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那些年那些人和事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於定陶氾水之陽即皇帝位,定都長安,史稱西漢。

    在楚漢戰爭中,劉邦為了籠絡部下,爭取支援,孤立和打敗項羽,奪取天下,陸續封了一些諸侯王。這些諸侯王不是劉姓宗室,故稱為異姓諸侯王。如韓信在平定齊地後、請求立為假王(暫署為王),劉邦為了籠絡他,就封他為齊王。後又封英布為淮南王。西漢政權建立後,劉邦對諸侯王的封國作了調整,如彭越封為梁王,齊王韓信徙為楚王等等。當時異姓王有7人: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韓王信。

    然而,一起都是煙雲,在政治人物心目中,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天下大定後,皇權與異姓諸侯王之間就勢同水火了,這是中央集權發展趨勢與地方割據的社會現實之間巨大矛盾和反差所決定的。從公元前202年十月至前196年十月,燕王臧荼、楚王韓信、趙王張敖、代相國陽夏侯陳豨、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等異姓諸侯王,都被劉邦和西漢一一剷除了,在異姓王中,只有長沙王吳芮因為構不成威脅而得以存活。

    劉邦忌憚於異姓諸侯王手中掌握的很大的權力,所以各個諸侯王都逃不過被廢或被貶的下場。

    根據《史記》等史料的記載,漢高祖劉邦登基後消滅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異姓諸侯王,又分封九個同姓諸侯王,其中就包括劉邦的兒子齊王劉肥、趙王劉如意,以及哥哥代王劉喜、弟弟楚王劉交等等。對於劉邦來說,之所以在消滅同姓王后又分封同姓諸侯王,是因為同姓王要比異姓王值得信任。特別是這些王爺都是劉邦的至親,比如兒子、兄弟等,所以在劉邦這位皇帝看來,這些同姓王應該具有非常高的忠誠度,謀反叛亂的可能性要明顯低於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異姓諸侯王。

    首先,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大部分朝代都會分封同姓諸侯王,以此達到拱衛皇室的目的。這些同姓諸侯王既可以承擔邊境防禦的重任,也可以在朝廷發生叛亂時率軍勤王。就劉邦建立的西漢王朝,擁有非常遼闊的疆域。並且,漢承秦制,所以從關中地區向全國輻射的難度依然不下於秦始皇建立的秦朝,比如在秦朝時期,楚國和齊國等遠離關中的地區就非常難以控制,很多起義也是從這些地方興起的。由此,對於西漢王朝來說,為了控制遠離關中的偏遠之地,也需要分封同姓諸侯王來穩住局面。

    其次是西漢總結秦亡的教訓,認為秦二世而亡的原因是沒有分封同姓子弟為王;劉邦希望透過宗法血緣的力量來鞏固王室,漢室永傳。

    公元前201年劉邦聽取田肯的意見分封九個同姓諸侯王。

    同姓諸侯王的權力很大,可以經營鹽鐵、徵收賦稅、任免官吏等。同姓諸侯王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漢初王室的統一,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漢文帝、漢景帝時期諸侯的權力越來越大,已經威脅到中央的統治。為了削弱諸侯國的勢力,加強中央統治,漢文帝斟酌之下聽取賈誼的意見“眾建諸侯而少其力”,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諸侯的勢力,但是引起了諸侯國的反對,收效甚微;景帝時期聽取晁錯的意見進行削藩,這一場傷筋動骨的行動使得諸侯國更為強力的反抗,吳王劉濞聯合楚、趙、膠西、膠東、淄川、濟南六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口號發動了叛亂,七國之亂經過一段時間才被平息;到漢武帝時期聽取主父偃下達“推恩令”,這一政策不僅削減了各諸侯國的封地,也使得諸侯國的勢力大大變弱,歷經三朝,只到武帝時期才真正解決了諸侯國的問題。

    漢初無論是同姓諸侯王的設定分封,或是削弱諸侯國的勢力,都是統治者為了國家利益而做出的抉擇,都是鞏固國家政權而採取的隨時勢而變的對當時當勢而言最合適的方式。

  • 2 # 未央先生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句話是從人情世故方面總結出來的。

    西漢初期,劉邦封異姓王,犒賞那些跟隨自己南征北討的功臣良將,但先後都因謀反或者疑似要反而被鎮壓。

    考慮到江山得來不易,而且一個好漢三個幫,得有人輔佐,那不如讓自己兄弟子侄上位,分封到各地做王,協助鞏固王朝統治。

    王朝統治基本都這樣,中央政府勢力強勁,地方諸侯肯定是老實本分,盡心輔佐,一旦中央政權實力不濟,地方諸侯卻越來越強,有造反之心那是肯定的,因為權力,皇位才是極限。

    所以不是封王是反的原因,而是中央政權實力不濟,才給了他們反的動力。唐朝節度使叛亂,那也沒有封王。

  • 3 # 維C牛奶咖啡糖

    封藩王其實是為了削藩。

    漢武帝採取了懷柔的方式來削藩,即“推恩令”,每當一個老藩王死後,他的領地都要平均分給他的兒子們,這樣一個個巨大的藩國就拆分為若干個小藩國,各個藩王的力量也不斷在削弱,無力在同中央政府對抗.漢武帝同時利用了許多政治手腕,對一些不服的小藩王進行打擊,沒收了他們的領地,直接劃歸為中央直轄的郡縣管制。

  • 4 # 嗶嗶巫

    1.漢立國時是不得不分封諸侯,因為當時都是平起平坐一起打天下的

    2.初期開始削弱異性諸侯國,為了屏障匈奴,增強對中央的支援以及外圍保障,用分封同姓諸侯代替了異性諸侯。

    3.文景時期的諸侯國動亂,尤其是七國之亂,中央開始削蕃,但同時抓住時機也開始大肆分封,這主要是得益於賈誼《治安策》。目的是透過分封小諸侯國來分裂大的諸侯國。沒錯,主父偃的推恩令在賈誼得《治安策》面前就是弟弟。

    4.武帝時期,經過前面邊打邊分封,再到推恩令,接著又是酎金奪爵,諸侯國已經失去抗衡中央王朝的能力。

    5.武帝之後,分封藩王只是皇族傳統的延續,藩王實權微乎其微。

  • 5 # 南嶺說史

    你這明顯是站在上帝視角來看問題。

    當時的人經過秦末亂世剛剛新生的王朝,怎麼會知道後來會發現藩王之亂的事情。

    秦朝到漢初區區十幾二十年的時間,距離實行分封制的周朝不遠。

    秦朝郡縣制十幾年就亡了,周朝分封制八百年的天下。

    這個算數問題漢高祖劉邦雖然起於基層也是還算的吧。

    再者經過秦亂世,這麼多的人戰功卓越,封王是最好的肯定。

    那麼皇帝的兒子封一個王再正常不過了吧。

    皇帝的兒子始終是自家人,異姓王才是威脅這是漢初的情況,所以各個異姓王死了。

    漢高祖在世,兒子們雖然身為藩王肯定是不敢動的,但是漢高祖也是人,會死。

    他死了就不一樣了。

    就有“你是爸爸的兒子,我也是爸爸的兒子,憑什麼你能做皇帝我不能”的意思。

    於是就有戰亂。

    所以如果藩王是當朝皇帝的子孫們還好說。

    到晉朝也是分封制,於是八王之亂,華夏衣冠南渡,近三百年的亂世。

    唐宋吸取教訓,諸王享爵而不裂土,只有名號。

    明代又恢復,結果靖難之役。

    所以我們現在是在兩千年的歷史今天來看當時的事情,自然覺得藩王有很大的威脅。

    那自然是因為符合現在的政策法規利於當今的發展。

    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王朝制度都是在不斷的摸索前進,不斷的發展的。

    現今的也會是一樣的。

  • 6 # 聊史有得

    大家都知道,西漢的藩王勢力很大,所以才爆發了“七王之亂”,那為什麼西漢皇帝明知道藩王勢力坐大,卻還是依舊分封藩王呢?我個人認為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因為西漢分封制是西漢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確定的,天下平定後,劉邦忌憚異姓諸侯王的勢力,出於中央統治和天下穩定需要,一方面剪除異姓王,另一個方面汲取秦朝滅亡教訓,認為秦朝滅亡是因為沒有分封親王,因而大封劉姓諸侯王,透過辯證運用郡縣制和分封制的辦法,使地方權力相互制衡,來加強中央集權統治。西漢後來的統治者雖然都有相應的削藩政策,但基本上還是沿用了漢高祖劉邦的確定的制度不變。

    二是為了防禦外敵,西漢時期,北方匈奴經常侵擾邊境,西漢初期的統治者為了穩定邊境,分封部分諸侯王到西北地區,起到了守衛邊境的目的。

    當然,皇帝對於藩王也不是完全放任不管,為了制約藩王,西漢中期中央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限制打擊藩王勢力的特別法,以鞏固皇帝和中央政權的地位。這些特別法主要包括:

    (1)《左官律》,規定地方官吏只能由皇帝任命,地方諸侯王私置官吏為左官,任命官吏者和被任命為官者,都要受到懲處。

    (2)《阿黨附益之法》,打擊與諸侯王私下勾結的中央官吏。

    (3)《酹金律》,嚴格規定諸侯王向中央貢賦的標準,不符合數量、質量標準者,予以嚴懲。

    (4)《事華人過律》,諸侯不得未經中央許可而過度役使地方民眾,否則以違法論罪。

    總的來看,西漢分封諸侯王有利有弊,需要辯證的看待,統治者的選擇也是為了當時的政治環境需要,其根本目的肯定是為了鞏固中央權利。

  • 7 # Joshua射手男

    1.秦亡的教訓

    秦始皇採取了郡縣制,而最終秦朝卻僅僅保留了14年。劉邦認為這是秦始皇不分封子弟導致的“孤立之敗”。

    2.穩定社會秩序,鞏固統治

    他的手下之所以跟他打天下,就是為了勝利後的封賞,不是因為那虛無縹緲的個人魅力。要是劉邦不封賞,功臣也會變成反賊。那樣剛得的天下,馬上就會失去了。

    3.劉邦的承諾

    劉邦在群雄逐鹿時,用封侯的承諾拉攏了一批人,要是他不履行承諾,那大家有誰還會跟他呢?漢初,百廢待興,正是急需用人的時候。劉邦為了留住他們,只能封侯。

  • 8 # 日暈三更雨

    因為劉邦封藩王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漢朝定鼎之初,漢高祖劉邦便分封了七個異姓王,他們一早就擁兵自重,為了鞏固新生的王朝,劉邦不得不分封異姓王爵

    關於分封,漢朝初年,諸王的封地甚大(比如齊王韓信),不僅佔據了當時漢朝疆域的一半,而且還是位於東部最富庶的地區,由漢室直屬的漢郡只有15個,對於劉邦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隱患,如果不能處理好諸王與朝廷的關係,他們隨時都有可能讓新生的漢朝覆滅。所以,分封異姓王爵是最正確的也是無可奈何的選擇。

    以親制疏,慢慢換掉了這些異姓王,頒佈推恩令,限制王國規模,降低國相地位以及提高郡守地位,並規定異姓不準稱王。

    所以隨後的幾年,劉邦千方百計以謀反之名,將其中六個異姓王剷除,只留下偏處南方的長沙王吳苪保留,只因長沙國處於南境,作為對南越的緩衝之地,加之吳氏謹小慎行,因此至文帝初年才因後繼無人而廢除

    為了鞏固劉氏的統治地位,開展了分封同姓諸王的程序,所以分封制仍然存在,不過所採用的是分封制與郡縣制的混合形式,與戰國時期的分封制有區別。

    眾建諸候而少其力

    即:將同一塊土地分封更多的王爵。比如王爵有一塊封地,朝廷下令,將封地的其中一部分劃給諸王的大兒子,另外一部分劃給二兒子,以此類推……諸王的封地縮小,使諸王之間相互猜疑,並且沒有能力建立大規模的軍隊。

    文帝採納賈誼的建議,把自己的親兒由淮陽王遷為梁王,以牽制其他較疏遠的諸候王,然後趁齊文王死後無子繼位,將齊國一分為七,又遷淮南王為城陽王,把淮南國一分為三,使諸候轄境變小以削弱勢力。

  • 9 # 農民工歪說古今

    分封藩王和削藩本身就是一對矛盾體,尤其是在距離先秦分封制被取消並不久遠的漢王朝初期,這一點表現得尤為突出。秦王朝徹底取消了商周以來長期實行的分封制,以郡縣替代了封國。此舉最大的優點就是使得中央政權由原先透過諸侯間接管轄各封國變為了直接管理郡縣(郡守、縣令皆由中央直接委派),中央政權的威信和權力空前加強!但是,秦王朝徹底取消以血緣為紐帶的分封制也造成了一個嚴重的後果——秦宗室影響力日益衰落。以至於趙高亂政、鼓動秦二世屠戮兄弟時,秦始皇的公子們只剩引頸待戮的份,絲毫沒有招架還手之力!到秦末天下大亂之時,秦宗室更加是人丁凋零,僥倖活下來的小宗旁支也根本沒有能力對抗項劉,只能眼看著漢高祖劉邦兵臨咸陽城下、子嬰跪地請降……

    秦亡之後,西楚霸王項羽雖然恢復了分封,但是從項羽分封者皆為異姓來看,他顯然沒有認識到秦王朝取消分封制的弊端。項羽此舉不僅將自己給葬送了(劉邦恰恰就是項羽分封的異姓諸侯王),而且還給劉邦留下了巨大的麻煩!劉邦稱帝之時,迫於形勢不得不“照單全收”了項羽曾經分封的部分異姓諸侯王並再次予以了官方確認。可不久之後,項羽分封的弊端便顯露無遺,異姓諸侯國紛紛成為了國中之國,其中一些異姓諸侯王索性直接舉起了反旗。窮劉邦後半生,幾乎都在不停地剿滅異姓諸侯王,直到臨終前劉邦才勉強算是解決了這個問題。

    鑑於秦王朝和項羽的政策性失誤,劉邦在深刻反思之後作出了一項重要決定:“非劉姓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簡單說就是,恢復分封制,但分封與郡縣並行。同時,只封自家人為王,外姓不行!劉邦此舉目的非常明確,既解決了秦王朝取消分封造成的宗室衰落的問題,同時又解決了項羽給異姓封王致使異姓諸侯王尾大不掉的問題。即便將來有諸侯王謀反,江山卻始終姓劉!

    實打實的分封

    鑑於秦王朝取消分封的教訓,劉邦恢復了分封制。但是,他並沒有採取後世的虛封(只食祿、不臨民),而是採取了與先秦時期類似的實封。漢初的劉姓諸侯王們手裡不僅有錢、有權,而且還有兵!不久之後,這些劉姓諸侯國便儼然成為了國中之國,漢廷直屬的郡縣與劉姓諸侯國幾成掎角之勢!

    剿滅諸呂

    呂后去世之後,劉邦庶長子齊悼惠王劉肥的幾個兒子聯合朝中元老勢力發動了一場名曰“剿滅諸呂”的軍事政變。庶長房不僅近乎族滅了呂氏家族,而且殺絕了嫡長房漢惠帝劉盈庶出的兒子!在撿漏成為皇帝之後,漢文帝劉恆忽然發現,劉姓諸侯王們早已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庶長房自己的幾個侄子居然有實力發動軍事政變、甚至“廢立皇帝”了!這還僅僅是齊藩,小叔叔楚元王劉交家的楚藩呢?二大爺代頃王劉喜家的吳藩呢?難道他們就沒有這個實力?未必吧?

    削藩鐵幕徐徐拉開

    鑑於“剿滅諸呂”期間齊藩實力的尾大不掉,在地位穩固之後,漢文帝劉恆正式拉開了削藩的鐵幕。由於彼時劉姓諸侯王實力雄厚,劉恆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採取了相對溫和、溫水煮青蛙式的削藩策略,劉姓諸侯王有錯則順帶撤銷封國,但不主動挑事。此外便是“摻沙子”,向劉姓諸侯國派遣官員,逐步收回行政權與兵權。

    漢景帝劉啟即位之後,在晁錯等人的攛掇之下,開啟了“主動挑事”的程序,一時間劉姓諸侯王人人自危!為了自保,加之實力雄厚、野心膨脹,小宗旁支的吳、楚、齊、趙四藩(齊國大宗本身未參與,但小宗參與者甚眾)最終舉起了反旗,歷史上著名的“吳楚七國之亂”爆發。劉啟費盡心力終於平定了叛亂,但也認清了一個現實——暴力削藩行不通!

    漢武帝即位之後,改弦更張,選擇了一條迴歸“溫水煮青蛙”的溫和式削藩之路。改陰謀為陽謀、改武力壓迫為利益誘導,透過劉姓諸侯王子嗣間的矛盾從內部瓦解、瓜分劉姓諸侯國。經過大規模“推恩”,將原本強大的劉姓諸侯國化整為零,最終徹底解決了分封對漢廷造成的嚴重威脅,將劉姓諸侯王限制在了可控範圍之內……

    雖然將劉姓諸侯國化整為零並且變實封為虛封,劉姓諸侯王們只食祿、不臨民。但是,鑑於秦王朝取消分封的危害,漢王朝依舊保留了諸侯王名義上對諸侯國駐軍的“領導”地位,為的就是一旦漢廷有變,劉姓諸侯王可以有名正言順率師勤王的理由! 但是,這個理由基本用不上……

  • 10 # 南朝居士

    劉邦總結秦朝失敗的經驗教訓,他知道,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就是皇室衰弱,出現權臣後任人宰割,地方沒有諸侯王重兵鎮守,就會有刁民生亂。

    如果秦始皇分封了,地方上諸侯王重兵鎮守,劉邦之徒有可能造反?即使有人造反,諸侯王自己的軍隊就能解決,但凡諸侯王有軍隊的朝代,都不可能有刁民造反的,只可能諸侯王造反。

    而如果分封了,中央政府裡,也會有諸侯王任職,趙高敢殺皇帝?敢把秦始皇的兒子女兒像切菜一樣?估計是不敢的。

    劉邦的總結的經驗就是這個,沒有分封,時機不成熟就貿然的採用郡縣制,導致土崩瓦解。

    劉邦的分析絕對是很有道理的,其他朝代不需要看,只要看看西漢的情況就一目瞭然了。

    漢武帝之前和漢武帝之後,武帝之前,是郡國並行制,諸侯王實力強大,甚至威脅皇權了,但是沒有權臣出現,威脅皇帝的除了諸侯王,就是幾個太后和周勃了。

    而漢武帝之後呢?諸侯王基本被消滅了,沒有消滅的,也只是一個大地主而已,看起來很好,諸侯王威脅不了皇權,但是呢?權臣輩出,從霍光到王鳳再到王莽,臣子權力大到可以殺皇帝、任意廢立皇帝。

    漢武帝之前和之後,區別只在於有無諸侯王。

    漢武帝之前,周勃發動政變殺了小皇帝,擁立漢文帝,漢文帝就是貨真價實的皇帝,馬上就能掌握皇宮南北軍的軍權,問周勃問題,周勃都能嚇得汗流浹背。

    而漢武帝之後呢?漢昭帝做了十幾年傀儡,最後不明不白的死了,霍光擁立劉賀,劉賀也想學習漢文帝奪權,結果呢?霍光一個不高興,就廢了劉賀。

    劉賀和漢文帝做法一樣,結果不一樣,為什麼?無他,因為諸侯王的作用。

    不可否認,分封諸侯王,諸侯王造反幾乎是必然的,顯然諸侯王威脅皇權了,但是不分封真的好嗎?沒有諸侯王的拱衛,皇帝算什麼呢?面對權臣,顯得勢單力薄了。

    自己的親人不可信,外人就真的可信嗎?

    對於皇帝來說,其他所有人都是提防的物件,沒有一個忠臣,但又必須用他們,只能設定有效的制約機制,讓他們不得不忠於自己,而諸侯王就是這種制約機制最有效的一環。

    在唐宋以前,屬於貴族政治時代,皇帝只是最大的股東,而不是老闆,大股東勢單力薄,面對其他小股東就力不從心了,一旦小股東聯合,皇帝就被架空,甚至改朝換代。

    而只有分封諸侯王,加強皇室力量,才能壓制權臣。

    呂雉和武則天有什麼區別?他們並沒有人品上的高低,之所以呂雉沒有篡位,只是因為劉邦分封了,呂雉面對的諸侯王是一塊骨頭,她啃不動,而武則天面對的是一塊肉,他自然毫不客氣的吃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機械錶和石英錶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