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傷聊史
-
2 # 梓元小維
一,延用原有封號,可以側面證明自己的合法性。
古代中國雖也鼓吹君權神授,但大部分的開朝之君都是透過起義,謀反等方式奪得天下的。這種情況下,他們不僅會透過輿論暗示前王朝無合適繼承人或者氣數已盡,還會宣傳自身的受命於天,所以需要與前王朝有某種政治關聯。前朝所封爵位,封號恰恰可以充當這一媒介,成為很好的佐證。
二,可以起到品牌效應。
家族百世傳承都不及家族的統一品牌--爵號。試問有多少老百姓能記住或者記得李淵他爹的名字,他爹的爹的名字,但是唐國公的這個名字很響亮,經過李氏幾代人的經營,隴西李氏已經成了響噹噹的大家族,而歷代唐國公則是尖子裡的尖子,箇中翹楚。打著“唐”這個大招牌,不僅在發動起義之時能夠起到廣告宣傳的效果,實現迅速招兵買馬,壯大聲勢的目的。在國家初定時,還能起到輿論上穩固國祚的作用,雖然戰爭殘酷,但也不是每個老百姓都能接觸每一家反王,理清楚各家的淵源,所以招牌越大,名聲越響,老百姓越覺得靠譜。
三,或許也是某種迷信或者神之自信,相信某一個字或者稱謂可以令其自身和家族繁榮昌盛。
仍以李唐舉例,《玉篇》中說:堯稱唐者蕩蕩,道德至大之貌。“唐”是一個有歷史的,且褒義的文字,據說堯之子孫就有姓此姓的。“唐”也是當年周成王桐葉封弟時給叔虞的封地的名,晉國由此而興盛,還出現了春秋五霸的晉文公重耳和眾多歷史大事件。“唐”可謂是一個在歷史上濃墨重彩的存在。唐王朝的創始人李氏父子也是發家於唐地,從北周封李淵祖父為唐國公開始,家族得以發展,經過幾代經營,逐步壯大,“唐”可謂李氏興旺之始。如此有歷史,有意義的字在李氏父子眼裡,也是有特別的意義的,甚至是被認為與家族命運相關的,定為國號也就理所當然了。
——————————————————————
問題萬萬條,原因千千種,縱是萬千因,只析頭三個。我是梓元,真心為您答疑解惑。只論主因,無關大小,如君惺惺惜,亦請多關注。
-
3 # 70後大叔講歷史
1、是開創者之前的封號或者爵位的延用。
2、是以開國皇帝的“祖地”(起家之地)來命名。3、按照宗族關係繼承。如南唐繼承了唐朝等。4、具有特殊含義的名稱。如元朝之國號來源於“大哉乾元”。在牧野之戰後,大約公元前1千年前,周滅商。周天子開始分封天下,將土地連同百姓,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貴族,讓他們建立自己的領地,拱衛王室。
因為歷朝歷代,國號名稱太多,在這裡就拿唐朝為例,解析一下為何封爵成為了國號:
說到“唐朝”,就會聯想到“大唐盛世”,在唐之後,外華人開始簡稱中國為唐,一直延續到今,那唐是怎麼來的呢?
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祖父憑藉軍功做到了太尉,北周建立時追封為唐國公,李淵以唐為國號,是繼承了祖上的封爵。
看似簡單,其實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歷史在其中,李虎在被追封國公時,是從先秦中的國號中選擇的,包括:秦、趙、韓、晉、燕、齊、楚、唐等,但有些是前朝的國號不能用,有些已經封了當朝的功臣也不能用,最後從剩餘中選了唐當封爵號。
《大唐創業起居注》中記載:李淵奉詔前往河東擔當大使時,十分高興,他認為自己到帝堯的故國執政,實在是莫大的榮譽。
李淵鍾情於唐,還有兩個原因:
1、帝堯是上古明君典範,後世帝王的楷模。
2、《說文解字》:"唐,大言也。”唐就是大的意思,李淵看中了它的美義。李淵死後,他的子孫把他的諡號改做“神堯皇帝”,把李淵看作帝堯重生,滿足了李淵最後的願望。
除了大一統王朝之外,很多區域政權都會按照宗法繼承關係來作為國號,以顯示正統。如三國劉備稱帝后,以“漢”為號就是顯示自己是漢室宗親的正統。
綜上所述,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國號大多都是這個樣子起名的。
-
4 # 錢多多讀文史
用自己的封爵為國名的的確不少。
自晉以降,宋(劉宋)、隋、唐等,皆由封爵而來。
為啥這些國公們為用爵名為國名呢?
大約是表明一種淵源吧。
咱是有來頭的。
從前是魏公,後來是魏王,再來是魏帝,譬如曹操而曹丕。
好的,司馬家也學著了,晉公晉王而晉朝。
劉裕被封為宋公,如魏王時事,加九錫,而後建宋稱帝。
楊堅也曾是隨國公。
李淵也是唐國公…
他們,都更進了一步。
但咱也不是平地起家,只是比從前更進一步。
再者,咱從爵號而國號,說明咱有法統。
先前那些爵位是朝廷封的,是對咱功勞的肯定,而今咱們單幹了,用的還是那個名號,證明咱們其實還是尊重前頭的…
-
5 # 大秦鐵鷹劍士
漢朝以後,一些開國皇帝以前朝封爵為國名,這主要是為了顯示政權的合法性和傳承性。採用前朝給自己的封爵作為國號,意味著自己繼承了前朝的所有基業,自己並非造反取得的天下,而是順天應命,繼承了前朝的國祚。名正言順,上承天命,下應民心,這是古代建國合法性的前提條件。如劉邦、朱元璋這樣造反取得天下,在名正言順方面要做的文章太多,也容易引起國內動盪!
公元213年5月,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定國都於鄴城。魏國擁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將軍等百官。公元216年四月,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邑三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旒冕、車服、旌旗、禮樂郊祀天地,出入得稱警蹕,宗廟、祖、臘皆如漢制,國都鄴城。因此曹丕稱帝后,以魏國為國號,因為魏國是漢朝冊封的諸侯國,取代漢朝國祚是名正言順。
公元258年五月,魏帝曹髦下詔封司馬昭為晉公,加九錫,設定晉國,司馬昭九次推辭。公元260年四月,魏帝曹髦被迫再度下詔加封司馬昭為晉公,加九錫,司馬昭再次推辭。公元263年8月,魏帝曹奐以春秋時晉國的故地,共十郡,方圓七百里,封司馬昭為晉公,晉位為相國,加九錫。公元264年5月,魏元帝曹奐再次下詔拜司馬昭為相國,封為晉王,加九錫。公元265年12月,司馬炎代魏稱帝,國號晉,史稱西晉;司馬昭被追封為文帝,廟號太祖。
隋朝楊氏也是名門之後,西魏府兵十二大將軍之一的楊忠投靠北周,以軍功受封為隨國公。楊忠死後,其子楊堅世襲隨國公爵位,成為北周的丞相。公元581年二月甲子日,北周靜帝以楊堅眾望有歸下詔宣佈禪讓。楊堅三讓而受天命,自相府常服入宮,備禮即皇帝位於臨光殿,定國號為“隋”,改元開皇,宣佈大赦天下。
唐朝的李氏家族也是名門之後,李淵七歲襲封唐國公,隋朝時任太原留守。後來天下大亂,李淵趁勢起兵,入主關中。公元618年農曆五月,李淵接受其所立的隋恭帝的禪讓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並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統一全國。
-
6 # 穿越再現彼岸
以封爵和封地(兩者一般為一體)、或者起家的管轄地為統一王朝的名字並不是在漢朝以後形成的,而是早在商周已經形成,這種建立國號的習慣大都被後世所沿用。這樣做的目的是新建立的王朝有根有據,有發展的源頭,久而久之成為一種政治慣性了。
歷代以封地封爵為國號的王朝如下:一、秦朝。
發源於原來的秦國,建立秦朝一脈相承,秦國的第一任君主秦非子因養馬有功,獲得周孝王封侯,封地在秦邑,秦國因此而得名,君主也逐漸由侯變為“公”、“王”、“皇帝”。(秦始皇帝像,原先是秦王)
二、漢朝。
劉邦打下了咸陽,被項羽封為“漢王”,封地在漢中一帶。消滅項羽後,劉邦就以自己以前的封地(封爵)為國號“漢”。
三、曹魏、蜀漢、孫吳。
1、曹操曾被封“魏公”、“魏王”,曹丕繼承爵位和封地,廢漢獻帝自立。曹操的封地在鄴城,鄴城屬於魏郡。
2、劉備自己晉封自己為“漢中王”,最後自立為“漢”,後世稱“蜀漢”。
3、220年10月,曹丕稱帝,東吳孫權希望成為曹魏的藩屬國,11月,曹丕賜予孫權九錫,冊封吳王,不久孫權自立為帝,建國號為“吳”。(孫權像,他建立的國號是以曹丕封的“吳王”為準)
四、晉朝。
司馬昭接替哥哥司馬師的封爵和封地,為晉王,封地在太原、上黨等十郡,古代的“晉國”之地。司馬炎接替司馬昭的爵位封地,然後廢了曹魏,建立“晉”。
五、南朝——宋齊梁陳。
1、劉宋。
建立者劉裕封地在商丘附近,古代宋國之地,封爵位宋公、受九錫,最後取而代之,建立“宋”。劉裕為劉邦四弟楚王劉交的21世孫。
2、南齊。
建立者蕭道成,為漢朝蕭何的二十四代孫,稱帝之前封齊公,受九錫,取而代之為“齊”。
3、南梁。
建立者為梁武帝蕭衍,漢朝蕭何帝二十五世孫,他稱帝之前的封地在古梁郡,現在的河南商丘,曾經是古代梁國的封地。(河南商丘古城,以商丘古代時稱呼為國號的有劉宋、趙宋、南梁、後梁等)
4、南陳。
陳霸先是南陳的建立者,陳霸先最後獲封陳公、加九錫、陳王,最後取代南梁建立“陳”朝。不過這個國號也有自己姓氏“陳”的原因。
六、隋朝。
北周外戚楊堅得益於自己的女兒成為皇后,權勢滔天,獲封隨國公,封地在湖北的隨地(湖北安陸一帶)、接著封隨王。建立王朝後嫌棄“隨”字的走之偏旁部首,隨即改為“隋”為國號。
七、唐朝。
唐朝的建立者李淵封唐國公,封地在太原一帶,這裡是古代唐、虞之地,也是李淵起家建立王朝的福地,因此建國號為“唐”。
八、五代之後梁、後晉。
1.後梁。
朱溫把控唐朝的權力之後,他自己並不習慣走那套封公、封王、加九錫的套路,耐不住群臣將他封為“魏王”,建立國號卻為“梁”。其實戰國時期,魏國遷都梁郡(河南商丘)後,魏國也稱“梁國”,因此這也是用了封地和爵位為“國號”的。
2、後晉。(還有之前政治慣性的影子)
石敬瑭起家之地就是在太原的“晉地”,在這裡擔任節度使,因此以地名“晉”作為國號。
九、宋朝。(政治慣性的影子)
趙匡胤雖然沒有被封侯、封王,他自以為自己擔任歸德節度使是其真正崛起的時候,歸德節度使管轄的地區是河南商丘一帶,春秋戰國是古代的“宋國”,因此以“宋”為國號。(1988年趙匡胤紀念幣,自趙匡胤的宋開始國號與爵位無緣了)
唐朝之後為啥很少見到用封地封爵名稱建立國號?唐宋時期,以地封侯已經基本取消了,最大的封地是“縣侯”,而且只是這個縣的收益給“封侯之人”,並沒有對當地的實際管轄權。大多時候封賞功臣的是“食邑”,按照家庭的戶數來計算的,摺合錢糧給具有食邑的人。
因此,五代和宋朝時期偶爾能看到封爵的人建立王朝,譬如朱溫建立後梁,這是自導自演的一幕鬧劇。此後基本沒有啥爵位的人稱帝了。
宋朝趙匡胤還有“封地封爵”建立國號的影子,此後的元朝、明朝、清朝根本不按照古代的套路來了。
回覆列表
應該是從秦朝就這樣,秦國先人被封在秦地,也就以秦為國名,後來秦始皇統一全國也依然用秦為國號。
秦朝以後,漢、晉、魏、隋、唐等都是用封爵為國名,其中劉邦所建的漢和秦朝一樣,都是以封地為國名,因為他們都是靠自己封地的民眾起家,所以自然而然要給當地一個名分,給跟隨自己出生入死的民眾一個交代。
魏、晉、隋、唐這些也都是以封地為國號,但他們最後的江山卻是以篡位得來的,好聽點說是禪讓,禪讓的目的就是要一個政權的合法性,所以既然接受前朝禪讓,那麼於情於理也應該用前朝的封爵名為國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