器中國產化嚴重拖後腿之間的矛盾,就只能買、買、買——當然啦,印度人肯定不說自己只會一味採購洋槍洋炮,而會強調他們還附帶引進了技術和特許製造許可。
只不過,印度的“引進-仿製-再引進-再仿製”已經變成了看不到盡頭的無限迴圈,所以他們也只能繼續買下去。
另外就是關於印度的財力問題,有必要在此多說兩句——首先,印度就算再窮,好歹也是個GDP超2萬億美元、財政收入2000多億美元、外匯儲備近4000億美元的大國,每年拿出個一兩百億美元買洋軍火還是能負擔起的。其次,印度每年的軍火採購額看起來高得嚇人,但實際上大多都屬於分期、延期付款的專案,也就是說真正分攤到每年的財政壓力並沒有那麼大。
最後一點就是印度舉世聞名的官僚主義——文官政府與軍方、財政部門與裝備採購部門、內閣與國會、各軍兵種、國有軍工複合體與軍隊,這些“山頭”“派系”之間的相互掣肘、扯皮和推諉已經到了“耽誤軍國大計”的嚴重地步,近期最有名的例子莫過於印度採購法制“陣風”戰機,詳情恕不贅述。
-
3 # 商務新觀察
首先,個人覺得題主說人家吃不上飯有失偏頗。現在全球經濟發展極不平衡,除了那四十多個發達國家以外。大部分發展中國家都存在其國內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
西方媒體稱,印度是全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這幾年印度經濟發展還不錯,2017印度GDP總量24390億美元,排名全球第七。印度人口規模居世界第二,達到13.2億,其人均美元GDP為1804。
不過,印度貧富差距懸殊,窮人更多些,往往給人留下一個窮國的印象。
雖說,經濟增速比較快,但其國內基礎設施建設還很落後,可它偏偏不把精力投資於國內基礎服務和民生改善上。
印度武裝力量規模現居世界第四,超過130萬了,同時又是一個擁核國家。那為什麼還非要大力投資鑽研武器裝備和購買國外武器呢。
印度的武器庫裡大部分都是從國外進口的,從軍艦戰機、火炮步槍基本上都是購買的。
我覺得這和印度的大國戰略思維有關係,尤其是近年來在西方勢力的扶植下,更是有些囂張!
再加上印度與周圍鄰居長期不睦,因此其不斷擴充力量,就是想在戰略上藐視對手,提升自己大國的地位,也有裝門面之嫌!
-
4 # 海芳愛歌詞
經常聽到媒體報道:印度對外花巨資購買歐美俄先進武器裝備的訊息。從2006年以來,印度已經成為世羅頭號武器進口國。我認為印度國家高層執政目標,想把印度建設成為世界大國,擴大印度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妄圖稱霸亞洲,所以加大國防軍事現代化的投入,可是他本國的軍工生產能力有限,只得依賴歐美俄進口海陸空武器裝備,這樣做有利於保持同歐美俄國的友好往來。與此同時,使印度軍隊在較短時間內,實觀國防裝備現代化,對外防禦起到威懾作用。
-
5 # 煙雨醉逍遙
不闊綽又能怎麼辦?自己又不會造,而且作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資金儲備多少還是有點的,所以被那些武器出口大國所盯上,俄羅斯甚至以一美元的價格把“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賣給印度,多誘人?結果改裝費花了29億美元。
作為一個南亞大國,必須要保持一定的軍事能力,印度選擇了購買,出手的確也很闊綽,經常看到新聞說印度無法生產子彈,槍支等等,其實這怎麼可能,對於這些低端武器印度還是有能力生產的,拿子彈來說,之所以選擇進口是因為印度國內槍支型號種類太多,而進口可以即可以滿足要求又十分方便。
至於高階武器呢,印度的確沒能力生產,比如戰機,印度研究了30年,光輝戰機才誕生出來,然而這三代戰機早已經落後於時代,連印度海軍都拒絕使用,如果不選擇進口那連航母的艦載機都沒有,那航母豈不成了擺設。
資金方面,印度儲備資金達到3000億美元,說多不多,說少不少,不過還是夠印度從外界採購武器之用了,事實上幾乎所有的武器出口國對於把武器賣給印度都極為熱衷的,畢竟武器是要更新換代的,一些淘汰或是將要淘汰的武器裝備被自己銷燬了還不如便宜點賣給別人,而印度是一個非常好的買家。
對於購買軍備,印度屢屢被坑卻樂此不疲,這可不是一向以商人自居的印度人能幹出來的事,事實上一些印度網民對此也產生過一些質疑,為什麼印度花了那麼多錢,買來的卻是二手貨,為什麼對方不給予相關的製造技術?等等,然而大多數印度人是不關係這個的,剩餘的有很多對此並不瞭解,畢竟對於軍事也不是誰都熱衷,所以這種不符合市場規律的生意一直在持續著,有些印度人認為很可能是國內腐敗問題導致了這種現象的發生。
印度也一直希望成為一個世界軍事強國,然而任何的軍事強國都必須做到自己獨立製造,這點印度是無法做到的,起碼現在還沒有做到,它的工業體系也不完備,這就造成了需要從它國購買,至於出手闊綽與否完全是由賣家主導的,在這個問題上各國合著夥的坑印度,抬高價格,使得印度看起來的確很有錢,但印度的苦又有誰知道呢?當然了中國的武器效能也非常優秀,印度不妨可以從中國購買,價格上肯定比西方國家眼便宜的多。
-
6 # 魂舞大漠
貌似什麼國家的都能買來,不買沒用的,要買就這價;一味追求高大上,貪新求全,只能越渴越吃鹽;不切實際的政治和軍事訴求,使國家定位明顯跑偏,與自身發展完全背道而馳;以買武器拉近與大國關係,成為向大國示好的工具,等等吧,這些因素構成了印度越買越多,越買越貴,造不如買,直花得銀子如流水,好像永遠金主一個從來不怕花錢。其實怎回事,世人都明白,大國永遠買不來,印度也並非是個有錢人,讓我們詳細說一說,看看是否如此。
且看印度十年購武花了多少錢?印度買武器,總是很熱鬧,比方2017,豪擲20億美金購買了22架美製“復仇者”無人機,100億買下F-16生產線,26億要買4艘法國“西北風”兩棲攻擊艦,5個億拿下以色列的MR/LR-SAR防空導彈,是年還談了要買俄製S-400防空導彈、蘇-35戰機的事,這一年很忙,如果這些專案都能成,大約金額1000個億,乖乖喲,一年1000個億,這麼有錢嗎?最終砸實的其實沒幾樣,也就是美國“復仇者”和以制防空彈。然這在印度,大把撒錢成為傳統,有人做過統計,1999到2009的十年間,印度採購洋軍火的支出就超過了500個億。印度豪言,要從2017到2022年的五年內,投入4000個億用來購買裝備,一語博得軍事大國擊節,有錢人哪,不一樣就是不一樣。買武器買成了世界第一名,真是無人能及。
買來的裝備實際用途大不大?要問這些武器實際用途,1999年是個值得觀察的事件,步槍沒有子彈,步兵缺乏大炮支援,戰鬥機缺乏精確制導炸彈,事到臨頭總是感到沒用的,不是缺這就是缺那,這就是印度長期購買洋武器的結果。
購武的歷史怪圈還能走多遠?買來一批,用殘一批,再買一批,好似是個圈吶。從建國到現在,不停迴圈往復,一時先進,過了一陣子就落後,不行接著再買,誓將購買進行到底,不買怎麼著,自個造不了,有點錢都撒出去購買了洋裝備,自個研製手中沒錢了,不行就接著買吧,反正這多年也都能買到。
大方是被迫的,不大方還能怎麼樣,如採購法制Phantom-2000,買來花了不少錢,升個級5100萬美元一架,一口價,升不升隨你,最終乖乖付錢了事,受制於人,只能花大錢,不會造大約也只能繼續裝下去,看印度漫漫軍購路,就知道,還是自主研製的好。
-
7 # 楠竹一
印度作為作為金磚國家中的一員,經濟發展水平還是可以的,可是現在的印度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不僅比不上美國和中國,就連英國和日本都趕不上,所以說印度十分迫切成為世界上有影響力和話語權的國家,而提高自己的國際地位最重要的就是軍事力量,面對本國軍工業落後的局面,還想要提高自己的軍事力量,印度只有大量的購買武器裝備才可以。
現在的印度已經擁有了核武器,而且還在抓緊時間研製洲際導彈,但是對於戰鬥機和裝甲武器,艦艇的研製能力卻差的驚人。自己研製的LCA戰機經過30多年才研製成功,而且這款這款戰機的效能也沒有達到預期的設想,連自己的軍隊都非常的嫌棄這款戰機,要不是政府施加壓力估計印軍也不願意使用這款戰機。
印度透過大量的購買武器快速的提高自己三大軍隊的戰鬥力,雖然說印度現在有超過55%的人生活非常的貧窮,但是政府覺得國家民生並沒有國家的軍事力量更重要。而印度選擇購買武器的物件更多的是俄羅斯,一方面是因為俄羅斯的武器價效比高,另一方面是俄羅斯軍工製造業底子好。
目前印度從俄羅斯購買過蘇30MKI戰鬥機,基洛級潛艇和米格29K艦載機等等武器,這些武器在印度購買時都是頂尖的武器裝備。當然印度也從法國購買過陣風系列戰機,也從美國購買過C17運輸機總得來說印度採取購買的方式就是在全世界進行比較誰的武器裝備先進,印度就會花大價錢進行購買。但是因為購買俄羅斯的武器裝備居多,在後期需要俄羅斯進行升級改造的機會也就多一些。
現在的印度看上去對於購買武器已經上了癮,光2017年印度就花費100億購買F16的生產線,26億購買法國的西北風攻擊艦等等。這些總金額加起來可以達到1000多個億,這麼多的錢對於印度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負擔,可是從1999年至今印度一直採取購買其他先進的武器進行度日,這樣的能力確實讓人望塵莫及。
總的來看,印度確實透過購買其他國家的戰機讓自己國家的軍事力量提升了,但這並不是什麼長久之計,印度只有努力提高本國的軍工業實力才是成為軍事強國最正確的道路。
-
8 # 兵說
說起印度軍事,人們會想到印度軍隊獨特的閱兵步伐,印度巴基斯坦換防時浮誇的超級正步,互相較勁比誰踢得高。還有印度炎熱的氣候裡,印度士兵挽著袖口端著槍的畫面。可以說,把印度軍隊放在世界範圍來看,都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而印度軍事最為人所熟知的,莫過於它極其複雜的武器體系。
印度人的武器裝備堪稱“萬國牌”。如果想在一個國家的武器裡盡纜世界多種風格的武器研發思路,就一定要看印度軍隊。印度陸軍的主戰坦克,主要是兩種,一類是俄印聯合研發的T-90新版,另一類是印度自產的阿瓊坦克。印度的陸軍力量總體來看還不錯,根本因素是印度人借T-90的機會,確實獲取了一些裝甲車的研製技術和經驗。
印度的空軍成分比較複雜,主力戰機是俄羅斯的蘇30MKI,還有法國的Phantom2000,美國的C17和C130,直升機也是各種型號雜糅在一起。之所以出現這個情況,主要是印度自己的航空工業實在是乏善可陳,付出了十多年努力的光輝戰機,似乎也不那麼“光輝四射”。
印度海軍正在建造中國產航母,說起來是中國產,其實核心零部件大部分是進口的。印度的加爾各答級驅逐艦的中國產化程度還可以,潛艇是租用俄羅斯的。現在挑大樑的維克拉姆帝亞號,內部設施很豪華,指揮官的房間都是沙發座椅外加百葉窗,食堂也寬敞乾淨,艦員宿舍很寬鬆。但這些設施都是建立在俄羅斯幫助印度改裝了航母主體結構的基礎之上。印度自己建造大型艦船的能力還依然有限。
印度其實從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就發展軍事工業,無奈發展的速度實在是太慢。再加上幾次印巴戰爭,弄得印度方面總是心裡不踏實。來不及等中國產武器準備好,就疑心外部要打仗。只好一隻手抓自研,一隻手狂買,保持住印度軍隊的戰鬥力。印度武器型號多,缺乏統一標準,很多時候不買也不行。印度內部還存在不少腐敗問題,存在撈取回扣等多種因素,推高了印度的軍費,讓印度走上了長期依賴武器進口的道路。
-
9 # 御前帶刀侍衛
眾所周知,印度幾十年來一直是國際軍火市場上的“大買家”。該國透過從多個不同渠道引進裝備,成功武裝了一支員額超過百萬、裝備有3000餘輛主戰坦克、100多艘各型艦船、700餘架作戰飛機的軍事力量,這種規模的國防軍在世界上並不多見。而憑藉這些“雜七雜八”且很難認為形成系統的武器裝備,印度軍隊自印度建國以來竟然先後經歷了歷次印巴戰爭、中印邊境軍事衝突和多次反恐作戰行動,雖然印度軍隊本身的表現實在難以恭維但期間各類武器裝備的表現尚算正常,除印度中國產武器一直處於“拉後腿”的地位以外基本上很少出現因武器裝備效能問題導致的重大軍事失敗(除對印自衛反擊戰外),這種情況實屬世界罕見。印度國防政策的基本目標是保障實現印度“稱霸南亞,控制印度洋,爭當世界‘一等強國’”。1998年5月,印度連續進行了5次核試驗,從而成為事實上的核國家。
總體上,印軍蘇式裝備為主,美式裝備為輔,歐洲裝備也不少。原因自然是他跟這些國家關係都不錯。印度是南亞地區的霸主,戰略地位非常重要,當今美俄中三強對其競相拉攏,可見一斑。而且當年中印邊境戰爭時正值中蘇交惡,蘇聯對其在軍事上的援助,也始於此。冷戰結束後,俄羅斯繼續與印度保持良好關係,也是擔心一度完全倒向美國,使俄在南亞的多年來的戰略利益,化為泡影。另一方面印度是俄武器的最大出口國,對俄經濟的影響也不可小視,從這方面來講,俄印關係也非常緊密。
印度實行募兵制,服役年限:兵17年,軍士21~28年,低階委任軍官(海、空軍准尉)26~33年印度遠遠談不上富裕,但在1962年撩惹中國被胖揍一頓後,就開始了變態式國防建設。國防預算從前不足百分之1,一下提升到超過百分之15,只要是他們認為好的武器,一概能買就買。
印度對於本國的軍事裝備量是空前的自信,原因何在呢?因為印度會向世界各國購買武器裝置,並且在購買武器上面,印度人是一改“摳門”作風,特別豪氣的下單。印度的購買力有多強呢?印度主要是向美國和俄羅斯購買武器,其次還有就是英國和法國。而印度的第一艘航母是向英國購入,後來的維克拉馬蒂亞號航空母艦是讓俄羅斯來改造的。而印度的戰機近乎一半是給航天領域強大的俄羅斯購買,而其他是向美國,法國等購買最先進的戰機機型。在核潛艇方面,印度則是向俄羅斯購入,一些核潛艇印度比較難以承受的價格改為租用。因此如果說印度是亞洲第一的軍事購買強國,那真的是沒有國家敢與它爭鋒了。
應該說,印度有選擇不同來源的武器裝備的資本。作為印度洋沿岸和南亞地區的第一大國,印度擁有僅次於中國的人口總量和世介面積第七大的國土範圍,這樣龐大的國家實體使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對其視而不見。所謂“強龍不壓地頭蛇”,即便是美國和前蘇聯這樣的超級大國,在與印度打交道時也不得不對其意見和利益予以考慮。而且,由於印度與除中國外任何一個世界性強國都不接壤、同時又扼守印度洋上國際貿易和能源運輸的重要航道的關鍵位置,其他國家事實上或多或少都“有求於”印度。在這種情況下,印度能夠在各主要武器生產國之間自由選取所需求的武器裝備和武器技術,也就成為了理所當然。
從目前印度軍隊所採用的裝備來看,空軍中同時裝備有俄羅斯的蘇-30MKI、米格-29UPG和法國的“陣風”C、“Phantom”2000,陸軍中同時裝備有俄羅斯的T-90M主戰坦克和瑞典的FH-77榴彈炮、海軍中同時裝備有德國的209型潛艇和美國的“加拉希瓦”號兩棲攻擊艦,至於單兵裝備則更加五花八門。可以說,印度軍隊集合了美、俄、歐三大主要武器裝備來源,並且還在謀求向日本、南韓等新興武器出口國引進裝備(可以說除了不敢向中國買武器以外其他國家的武器都買過了),幾乎就是一個當代軍事裝備的超級博物館。
第二,製造能力差,地球上有一個普遍真理,凡是農耕民族食物越容易獲得的地方,人就傻,食物越容易越傻。非洲有些地方食物一次種植終生收穫,結果現在的非洲是什麼樣?還有越南,湄公河三角洲的水稻幾乎一季一熟,現在越南人什麼樣?南亞次大陸氣候溼潤,糧食作物成熟快,也幾乎是一年三四次收穫,所以南亞次大陸形成了一個優良傳統,一入侵就佔領,誰佔領誰完蛋。印度的製造能力可想而知了。第三,背靠中國,全世界都知道,中國是和平發展能力最強的國家,只要沒有戰爭,自己又不折騰,華人花十年取得別人一百年都幹不出來的成就那是華人不著急。所以,懼怕中國強大最喜歡的就是讓周邊國家撩惹中國,甚至有超級大國為此付出了亡國的代價。
最後,恐怕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保養能力太差了,印度摔飛機的能力天下無敵,使用其它裝備也不遑多讓,所以賣給印度武器不用擔心像賣給中國黑鷹或賣給伊朗F14一樣一錘子買賣,賣的武器三四十年還有戰鬥力。用不了二十年,印度自己就又來拿著錢求貨了,不僅充實了腰包,還檢測了武器存在的問題,是誰不願意呢?
然而,表面上的光鮮,卻難以掩蓋。由於過於依賴進口武器裝備,印度國防工業發展情況十分惡劣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以近期三個裝備引進專案為例,原本計劃替代米格-21的本來應該是印度中國產的LCA“光輝”戰鬥機,而在引進卡-226T之前印度已經生產過同噸位的中國產ALH“北極星”直升機,而新型自動步槍則是為了取代完全失敗的中國產“聖劍”自動步槍。儘管印度中國產武器一直“不成器”有著印度國內對國防產業投入資源不夠、軍方對中國產武器支援力度不足等問題,但毋庸置疑如果不是因能夠“平衡選取”各國武器裝備進而形成了“造不如買”的思想,印度根本不會面臨中國產武器專案發展一個失敗一個、連自動步槍這種武器都需要進口的局面。
事實證明,即便是對於印度這種具有一定實力的國家而言,在武器裝備方面沉溺“平衡戰略”也是斷然不可取的,然而現實的情況卻是世界上仍然有著為數眾多的國家和地區在這一方面樂此不疲。對於這些國家,我們只能期望它們不會陷入與強國之間的軍事衝突,不然其下場只能是重蹈1982年阿根廷的覆轍。
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軍備市場之一,在西方國家眼裡就是一塊肥肉,不忍心失去這個賺取暴利的機會成為他們的基本共識。為此西方國家願意拿出一些先進裝備出口到印度。總體而言,印度能夠從全世界買來各種先進裝備是以上各種因素綜合的結果。
-
10 # Wotb業餘玩家
印度的軍工業實在是差勁,沒有一套完整的體系,連子彈都做不了,就連自己花費時間金錢造出來的光輝自己都看不上,但是印度因為和巴基斯坦的關係導致印度有需要一些先進的裝備來對巴基斯坦實施壓制,所以印度捨得在軍事方面花錢
回覆列表
你指的裝備應該是武器吧?
個人觀點:
一、購買武器與百姓窮還是富並無直接關係這是一個國家的必須的戰略儲備
二、印度軍事工業落後,闊綽買武器是沒辦法的選擇三、戰爭讓印度懂得一個道理,只有軍事力量強大才會有更多的話語權,這也就談不上闊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