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家不約而同地翹首盼望3號颱風,去年這個時候生成了幾個颱風了?,我們回憶一下同期颱風活動情況,看下圖:
上圖中去年7月1日生成了第4號颱風木恩,產生於南海,形成之後向西北方向移動,穿過我們海南島,發展到最大風力18米/秒,最後在越南河內第二次登陸,7月4日停編,經歷4天時間,生命週期很短,颱風的強度也不是很大。
7月15日在菲律賓群島東太平洋上生成了第5號颱風“丹娜絲”,這支颱風雖然不是很強盛,但跑得很遠,到了中高緯日本海,竟然跨了二個幾個緯度,7月22號才停編,一週的生命期,表現得也不一般。它的出現提前為“利奇馬”颱風鳴金開道,接下來的8月4號“利奇馬”颱風才高調出場。
7月17日,也就是去年的今天,南海海域誕生了一個低壓擾動,一直向北移動,最後也沒有達到熱帶風暴級別,所以連一個名字沒撈到,成了短命鬼兒。
僅7月份至今與去年相比,至少少了兩個颱風和一個比較象樣的熱帶低壓,雖然前幾天也有一個擾動,這個力量仍很弱小,不足以攪動西太平洋。
為什麼今年臺風少呢?
大家一致認為是厄爾尼諾造成的,上圖是國家氣候中心資料顯示,自去年11月份以來至今年4月份,東太平洋水溫連續5個月接近0.5°,發生了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導致西太洋副熱帶高壓偏西偏強,影響了颱風的生成,另一方面海表溫度較往年偏低,颱風的生成條件不是很好,因此颱風的生成個數較少,1~4月份一個颱風也沒有生成,5月生成了黃蜂,6月一個鸚鵡。
自今年5月初南半球東南信風加強並北移,上圖,東太平洋海溫急劇降低,從原來的+0.5C下跌至-0.6°C,時間經歷了近一個月,這麼大一個太平洋水溫這樣變化,水溫每升高1°或降低1°C得消耗或釋放多少能量,我們是很難想象,如今氣象要素變化這麼劇烈從太平洋水溫變化可以窺見一斑。夏季的風帶北移,把東太平洋表層海水吹到了西太平洋,引發西太平洋水溫急劇變化 ,較往年偏高。如下圖
上圖如果放大看,菲律賓以東的太平洋水溫很高,達到了30~31°水溫,這麼高水溫特別適合颱風的生成,但7月份就是沒有颱風,而且現在沒有一點兒動靜,所以厄爾尼諾過後的二個月裡,這裡的海溫並不是颱風少的原因。
上面是近30天降水量距平圖,從圖中看出東南沿海廣東、福建、廣西、海南降水量較往年少了很多,歸結於副熱帶高壓控制的原因,副高的位置較往年偏西,偏強,而相鄰的太平洋受副高牽連,空氣不容易上升對流,就難以形成颱風,這是颱風少的原因,副高的穩定不僅製造了超量的梅雨,引發長江流域洪水災害。還導致了東南沿海省份乾旱,當然這種平衡打破,就要依靠颱風的出現,才能改變長江流域的降水”生態“。
去年利奇馬臺風的出現是長江流域天氣變化的轉折點,造成了二個多月沒有形成有效降水,出現了特大幹旱天氣。今年臺風這麼少,壓制時間越長積累的能量越多,就會容易生成象去年利奇馬一樣的強颱風,並且有可能生成雙颱風或三臺風同臺上演的局面。
今年大家不約而同地翹首盼望3號颱風,去年這個時候生成了幾個颱風了?,我們回憶一下同期颱風活動情況,看下圖:
上圖中去年7月1日生成了第4號颱風木恩,產生於南海,形成之後向西北方向移動,穿過我們海南島,發展到最大風力18米/秒,最後在越南河內第二次登陸,7月4日停編,經歷4天時間,生命週期很短,颱風的強度也不是很大。
7月15日在菲律賓群島東太平洋上生成了第5號颱風“丹娜絲”,這支颱風雖然不是很強盛,但跑得很遠,到了中高緯日本海,竟然跨了二個幾個緯度,7月22號才停編,一週的生命期,表現得也不一般。它的出現提前為“利奇馬”颱風鳴金開道,接下來的8月4號“利奇馬”颱風才高調出場。
7月17日,也就是去年的今天,南海海域誕生了一個低壓擾動,一直向北移動,最後也沒有達到熱帶風暴級別,所以連一個名字沒撈到,成了短命鬼兒。
僅7月份至今與去年相比,至少少了兩個颱風和一個比較象樣的熱帶低壓,雖然前幾天也有一個擾動,這個力量仍很弱小,不足以攪動西太平洋。
為什麼今年臺風少呢?
大家一致認為是厄爾尼諾造成的,上圖是國家氣候中心資料顯示,自去年11月份以來至今年4月份,東太平洋水溫連續5個月接近0.5°,發生了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導致西太洋副熱帶高壓偏西偏強,影響了颱風的生成,另一方面海表溫度較往年偏低,颱風的生成條件不是很好,因此颱風的生成個數較少,1~4月份一個颱風也沒有生成,5月生成了黃蜂,6月一個鸚鵡。
自今年5月初南半球東南信風加強並北移,上圖,東太平洋海溫急劇降低,從原來的+0.5C下跌至-0.6°C,時間經歷了近一個月,這麼大一個太平洋水溫這樣變化,水溫每升高1°或降低1°C得消耗或釋放多少能量,我們是很難想象,如今氣象要素變化這麼劇烈從太平洋水溫變化可以窺見一斑。夏季的風帶北移,把東太平洋表層海水吹到了西太平洋,引發西太平洋水溫急劇變化 ,較往年偏高。如下圖
上圖如果放大看,菲律賓以東的太平洋水溫很高,達到了30~31°水溫,這麼高水溫特別適合颱風的生成,但7月份就是沒有颱風,而且現在沒有一點兒動靜,所以厄爾尼諾過後的二個月裡,這裡的海溫並不是颱風少的原因。
上面是近30天降水量距平圖,從圖中看出東南沿海廣東、福建、廣西、海南降水量較往年少了很多,歸結於副熱帶高壓控制的原因,副高的位置較往年偏西,偏強,而相鄰的太平洋受副高牽連,空氣不容易上升對流,就難以形成颱風,這是颱風少的原因,副高的穩定不僅製造了超量的梅雨,引發長江流域洪水災害。還導致了東南沿海省份乾旱,當然這種平衡打破,就要依靠颱風的出現,才能改變長江流域的降水”生態“。
去年利奇馬臺風的出現是長江流域天氣變化的轉折點,造成了二個多月沒有形成有效降水,出現了特大幹旱天氣。今年臺風這麼少,壓制時間越長積累的能量越多,就會容易生成象去年利奇馬一樣的強颱風,並且有可能生成雙颱風或三臺風同臺上演的局面。